第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陽能勝陰,正氣能勝邪氣的表現,脈象應該脈浮數或脈浮緩。 “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有注家說這里的“陽”就是津液,如果無陽就是無津液,那無陰是無什么?所以這句話能把注家搞瘋,既然無陽,為什么不用桂枝、干姜、附子?既然不可發汗,為什么又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小發其汗?越婢湯也是發汗方??!于是又有注家,比如章虛谷提出,這是“漢文兜轉法”,是倒裝句,“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上接“熱多寒少”之后,“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是警示后人之語。好像一語解惑,實際上經不起推敲,很簡單,“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什么不用現成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者桂枝二麻黃一湯?新組的這張方子,與前兩張方子有何不同? 從康平本來看,27條28條合為一條。沒有“此無陽也”,“不可發汗”為“不可大發汗”?!疤柌。l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不可大發汗”,這樣一來,條理就清晰了。雖然熱多寒少,但“脈微弱”說明氣血皆虛,經不起大發汗,連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小發汗也經不起,所以才另組新方。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用宜而不是主之,說明仲師也是很勉強,雖然不能發汗,還得治病,只能用小小發汗的辦法。從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張小發汗的方子來看,本方劑量最小。七味藥中麻黃、桂枝、芍藥、炙甘草都是十八銖,石膏仲師動輒開一斤,這里只開了二十四銖,大棗動輒十二枚,最多時三十枚,這里僅開了四枚。生姜是方中劑量最大的,一兩二銖?!疤煲簧?,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八是木數,有發散之性,麻、桂、芍、甘開玄府,發散外邪。四是金數,有收斂之性,石膏、大棗顧護之。生姜在方中起氣化的作用,取二之火數,如果用二兩,則量大發汗,所以用了一兩二銖。 課前思考: 1.服桂枝湯之前,患者有何證候? 2.醫生為什么用下法? 3.《醫宗金鑒》中說應該去芍,胡希恕胡老也贊成這種觀點,那么本條文到底應該去桂還是去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