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700年前中國最早道觀天花、藻井蘊藏了哪些玄妙

     樹悲風 2022-02-22

    本文原標題《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天花、藻井研究》

    作者:楊怡菲; 李路珂; 席九龍


    作者簡介

    楊怡菲,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方向碩士研究生。

    李路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

    席九龍,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

    本文以山西芮城永樂宮的元代天花、藻井為主要研究對象,基于2018至2019 年間清華大學進行的實地勘察和三維激光掃描數據采集,記錄永樂宮元代小木作的現狀信息,分析永樂宮天花、藻井的形制與結構特點及設計尺度規律,并通過比較研究總結永樂宮實例在木構藻井發展脈絡中的位置和價值。

    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天花、藻井

    永樂宮始建于元太宗后四年(1245,元太宗乃馬真皇后臨朝),原稱“大純陽萬壽宮”,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宮內供奉有三清、呂祖及其他多位全真派祖師。其舊址位于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后因三門峽水利工程,于20世紀50年代搬遷至20公里外芮城縣北古魏城遺址上。永樂宮內現存元代建筑四座,均位于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分別為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其中無極門、重陽殿為徹上明造,而三清、純陽二殿中保存有珍貴的元代小木作天花、藻井,小木作與大木作均大約完工于元中統三年(1262)。

    永樂宮中的天花、藻井是元代官式建筑內檐裝修的典型實例,代表了宋、明之間小木作發展歷程的重要節點。雖然在永樂宮搬遷時建筑物曾被落架拆卸,但藻井等小木構件被整體吊裝、并未拆解,仍保留了一定的原始信息,配合搬遷前留存的老照片,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其在元代的原貌。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永樂宮中的天花、藻井,即建筑室內的頂面裝修,天花和藻井共同形成遮蔽梁架的結構,天花連續地分布在建筑頂面,藻井則可以被視作一種特殊的天花形式。本文主要依據清華大學 2018—2019 年的實地調研結果和三維激光掃描數據進行分析,并參考柴澤俊先生《山西永樂宮遷建親臨紀實》一書及查群先生《永樂宮整體搬遷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一文對永樂宮搬遷情況的記錄,著重從形制和尺寸兩方面探討永樂宮天花、藻井的設計特點,通過梳理中國古代建筑中藻井的類型與源流,分析永樂宮元代藻井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基本情況

    1.1

    三清殿

    三清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室內采用內外分槽,內槽縮小,占據中央偏北的三開間;柱網平面為減柱造,僅在內槽處使用八根金柱。殿內共有藻井7眼,分別位于明間、東西兩次間的外槽和內槽,以及明間后側外槽(以下簡稱后槽),藻井平面呈正方形,直徑1.2~3.2米不等,高度二至三層。殿內其余部位滿布方格狀的天花共計475塊,天花枝條寬100毫米,方形空當直徑560~660毫米不等 (圖 1)。 

    圖片

    圖1  永樂宮三清殿天花仰視平面

    明間外槽藻井體量最大,共有上下三層,分別是方井、八角星井、圓井,方井層直徑3150毫米,八角星井直徑2340毫米,圓井層直徑1225毫米;各層中均使用斗栱,方井、八角星井層為七鋪作卷頭重栱造,圓井層為八鋪作卷頭重栱造;藻井背版裝飾有木雕盤龍,各層斗栱平涂青綠顏色彩畫,角蟬背版、斗槽版繪有鳳凰、蓮花等裝飾紋樣(圖2a)。明間內槽藻井上下兩層,方井直徑2520毫米,圓井直徑1370毫米,背版上繪有青綠顏色波形紋;兩層藻井內斗栱均為九鋪作卷頭重栱造,但是這眼藻井在搬遷前已毀,現存實物為搬遷時復原設計制作,其形制可以幫助探討搬遷復原設計時的考慮和觀念,不能反映元代藻井的形貌(圖2b)。明間后槽藻井僅方井一層,直徑1150毫米, 斗栱為七鋪作卷頭重栱造,亦為搬遷時復原設計。

    圖片

    a)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

    圖片

    b)三清殿明間內槽藻井
    圖2 三清殿明間藻井

    兩次間藻井左右對稱,外槽藻井分上下兩層,方井直徑2440毫米,圓井直徑1725毫米;方井層斗栱為七鋪作卷頭重栱造,圓井層為八鋪作卷頭重栱造;藻井背版裝飾 有木雕盤龍,各層斗栱平涂青綠顏色彩畫,角蟬背版、栱眼壁繪有彩畫,但多已模糊不清(圖3a)。次間內槽藻井 上下兩層,方井直徑2250毫米,圓井直徑1270毫米;兩層斗栱均為八鋪作卷頭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繪有青綠顏色波形紋,各層斗栱平涂青綠顏色彩畫,角蟬、栱眼壁上繪有蓮花等紋樣(圖3b)。兩眼外槽藻井及西次間內槽藻井在搬遷前保存相對完整,東次間內槽藻井為搬遷時根據西次間藻井復制。

    圖片

    a)三清殿東次間外槽藻井

    圖片

    b)三清殿東次間內槽藻井

    圖3 三清殿東次間藻井

    1.2

    純陽殿

    純陽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室內采用內外分槽,內槽僅占據中央一間;柱網平面為減柱造,僅在內槽處使用四根金柱。殿內在明間內、外槽共有藻井2眼,其余部位滿布方格狀的天花共308塊,排布方式與三清殿相近 (圖4)。

    圖片

    圖4  永樂宮純陽殿天花仰視平面

    明間外槽藻井共兩層,下層八角井直徑3210毫米,上層圓井直徑2320毫米;斗栱均使用八鋪作卷頭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繪有青綠顏色波形紋,各層斗栱平涂青綠顏色彩畫,部分構件上做貼金描邊,栱眼壁上繪有蓮花等紋樣;藻井圓井層上半部分及背版在搬遷前已經損毀(圖5a)。明間內槽藻井共有方井、圓井兩層,方井層直徑2550毫米,圓井層直徑1780毫米;方井層斗栱為七鋪作卷頭重栱造,圓井層為八鋪作卷頭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繪有青綠顏色波形紋,各層斗栱繪有青綠顏色彩畫及白色緣道(圖5b)。

    圖片a)純陽殿明間外槽藻井

    圖片

    b)純陽殿明間內槽藻井

    圖5  純陽殿明間藻井

    形制結構

    2.1

    藻井

    2.1.1 平面形式

    永樂宮三清、純陽二殿中藻井數量眾多,大小不一,其平面形式以方井與圓井相結合為主,兼有八角井和八角星井(圖6),每層井內飾有斗栱,最上覆蓋圓形的背版。

    圖片

    圖6  三清殿、純陽殿藻井平面簡圖

    a)純陽殿外槽藻井  b)純陽殿內槽藻井  c)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  d)三清殿明間內槽藻井  e)三清殿次間外槽藻井  f)三清殿次間內槽藻井  g)三清殿后槽藻井

    藻井同時布置在內槽神龕上方和對應的外槽上方,體現出外槽規格高于內槽、明間規格高于兩側次間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藻井尺度上看,兩殿明間外槽藻井徑1丈,內槽徑8尺,三清殿次間外槽徑7尺8寸, 內槽徑7尺2寸,呈現出明確的由外槽向內槽、由明間向次間遞減的特點;其二,從藻井復雜度上來看,大多數藻井為方井與圓井兩層,僅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為三層,中間加入了一層八角星井,純陽殿外槽藻井則是使用了八角井,這兩眼外槽藻井使用了更復雜、設計難度更大的多邊形元素,從而突出了其重要性;其三,從裝飾等級上來看, 三清殿三眼外槽藻井頂心背版均木雕盤龍,并貼有金箔,內槽藻井則僅用波形紋彩畫裝飾,內槽的規格和復雜程度明顯低于外槽。

    永樂宮藻井的平面形制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兩殿大木平面壓縮內槽、擴大外槽,外槽獲得更大的觀賞壁畫的空間,內槽空間作為殿內的神龕,使得其中可以布置藻井的尺度受到限制;其二,內槽頂部空間被神龕、供桌等遮擋,視線難以觸及,故可能在設計時從簡;其三,外槽藻井中的雕龍是皇權的象征,考慮到永樂宮為元代敕建宮觀及當時全真教服從于皇權的時代背景,可能是有意地弱化內槽而強調外槽,以體現全真教對于皇權臣服的態度,關于這一點將在后文進一步探討。

    2.1.2 結構邏輯

    永樂宮中9眼藻井的構造邏輯完全一致,每層井從下至上由隨瓣枋、枓槽版、斗栱、壓廈版組成,與《營造法式》所記載的斗八藻井十分相似(圖7)。

    圖片

    a)純陽殿內槽藻井    b)《營造法式》斗八藻井

    圖7  藻井剖面構造比較

    隨瓣枋落在天花枝條的邊框上,決定了整層藻井的幾何形狀;枓槽版落在隨瓣枋上,長度和形狀與隨瓣枋一 致;半朵的斗栱貼在枓槽版內側,二者共同形成三角斜撐來實現藻井層的抬升,斗栱后尾用簡單的直榫與枓槽版交接(圖8);斗栱上方空當處用壓廈版遮擋,圓井最上方由整塊的背版覆蓋。在藻井中,斗栱仍然是主要的承重構件,但與大木作斗栱不同,藻井中的半朵斗栱受力方式更接近于磚疊澀結構,斗栱的后尾固定在豎直的枓槽版上,并一層層向外出跳,實現了藻井結構的隆起和向內收縮。

    圖片

    a)方井、八角井隨瓣枋、枓槽版交接方式

    圖片

    b)圓井層枓槽版交接做法

    圖8  斗栱與枓槽版交接

    2.1.3 斗栱排布 

    各眼藻井中斗栱的設置以七、八鋪作卷頭重栱造為主, 構件比例與大木作斗栱相近(圖9),但仍體現出小木作斗栱的加工特點:其一,簡化栱身曲線做法,以適應小木作尺度的構件加工,栱頭卷殺多由兩段直線拼合而成,小斗的斗欹直接簡化為直線,與大木作斗栱的卷殺作法有明顯差異;其二,藻井斗栱構件展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栱頭、栱眼形狀、斗欹高度等變化范圍較大,應是受到小木作加工精度所限。

    圖片

    a)純陽殿大木作斗栱    b)純陽殿藻井斗栱

    圖9  斗栱樣式點云對比圖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藻井的整體強度,藻井中斗栱除 了受枋子拉結之外,三清殿明間外槽八角星井、純陽殿外槽八角井中還在橫栱之間增加連桿,一方面增加了視覺的復雜度,另一方面也將整層藻井拉結成一圈整體(圖10a)。不同于大木作斗栱,藻井中的斗栱僅有內側半朵,其坐斗僅有一半貼附在枓槽版上,“泥道栱”也是以貼片的方式附 著在枓槽版上,“正心枋”隱刻在枓槽版上;泥道栱上散斗有的為半個散斗貼附在枓槽版上,有的與栱子連成一體, 簡化成貼片的形式(圖10b),體現出小木作與大木作斗栱 做法的最大差異。

    圖片

    a)三清殿明間外槽

    圖片

    b)純陽殿明間外槽
    圖10  斗栱細部

    永樂宮藻井斗栱最獨特之處在于其圓井層斗栱的排布, 可能有其獨特的文化寓意。在永樂宮以外的藻井實例當中, 圓井層斗栱數量大多使用 8 的倍數,如善化寺大雄寶殿圓 井內有斗栱 24 朵,法海寺大雄寶殿圓井內有 32 朵,隆福 寺毗盧殿圓井內有 48 朵,紫禁城養性殿圓井內有 56 朵, 斗栱的排布均與八邊形對應。但在永樂宮中,圓井層斗栱 多為奇數,三清殿明間外槽圓井為 11 朵、次間內槽為 13 朵、次間外槽為 17 朵,純陽殿明間外槽為 21 朵,僅純陽殿內槽藻井使用了偶數 24 朵斗栱,且斗栱排布稍有偏移,不與方井、八角井正對(圖6)。

    出現這種特殊的斗栱排布方式,可能是受到圓井層設計尺寸的限制,限制因素有朵間距以及最外跳的令栱和慢栱。但經過對不同圓井層斗栱數量進行調整,發現其排布有較大調整空間,斗栱排列并不能直接限制斗栱的數量 (圖11)。由此判斷,永樂宮中圓井層斗栱數量是有意為之,是出于某種特殊的目的而選擇了特定的數字。

    圖片

    圖11  藻井圓井層斗栱排布方式示意圖

    元代永樂宮作為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有著很強的宗教背景。在全真教的經典中,奇數為“天數”、為“陽數”,而藻井位于殿宇上方,相對于人的視角來說即為天,代表著天宮世界,因此可能借奇數作為象征。陳摶《易龍圖序》中指出“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 天數也;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其中的“上二十五”指的便是 1、3、5、7、9 的天數,計算之和為 25;“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3、5、9 之和即為 17。全真教中,三清、 五祖、七真等代表人物均為奇數,永樂宮供奉呂祖純陽子, 又稱大純陽萬壽宮,也含有“天”和“陽”的意思,因此猜測藻井中使用 11、13、17、21 的奇數是受此影響,來強調“天”和“陽”的概念;但具體使用哪個奇數還是要受到藻井實際尺寸的制約。

    而純陽殿內槽藻井圓井層使用斗栱 24 朵,是永樂宮中唯一的偶數,猜測可能是純陽殿內槽藻井位于最靠北的位置,而 24 是道教中終極追求的數字。《易龍圖序》中又指出“后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可見上二十五、下三十最終的目標都是減 1 或減 6 而得到 24 這個完美的數字。純陽殿內槽藻井是中軸線序列上的最后一眼藻井,同時也是供奉呂祖像的神龕之上的藻井,永樂宮作為供奉全真教始祖呂洞賓的道場,在呂祖神像上方的這眼藻井達到了一個終極追求的數字。

    但是類似的在藻井中使用奇數的實例尚未在其他道教建筑中發現,可能是永樂宮中、或是某一特定時間地域里獨特的設計巧思。同時,對于數字寓意的解釋僅為猜測,尚未找到切實的依據,但可以確定是,藻井中奇數的使用是主動設計的結果。

    2.2

    天花

    2.2.1 結構邏輯

    三清、純陽兩殿中,藻井以外的位置布滿了方格狀的天花,天花與藻井一起塑造了建筑頂面,實現小木作與大木柱網的交接。

    圖片

    圖12  天花與大木作梁架交接做法示意圖

    a)元- 永樂宮三清殿 b)遼-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c)清- 紫禁城太和殿

    永樂宮中,大木梁架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由層疊式向混合式轉變,大梁同時具有明栿和草栿的作用,這相應地對天花的位置和結構產生了影響,使得天花由架在明栿背上轉變為貼在大梁側面。宋式平棊架在明栿背上,將梁架分為明栿和草栿;清式井口天花由貼梁架在大梁側面。永樂宮中的天花介于二者之間,并已經與清代做法更加相似(圖12)。除此之外,永樂宮天花的分格方式也與《營造法式》描述的平棊有明顯不同,平棊由桯限定“長隨間廣”的長方形,再于長方形內用貼分隔出小方格;而永樂宮中直接用天花枝條劃分出方格,再于每個方格上放置獨立的背版(圖13),可見永樂宮的元代天花做法更接近于明清時期的井口天花。

    圖片

    圖13  永樂宮三清殿天花構造示意圖

    a)天花枝條分布方式    b)天花枝條搭接方式

    2.2.2 分布方式

    仰視平面能夠最直接地反映天花、藻井在大木柱網間的分布方式,通過與其他實例比較可以發現,早期的建筑平面中,藻井和天花的布置比較自由,并無明確的模數關系,如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圖14a);清代官式建筑中,多為天花路數與大木斗栱攢當數一一對應,并且天花邊長與藻井形成模數關系,如紫禁城太和殿(圖14c),與《工部工程做法》中的描述一致。永樂宮的天花布置恰好處在二者之間的過渡狀態,藻井與天花之間沒有明確的模數關系, 應是先確定藻井的位置和直徑,再將就布置四周天花,導致靠近藻井的天花多為不規則的長方形;但天花已經出現了隱約與大木斗栱相對應的關系,大木斗栱一個攢當對應兩路天花,靠近轉角鋪作的位置對應一路天花,三清、純陽二殿各間中均有此模數關系(圖14b),天花的排布開始與大木作設計產生關聯。可見永樂宮作為元代官式建筑, 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不僅大木作,在小木作上也開始出現變化的端倪。

    圖片

    圖14  殿宇平面設計關系比較圖 

    a)遼-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b)元- 永樂宮三清殿   c)清- 紫禁城太和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清殿西北角四間的天花,現狀中南北向僅有 8 路天花,而其他三角天花均為 9×9 路,與大木斗栱相對應(圖1)。據查群先生《永樂宮遷建工程檔案初編》中收錄的工程圖紙,三清殿西北角排布為 9 路天花,與其他三角一致;根據搬遷前老照片,西北角確實僅有 8 路天花,與現狀一致,可能是繪制工程圖紙時未表現此處差異,搬遷后仍是依照原狀復建,但天花的排布為何會在西北角有所不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尺度分析

    本文對于永樂宮藻井的尺度分析依據 2018—2019 年三維激光掃描的測繪數據,繪制了永樂宮中 8 眼藻井的現狀歸正圖紙(詳見本期“古建筑測繪”欄目),并在此基礎上對藻井的尺寸設計規律進行分析。

    3.1

    營造尺復原

    表1  永樂宮三清殿、純陽殿營造尺核算

    圖片

    永樂宮建筑曾經過落架搬遷,現狀實測數據無法準確反映營建時的營造尺,所以本文推算營造尺主要依據搬遷時的工程圖數據,結果也與實測點云數據基本吻合。首先,依據搬遷時的工程圖計算,永樂宮四座元代建筑大木作的營造尺約在314~315毫米之間(表1),與傅熹年先生計算的元代建筑營造尺 315 毫米一致,但受限于數據精度,進一步縮小營造尺范圍的難度較大,且對于 尺度分析的幫助有限。隨后,依據現狀測繪獲取的小木 作藻井數據對營造尺進行核算,314~315毫米的營造尺范圍也與小木作數據相吻合(圖15),說明永樂宮中大木作、小木作使用了相同的營造尺,也佐證了天花、藻井很有可能是與大木作同期建造完成的。為了方便計算,下文將直接選擇 315 毫米這一數值,結合點云實測數據進行分析。

    圖片

    圖15  小木作營造尺核算示意圖:以純陽殿內槽藻井為例

    3.2

    平面設計

    3.2.1 整體尺寸

    表2  藻井各層直徑、總高實測數據統計表

    圖片

    永樂宮大木柱網的設計體現出直接選擇整數數值的傾向(表2),三清殿各間均使用 1 丈 4 尺,稍間為 1 丈;純陽殿各間取值分別為1丈9尺、1丈6尺、1丈4尺及1丈整, 斗栱在柱網設計中的模數作用并不明顯。相類似地,在小木作藻井中,斗栱的控制作用也較弱,而是以整體平面尺寸為設計出發點,兩殿明間外槽藻井均為直徑 1 丈,明間內槽均為直徑 8 尺,三清殿明間后槽直徑 4 尺,兩次間根據明間藻井尺寸遞減,分別為 7 尺 8 寸和 7 尺 2 寸;各眼 方井內斗栱數量各不相同,朵間距也有較大變化,由材厚的 9.8 倍到 11.8 倍不等,說明應是首先確定藻井的直徑, 再根據需要排布斗栱(表3)。相較于平面尺寸,永樂宮藻井對于高度的控制十分隨意,可能因為藻井位于草架以上,豎直方向上不需要與其他構件進行交接,故而所受限制較少(圖16)。

    表3   藻井方井層斗栱朵間距實測數據統計表圖片

    圖片

    圖16  永樂宮三清殿明間橫剖面

    3.2.2 八邊形設計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清、純陽兩殿明間外槽藻井中均使用了八邊形的元素,這在設計和建造難度上都要大于方形和圓形。中國古代制作正八邊形的方式大致有兩類,其一,是《營造法式》“看詳”一卷中記載的,使用“勾25、股60、弦65”的勾股數得到近似的正八邊形,此法得到的八邊形斜邊略短于正邊(圖17a),正邊為 25 份時斜邊約為 24.7 份;其二,是出自清代樣式雷傳世的鈔本記錄, 這種算法是將√2近似取值為 1.414 得到的數值口訣,如此得到的正八邊形精確度非常高,正邊長為 1,計算得到的斜邊長為 0.9997(圖17b)。

    圖片

    圖17  八邊形設計方法示意圖

    經過精確測量發現,三清、純陽兩殿藻井中恰好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正八邊形設計方法。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使用了“勾5、股12、弦13”的計算公式,其直徑為 7 尺 8 寸,對應《營造法式》所記載口訣中的“八棱徑六十”,從 而得到八邊形邊長為 25 份,實際得到的正邊長為 32.5 寸, 斜邊長為 31.6 寸(圖18)。而純陽殿外槽藻井八邊形直徑為 1 丈,八邊形每面長度均在 1301~1309 毫米之間,約合 41.4 寸,正邊與斜邊沒有明顯的長度差異,是一個非常規整的正八邊形,可能在設計時并不是運用勾股數的近似,而是使用了一種更加精確的類似√2的計算方式(圖19)。八邊形設計方法的不同可能說明兩殿的藻井并非由同一團隊統一設計施工,也有可能兩殿內檐裝修的完成有一定的時間差。

    圖片

    圖18  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八角形設計方法示意

    圖片

    圖19  純陽殿明間外槽藻井八角形設計方法示意

    3.3

    斗栱尺度

    三清殿、純陽殿共計9眼藻井,形態、尺度各異,但是在斗栱用材上有著較高的一致性,說明兩殿藻井在設計上至少存在一定的統籌配合。具體的表現是,各藻井方井層用材相同,各圓井層用材相同,各層材截面大小由下到上遞減,這與《營造法式》描述的斗八藻井有所差異。經過測繪統計,最下層方井及純陽殿外槽八角井內斗栱為 材厚 1寸、足材高2寸;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中層八角星井內斗栱材厚 0.75寸、足材高1.5寸;上層圓井內斗栱材厚 0.6寸、足材高1.2寸(表4)。斗栱用材逐層遞減,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各層藻井直徑縮小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有意地強化藻井向上隆起的效果,利用近大遠小的原理從視覺上增加藻井的深度。

    表4  永樂宮藻井中斗栱用材實測數據統計表

    圖片

    藻井內斗栱設計尺寸反映出鮮明的小木作特點,并且與大木作斗栱產生了明顯差異。單材在斗栱中的作用減弱, 在各眼藻井之間差異較大,并且未能取到有價值的整數;而足材在斗栱中的作用加強,與材厚一同作為材截面設計的基礎,材厚與足材廣之比為簡單明確的 1∶2。而在大木作中,三清、純陽兩殿外檐斗栱材厚 4.2 寸,單材廣 6.3 寸,足材廣約 8.8 寸;內檐斗栱材厚 3.8 寸,單材廣 5.7 寸, 足材廣8寸,三者的比例關系十分明確,為 10∶15∶21 (表5),基本與《營造法式》規定的斗栱做法一致。

    表5  永樂宮大木作斗栱用材實測數據統計表

    圖片

    永樂宮中小木作斗栱與大木作斗栱的差異,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小木作尺度和加工精度的限制,從而簡化材截面比例,選取簡單易加工的整數1∶2,來減少不必要的施工難度;另一方面,在藻井中,足材廣直接影響加工開料和藻井的高度,而單材則比較自由,所以選擇足材來作為設計的基礎是順理成章的。同時注意到1∶2的材截面與清式大木作足材斗口制度的相似性,明清之際大木作斗栱逐漸縮小,尺度向小木作斗栱靠近,說明足材控制并使用更簡單的比例關系是在斗栱尺度縮小后出現的一種變化趨勢,而這種趨勢在大木作斗栱之前可能就先在小木作中得到了應用。

    比較研究

    本節通過梳理現存的官式木構藻井實例,總結其構造特點及演變過程,從而探討永樂宮藻井在形制上展現出的共性和特殊點。

    4.1

    藻井要素組合方式

    基于結構邏輯,現存官式木構藻井存在一些共同點, 即集中式的平面、豎直方向的抬升和向中心匯聚的趨勢。不同的藻井形式,都是為了在空間上通過縱向的抬升和平面的向心匯聚,實現集中式的內部空間。按照結構邏輯的差異,可以將藻井的構成要素歸為“斜梁式”“抹角式” 和“出跳式”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相互組合形成豐富多樣的變化,可以涵蓋大部分現存木構藻井的樣式。“斜梁式”以8根、6根或4根斜梁(陽馬)向內并向上斜挑,匯聚于頂心,形成傘形空間,如應縣木塔一層的藻井;“抹角式”即在底部結構層上施抹角梁(抹角栿)向內搭接,形成形狀不規則的“角蟬”,如凈土寺大殿中小藻井;“出跳式”可類比歷史悠久的磚疊澀結構,使用小型的斗栱層或梁枋相互搭接,逐層疊壘出跳內收,再承托上一層結構 (圖20)。

    圖片

    圖20  藻井的三種結構邏輯及代表案例

    圖片

    圖21  藻井的常見平面形式

    a)對應斜梁式  b)對應出跳式  c)對應抹角式

    這三種結構要素又可以與不同的平面幾何形式相結合,如“斜梁式”對應斗四或斗八的平面形式,“抹角式”可以實現不同幾何形之間的轉換,相應地“出跳式”便可以對應方形、圓形、八邊形、八角星形等復雜的平面形式(圖21)。多層這樣的結構要素和平面形式向上壘疊,就可以得到種類豐富的木構藻井。以《營造法式》斗八藻井為例,其方井層通過“出跳”的方式抬升,再由隨瓣枋以“抹角”的方式轉換成八角星,隨后再由斗栱抬升,最上一層通過“斜梁式”的陽馬匯聚于頂心,同時使用了三種結構要素來構成藻井。在永樂宮中,僅使用了斗栱出跳和隨瓣枋抹角兩種結構要素,以及方形、圓形、八角形、八角星形四種平面形式。

    4.2

    木構藻井實例演變

    按照上述三種結構邏輯,可以將現存官式木構藻井實例分成三個發展階段,以及一個特殊形式(圖22)。

    圖片

    圖22  木構藻井實例的演變發展:按縱向結構與按平面構圖

    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實例為遼統合二年(984)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它所代表的初始時期持續到約 1100 年, 或者稱為“斗八時期”。其特點是均使用簡單的“斗八”結構,以八根陽馬構成傘形結構,在陽馬之間安裝背版,在陽馬和背版上有簡單的彩畫裝飾。這些藻井實例之間有很高的相似度,變化不多,代表實例還有遼重熙七年(1038)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北宋熙寧六年(1073)的高平開化寺大殿、遼清寧二年(1056)的應縣木塔一層藻井等。

    《營造法式》中描述的斗八藻井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營造法式》成書于宋崇寧二年(1103),是一個極有代表性的時間節點。《營造法式》斗八藻井在此前的斗八結構下方加入了方井和八角井兩層帶斗栱的結構,這在現存的時間早于《營造法式》的藻井實例中是沒有出現過的,是一種全新的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藻井的視覺效果。雖然這種形式的藻井被《營造法式》當作典型記錄了下來,但是它存在時間很短,現存實例未能有與其完全相同的藻井保留至今,僅有遼乾統五年(1105)的易縣開元寺毗盧殿、觀音殿藻井一例,同時使用了斗八層和斗栱層,但是開元寺實物已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存營造學社考察留下的測稿和照片可以作為參考。

    《營造法式》斗八藻井可以被看作是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形式,兼具前后兩個時期的特征,在此之后斗八的結構很快被復雜的斗栱層完全取代,進入演變的第二個時期。代替斗八位置的是一塊平面的背版,背版上雕龍或繪制彩畫。代表案例是金皇統三年(1143)的大同善化寺大殿,及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應縣凈土寺大殿藻井等,均為方形、圓形、八角形的斗栱層相互壘疊而成。這個時期的藻井有了更豐富的組合方式,層層疊疊的斗栱增加了視覺上的復雜度,背版、角蟬處的平面可以施用彩畫,也使得藻井更加華麗。

    明清之后的藻井在形制上變化不大,但是結構邏輯上發生了改變。早期的藻井中,斗栱與枓槽版一同以三角斜撐的方式抬升結構,斗栱仍是不可缺少的結構構件;明清之后的官式藻井中,枋子加寬加厚,之間用寬厚的枋子和板相互搭接,實現藻井結構的抬升,而斗栱的結構作用完全消失,僅作為裝飾貼在板枋的內側,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是藻井每層的高度減小、內收減小,而藻井的層數增多;宋元時期藻井多為兩層,也有三層,而明清的官式藻井層 疊可達5、6層之多。另一方面,宋元時期的藻井每層平面僅有方形、八邊形、八角星形這些比較簡單的幾何形狀, 增加藻井復雜度的方式只是在每層內使用斗栱并增加藻井層數;明清時期的藻井則更加強調用平面的方式來增加復雜度,使用枋子搭接出更復雜的八角星等形狀,劃分出很多角蟬,在角蟬中施用斗栱或在板枋上做繁復的雕飾,在不增加結構層次的情況下使藻井更加華麗。宋元時期藻井的視覺重點是層層疊疊的斗栱,而明清時期的藻井中更吸 引注意力的是交錯的枋子和繁復的雕飾。

    元代是中國木構體系由宋式發展向明清的一個轉折點,永樂宮中的9眼元代藻井,也恰好處于藻井發展中的后兩個時期之間。永樂宮中的藻井在結構上基本繼承于《營造法式》斗八藻井的方井和八角井做法,斗栱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應仍歸屬于發展的第二個時期;藻井為二到三層,多為簡單的平面幾何形式,以斗栱和枓槽板共同承重,藻井內多施用彩畫作為裝飾,與宋式藻井基本一致。但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演變趨勢也已經初現端倪,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中開始出現了八角星形的元素;在現存更早的木構實例中,藻井均由方形、圓形、八角形組合而成,幾乎從未出現八角星形這種復雜的幾何圖形,永樂宮中出現八角星井,通過平面形式的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藻井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凸顯了三清殿明間外槽藻井與其他幾眼藻井在形制、規格上的差異,這種變化趨勢與明清時期的藻井是一致的,八角星形在明清時期的藻井中繼續發展,有八角星井和由兩個正方形交叉出的更復雜的八角星形等多種不 同形式(圖21)。

    永樂宮藻井是僅存的元代官式建筑藻井實例,是研究元代小木作的重要對象,同時幫助我們理解了宋式做法向明清金龍藻井轉變的中間過程。

    4.3

    空間位置關系

    天花和藻井,在建筑結構上起到“承塵”的作用,在文化上起到防火和權力象征的作用,在空間中則是起到限定和強調的作用。豎直方向上,天花和藻井一同限定了人使用空間的高度,創造了相對一致的室內高度;水平方向上,藻井作為一種特殊的天花,限定了特定的重點空間, 藻井在平整的天花中向上隆起,自然地對其下的空間有突出強調的作用。

    宗教建筑中的藻井通常設置在兩種位置(圖23),其一,是在宗教造像、帳龕的上方,營造屬于神佛的神圣空間,對應《營造法式》中描述的“施之于照壁屏風前”。這些實例大多是單獨的一眼藻井位于主尊的上方,如獨樂寺觀音閣等。或是藻井布置與下方塑像數量對應,如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中3眼藻井并置,呼應下方三世佛。其二,是設置藻井于殿門之前、殿堂的外槽或前槽,用于限定參拜者的空間,對應《營造法式》描述的“殿身內前門之前平棊之內”,如保國寺大殿等,訪客入門行至藻井之下,恰好是一個最適合參拜和觀賞的位置。

    圖片

    圖23  建筑空間中藻井位置關系的示意圖

    永樂宮三清、純陽二殿中的9眼藻井恰好能同時反映以上多種空間關系。內槽藻井對應神龕中神像的位置,三清殿神龕供奉三清,對應上方3眼藻井,純陽殿供奉呂祖一人,對應上方1眼藻井;相應的外槽位置也分別設置3眼和一眼藻井,用于修飾人使用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三 清殿3眼內槽藻井和3眼外槽藻井相對位置的差異,內槽藻井以北側邊框對齊,而外槽藻井以藻井中線對齊(圖1), 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推測殿宇初建時神像的擺放位置,以及參拜者使用空間的情況;更有趣的是三清殿后槽另有一眼小藻井,用于烘托神龕背后布置的一尊木雕倒坐“救苦天尊”。

    比較其他宋元時期的實例,藻井大多布置在內槽主尊上方,少數布置在前槽前門之內,少有同時布置在內外兩側的,應縣凈土寺大殿內各間均滿布藻井,但是以明間佛像上方帶有天宮樓閣的大藻井為主,其余小藻井的作用與天花相近。而永樂宮中藻井同時布置在內槽和外槽,且外槽藻井的規格、尺寸均遠高于內槽,除了與大木柱網空間的布置有關外,可能還與當時的宗教背景有關,永樂宮為元代敕建宮觀,有意地弱化內槽而強調外槽,體現了全真教對皇權的臣服態度。

    金元時期,官方對宗教活動限制嚴格,全真教的大師都與皇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頻繁地受到金元統治者的傳召。金世宗、章宗數次傳召王處一講道,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曾命人持詔書詔請丘處機。這一時期的全真教極其繁盛, 皇室統治者篤信道教,便會利用一些敕建的宮觀進行祈禱, 如亳州太清宮、圣水玉虛觀等宮觀都曾作為皇帝、后妃祈禱的場所。永樂宮作為敕建的道觀在設計時便要考慮到為皇室服務的特點,外槽藻井用于修飾參拜的空間,使用雕龍來突出參拜者的身份。但與此同時,金元皇室對宗教活動又有著很嚴格的限制,道觀的建設需要得到官方的許可。在永樂宮開始建造前的十幾年間,全真教迅速發展壯大,引起了蒙元統治者的一些猜忌和不安,元憲宗與世祖時期曾利用佛道兩家的矛盾情緒,于1255年和1258年發起兩次佛道辯論,并偏袒佛教一方,從而使全真教的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隨后,全真教派使蒙元統治者相信其并不對政權構成威脅,才得以逐漸緩和這種打壓。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永樂宮的建造勢必要體現出全真教權對皇權的示弱,以表達對元朝統治者的臣服,從而重新獲取皇家的信任和扶持。永樂宮中外槽規格高于內槽、對于外槽藻井的突出,可能就是全真教的這種心態在建筑上的一種反映。

    小  結

    永樂宮中的天花和藻井代表了元代官式小木作的典型做法,本文基于現場調查和三維激光掃描數據,著眼于小木結構的設計特點及小木作與大木作的關系,對永樂宮藻井進行了形制尺度分析及比較研究。

    首先,永樂宮天花、藻井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元代作為由宋代向明清轉折的過渡時期,永樂宮的天花做法受到大木梁架結構改變的影響,呈現出宋式平棊向明清井口天花轉變的中間狀態;藻井在結構邏輯上更接近于以《營造法式》為代表的宋代藻井,但是八角星形的使用已經開始體現出明清藻井通過平面變化來增加藻井復雜度的趨勢。 

    其次,永樂宮天花、藻井體現了小木作的一些基本共性。藻井斗栱的構件比例與大木作斗栱相仿,但是栱頭卷殺、栱眼等曲線被簡化,以一段直線或兩段折線代替復雜的卷殺,構件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體現出小木作加工精度的限制;藻井斗栱使用足材控制,材截面比例1∶2,簡化材截面的比例關系,與永樂宮大木作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但也更加接近明清時期大木斗栱的做法。

    其三,永樂宮藻井的尺寸規律反映了當時的設計方法和建造過程。各眼藻井的建造邏輯、斗栱形制相近,體現出建造過程中的整體統籌,但是在斗栱用材、構件形式、裝飾紋樣等細節處又有所差異,暗示了各眼藻井分別建造的可能性;三清殿、純陽殿明間外槽藻井中還使用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來獲得正八邊形,純陽殿八邊形正邊與斜邊相近,三清殿則使用了與《營造法式》相同的勾股數組。

    最后,永樂宮藻井反映了全真宮觀的宗教背景。藻井圓井中特殊的奇數應用或許是以數字象征天地,而藻井所反映的外槽規格高于內槽的空間關系,則可能是當時蒙元皇權與全真教權之間關系的一種映射。

    (感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查群總工程師對本文調查測繪、資料收集的幫助,感謝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呂舟老師、 劉暢老師,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陳彤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的建議與指導。)


    公眾號圖文有刪節,完整閱讀請參見《建筑史學刊》2021年第3期。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標準引文格式如下,歡迎參考引用:

    楊怡菲,李路珂,席九龍.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天花、藻井研究[J]. 建筑史學刊,2021,2(3):50-67.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女上男下激烈啪啪无遮挡|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国产欧美成人XXX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二区|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国产精品美脚玉足脚交欧美|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 av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日韩有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精品中文av在线|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国产很色很黄很大爽的视频|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日本高清色WWW在线安全| 91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欧美老少配性行为| 国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免费观看欧美猛交视频黑人|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