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內城的九門之中,西直門的規模排在正陽門之后。明代朱棣在北京建都后,皇室飲水都是玉泉山的泉水,那時宮里的運水車,每日均出入于此門,故該門也被稱為水門。 西直門是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的名字,元大都時期稱和義門。西直門外有一條風景清麗的河流,人稱“長河”,長河的前身就是高梁河。這高粱河上有一座單拱石橋連接著南北大道,它便是高粱橋,該橋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所建,距今已有728年的歷史了。 幾百年來,高粱橋曾多次修繕改造,但現在我們看到的高粱古橋是清乾隆時期改建的。 明清時期,高梁橋畔有碼頭有船塢,帝后去西郊寺廟進香或去西苑、頤和園時,均在高梁橋的船塢換乘龍舟,經由水路往返。 高梁河邊曾古剎林立,明清時建有娘娘廟、龍王廟和廣通寺等,河水清澈見底。過去王公、大臣們經常在夏天到兩岸的樹蔭下觀賞風景,隨之橋頭的茶肆、酒館也是生意興隆。 高粱橋的傳說 相傳明朝開國后,當時的北京是一片苦海。劉伯溫命掌管北京水源的龍王把這苦海搬走,否則就要修城門把它壓在底下,龍王只能照辦。但它心中忌恨,便偷著把城里的井水都放在水袋里和龍母推著小車逃出西直門。劉伯溫知道后,立即派大將高亮去追。追到現在高粱橋處,他一槍刺破水袋,一下子山崩地裂,水浪濤天,把高亮連人帶馬卷進長河。北京人為了紀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了這座石橋,取名“高亮橋”。后來叫白了就成了“高粱橋”了。 古橋兩側的望柱及欄板、抱鼓石橋墩,明顯地高出地面,雖經歷盡滄桑,但仍掩飾不住曾經的榮光。 ![]() 高梁橋西北邊的長河北岸附近,曾建有清朝碼頭行宮倚虹堂。1751年(清朝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為皇太后的60大壽建造倚虹堂。倚虹堂建筑坐西朝東,穿堂門外就是碼頭,登船可沿水路到西郊頤和園,或易輦進宮。民國初期,船塢被拆賣。 慈禧一生曾32次去頤和園,她常常在倚虹堂船塢登船進入昆明湖,這條水道也因她而得名——“慈禧水道”。 除慈禧外,清朝共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6位皇帝及皇后走過這條水路。 倚虹堂前蝴蝶槐 當年慈禧太后在倚虹堂行宮用餐時,正好能看見北側窗外的一棵槐樹,樹形好像展翅欲飛的蝴蝶,便稱其為“蝴蝶槐”,后來這個名字便流傳起來。 現在“倚虹堂”已無痕跡,而這棵“蝴蝶槐”依然健在,從樹上懸掛的紅色標牌看,這棵樹已有330歲了。 現在的高梁橋是西城區和海淀區的界橋,橋南歸西城區展覽路街道管轄,橋北歸海淀區北下關街道辦事處管轄。而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橋南歸西直門關廂,橋北就是莊稼地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而今的橋南橋北都已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景象,北京北站、凱德茂購物中心已成為西直門地區的地標性建筑。 感謝您抽出 ![]() . ![]() . ![]() 來閱讀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