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外的高梁橋
高梁橋又稱高亮橋,是北京歷史上的一座名橋。北京西直門外往北,有一條長河,河上一座單拱石橋連接著南北大道,這座橋就叫“高梁橋”。


高梁河,又稱高亮河,源于高亮趕水的治水傳說故事。高梁橋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清末民初時曾改建,1982年長河污水截流整治,西直門暗渠工程對高梁橋又做了一次改建。


高梁河是1700年前就有的一條古河,南長河是漢代時永定河的干道,后來永定河改道了,南長河成了一個小支流。元代皇帝忽必烈,為滿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糧北運的需要,派都水監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諸水,匯流至此。高梁河西接長河,東連北京城護城河及積水潭,乃至通惠河。

高梁橋跨于高梁河上,原是一座閘橋合一的三孔拱橋,多年來橋被改造維修多次。橋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南面牌坊南面額題“長源”,北面額題“永澤”;北面牌坊南向額題“廣潤”,北向額題“資安”。根據《故都變遷記略》里的記載,民國年間牌坊尚存。后來不知毀于何時。明清時是北京前往西郊的水道起點,橋西南有船塢,橋西北有綺虹堂。


高梁橋以西,古剎林立,水清見底,垂柳成蔭,稻田荷池甚多,風光秀麗,是老北京人踏青勝地。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寫道:“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余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游人。當春盛時,城中士女云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隨著城市的發展,高梁橋邊高樓林立,河似乎窄了,但橋更寬了。古橋依然存在,石質水閘尚存。這里有一通石碑,石碑的正面鐫刻著三個大字“高粱橋”,背面文字曰:“高粱橋原叫高亮橋,傳說高亮趕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高粱橋是明清時期城內去西郊的必經之路,是城內與農村的分水嶺,過了橋便是一片田間村舍。”


版權聲明: 圖文均系本人原創。如果您轉載和使用圖片,請注明本文作者及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