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心下悸 【導讀】 1、在中醫經典書籍里,“心下”的位置不在心,而是在中脘、胃的部分。“心下悸”不是心悸,和心臟、心跳沒有關系,而是指中脘一帶的跳動。 【治病策略】 1、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產生心下悸;如果吃桂枝湯太過,把腸胃的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2、臍下悸,關元穴,附子證,真武湯;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證,苓桂術甘湯。 3、心下悸,中脘的地方在跳動,因為天陽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這時候桂枝甘草湯。 4、比較: (1)肚臍以下(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肚臍后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辯證診斷】 1、神氣動而稱動。按腹底,指下撲通撲通動而不止者,為動氣也。輕按腹皮,微動應指,重按反無者為悸。悸也有懼怕之意,類于氣弱,故不限于心中,心下、臍下有氣弱不安之感也為悸。 【辯證治則】 1、日本經方家經驗:從臍左側至心窩部可觸及黃瓜形狀的悸動,全腹部呈軟而凹陷的狀態。此為典型的抑肝散加半夏陳皮(當歸3,鉤藤3,川芎3,術4,茯苓4,柴胡2,甘草1.5,陳皮3,半夏5)之腹證。 2、臍下悸,關元穴,附子證,真武湯;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證,苓桂術甘湯。 3、不僅心下悸,心中亦悸。故自冒其心,是以桂枝甘草湯單方大劑而頓服,以圖急救。如果沖逆急迫之狀不劇,反胸腹間動氣跳動而煩者,乃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之證。 4、心下悸且痞硬、結聚于胸下兩傍者,定神按之,自覺暗然有冷氣,或腹拘攣、小便不利,或時腹痛,此皆屬附子湯證。 5、中醫的心下悸,并不是臨床上看到的心臟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動,因為天陽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這時候桂枝甘草湯。 6、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產生心下悸;如果吃桂枝湯太過,把腸胃的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7、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為亡,茯苓甘草湯。 (2)沒有心下悸: A、渴:白虎湯。 B、不渴:無他證,是病已瘥,可勿藥矣。 8、(1)心窩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動,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湯; 【辯證比較】 1、(1)心悸+水飲(突發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 (2)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 (3)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各12 克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湯。 2、人參、黃連、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異也。人參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黃連治心中煩而悸也,茯苓治肉瞤筋惕而悸也。 3、(1)心下悸,發汗多,(麻黃湯)將肺里津液傷到了,水停中脘向上沖,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2)臍下悸,發汗多,(桂枝湯)將胃里的津液傷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茯苓半斤?大棗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動就頭暈,不動不暈,苓桂術甘湯,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茯苓四兩 (生甘草)暈得要吐的,加半夏。 4、悸為病癥,其所發之處有三:心中、心下、臍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氣而致者,半夏麻黃丸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真武湯證是也; (2)因熱而致者,小柴胡湯證;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湯證、桂枝甘草湯證 (4)由驚而悸、憂而悸、時悸時止者,無須服藥治之(當治其因)。 5、此心悸,頭眩,身振振瞤動: (1)苓桂術甘湯證,為以吐、下之法,以除傷寒外來之邪,而致氣逆,心下滿,上沖胸,雖比心下悸較甚,但全由沖逆所致,雖劇卻易愈,起則頭眩,此若躺臥則不自發頭眩。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2)真武湯證則起臥俱頭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為太陽病,自內而發,加之有虛寒之證,其發熱,本不應以發汗而解,若誤用發汗,必躁擾氣血,使水氣逆行。雖同以茯苓為主,但真武湯伍以附子溫下焦,利水氣之力較苓桂術甘湯為大。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6、(1)肚臍以下(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肚臍后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經典回顧】 1、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2、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3、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5、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6、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7、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8、太陽病,以飲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9、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10、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11、風后曰:春傷于風,發厥,心下悸,何也?岐伯曰:傷于寒者邪下行,傷于風者邪上沖也。寒乃陰邪,陰則走下;風乃陽邪,陽則升上。治寒邪先定厥,后定悸;治風邪先定悸,后定厥,不可誤也。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