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接觸茶葉的歷史只有短短的300多年,但后者卻深深融入了俄羅斯的民族文化之中。現在的俄羅斯茶葉主要從南亞尤其是斯里蘭卡進口,但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是中國茶葉滋養著他們的口舌和心靈。 ![]() 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638年。當時,作為友好使者的俄國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的茶。品嘗之后,沙皇就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登上皇宮寶殿,隨后進入貴族家庭。 ![]() 17世紀在中俄之間,曾有過一條著名的“萬里茶道”。關于這條茶道的起點和終點,學術界有多種觀點,而后經過多方論證,發現萬里茶道是一條多起點、多終點,在不同時期先后興起,呈網狀分布的商貿與人文交流通道?!叭f里茶道”: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現蒙古國境內——中俄邊境哈克圖口岸,全程約為4760公里。等等,不是叫萬里嗎?別急,后面還有:哈克圖——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莫斯科——圣彼得堡——最終到達中亞、歐洲,總長達13000公里之多,“萬里”名副其實。 1675年,一位出使東方的俄籍希臘人有幸目睹了活的茶樹,饒有興致地留下了詳細記載?!斑@不是樹,又不是草,它生長著許多細細的枝條,花略帶黃色。夏天先開花,香味不大,花落之后,長出綠色的小豆,而后變成黑色。那些葉子長時間保存在干燥的地方,當再放到沸水中時,那些葉子重又呈現綠色,依然舒展開來,充滿了濃郁的芬芳。當你習慣時,你會感到它更芬芳了。” ![]() 1728年《恰克圖條約》簽訂后,恰克圖遂成為中俄茶葉貿易的主要市場。期間中俄關系或有波折,1820年,俄國西伯利亞總督斯彼蘭斯基直言不諱地說:“絲織品已經結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剩下的是茶葉、茶葉、還是茶葉”。一直到19世紀末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之前,茶葉貿易一直在中俄陸路貿易中居核心地位。 世界上最北的茶園 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俄國人開始嘗試種茶,奈何國土嚴寒,適合種茶的只有黑海之濱的南高加索地帶。19世紀末,俄羅斯人在此試種茶樹成功,此地也開始成為俄羅斯本土最大的茶葉產地。索契還是俄羅斯最佳的度假勝地,每年都要迎來數百萬游客,但卻很少人會來索契的高山茶園,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俄羅斯寒冷的土地上居然種植著喜歡溫暖氣候的茶樹。 ![]() 從位置上看,索契與我國吉林省吉林市處于同一緯度,但溫度卻是天壤之別。 原因如下:1/ 因背山面海,位于西風帶,黑海蒸發的水汽隨盛行風遇山地抬升,云多雨豐(多地形雨)。2/緯度約44°N,夏季氣溫高。冬季北部山脈阻擋西伯利亞的寒風,南部黑海又像巨大的“暖水袋”一樣散發熱量,氣溫較高。如此奇特的地貌帶給了索契溫暖的氣候,因此很適宜茶葉生長。 ![]() 索契是俄羅斯少有的三個生產茶葉地方,世界最北端的茶園,是俄羅斯的茶葉重鎮。據記載,早在1901年俄國人就在索契附近的一個叫沙拉赫——阿烏爾的小村鎮種植和第一塊茶園。 索契比較著名的茶園是馬采斯塔(Мацеста)茶葉種植園,它位于索契馬采斯塔山谷風景如畫的山腳下,所產“馬采斯塔茶”起源于1947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 “俄式”下午茶 戰斗民族嗜酒如命,酷愛喝伏特加是眾所周知,但俄羅斯人同樣也愛喝茶。由于俄羅斯國內產茶稀少,茶葉主要依靠進口,每年茶葉進口額接近20萬噸,俄羅斯人每年的茶葉消耗量在全球可以排入前十,人均每年的茶葉消費量是美國人的6倍、中國人的2倍。 ![]() 俄羅斯人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似乎有合乎邏輯的道理: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從飲茶的味道看,他們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羅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們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直譯謝謝糖茶)來表示對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 ![]() 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攪拌后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 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中西合璧的茶文化 隨著茶葉的大量輸入,茶葉價格開始大幅降低。進入19 世紀,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都很盛行,茶迅速成為俄國的民族飲料。喝茶成為俄國各色人等消遣的一種方式。不僅如此,茶還對社會生活、文化乃至語言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在俄語中給小費叫“給茶錢”。 ![]() 受中國的影響,俄羅斯的許多茶俗都有著中國茶文化的影子。例如茶器,俄羅斯上層社會飲茶十分考究,茶具、茶碟等相當精致。許多俄羅斯人喜歡中國的陶瓷茶具,式樣花色多為中國風人物或花草魚蟲,但壺身又帶有歐洲特色,融合了中西文化,特色鮮明。 18-19世紀俄國鄉村人們推崇的飲茶方式是“用茶碟喝茶”,人們會把茶水倒入小茶碟,手掌平放,托著茶碟,用茶勺送一口蜜在嘴里含著,然后將嘴貼在茶碟邊,帶著響聲一口口的吮茶。 ![]() 在俄羅斯文學之中,一種被稱為茶炊的飲茶器具總是頻繁出現。俄文直譯為“自煮器”,中文譯為“茶炊”。這是一種隨時可加熱、保溫的茶器。俄羅斯人愛紅茶勝過咖啡,用茶炊沖泡紅茶是俄羅斯人的傳統。 茶炊的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里面灌水中間燒火的燒水壺。外形不一,有球形、桶形、花瓶狀等等,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給茶加熱保溫。 俄羅斯人熱愛茶,在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普希金曾在長詩中贊美茶炊:“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閃閃發亮,在桌上咝咝響,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霧在四周蕩漾”,“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圖文素材來源網絡) |
|
來自: 西一里2l6sluh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