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周圍,群山環繞,有著優越的雕造石窟造像的自然條件。西湖石窟造像,繁榮于五代時期。時錢镠立吳越,篤信釋氏。錢氏三代五王手中創建和擴建的佛教寺院,在杭州典籍中有據可查的不下二百余所。與此同時,石窟造像的風氣也盛極一時。杭州現存主要的石窟造像,如煙霞造像、慈云嶺造像,均為那個時代的產物。從地域分布的情況看,造像藝術幾乎遍布西湖群山。南面從龍山東側的天龍寺到玉皇山南麓的南觀音洞、千佛巖、慈云嶺,再到鳳凰山、吳山一帶。北面從靈隱飛來峰到棲霞嶺寶石山、黃龍洞。中間從煙霞三洞經赤山埠到南屏山,均有相當數量的石窟造像分布。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與日本文學雙碩士。浙江省博物館館員,浙江省石窟寺調查專家組成員,研究方向為吳越國佛教考古與文物。常年在西湖周邊的群山中調查古跡,發表吳越塔幢、八角塔、閘口白塔、九曜山造像、煙霞洞造像、凈慈寺造像等吳越國及杭州相關的研究論文20多篇,即將出版著作《吳越國塔幢調查與研究》。目前負責的項目主要有浙江省石窟寺調查、吳越國塔幢調查與研究、杭州地區羅漢造像研究、西湖摩崖石刻調查與研究等。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當然啦,晉行記每次一定會帶大家品嘗當地的美食,美食也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杭州的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宋嫂魚羹、西湖莼菜湯、知味小籠、片兒川、蝦爆鱔面、老鴨煲……天龍寺造像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麓,八卦田西,白云庵上方,該地環境幽靜,鮮有人至。造像雕鑿于北宋乾德三年(965),與慈云嶺造像、煙霞洞造像同作為西湖南山造像,三處造像皆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精致細膩、圓潤飽滿的風格,頗具江南特色。他們開鑿于北方石窟造像趨于停頓時期,承襲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藝術并與之相銜接,使我國的造像在歷史風格和雕刻藝術上都得以延續。因此,在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2006年5月25日,造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云嶺造像位于杭州市玉皇山慈云嶺南麓,造像共兩龕,主龕內塑造像七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二力士。龕內上部的左右浮雕向中間飛舞的飛天和迦陵頻伽。龕楣上還刻有“七佛”,龕楣左側為浮雕的騎獅文殊菩薩,右側為騎象普賢菩薩。北側有地藏龕,龕內塑地藏像及供養人,龕楣浮雕 “六道輪回”。從西湖南山路、玉皇山路一路往南,出玉皇山隧道,有南觀音洞寺院。在此上山,可往玉皇觀、慈云嶺造像。在慈云嶺造像不到處向右拐,穿過古樹藤蔓下掩映下的石徑,在野花沁香中,行不多遠,豁然間,眼前就是人跡罕至的石龍洞造像。此處的位置為將臺山南坡,玉皇山慈云嶺右側。石龍洞所在地又稱為下石龍院,從慈云嶺(上石龍院)至吳越郊壇這一路線,俯瞰起來就好似一條石造的巨龍逶迤盤旋于玉皇山,“石龍”一名正是由此而來。白塔建于五代吳越末年,塔旁原有一座白塔寺,現已蕩然無存。白塔為八角九層仿木構樓閣式實心石塔,全部用白石分段雕鑿而成,因此,可以稱作是“雕制塔”。塔通高約14米。下面是基座,高約2米,分上下兩層。下層雕鑿出山峰與海浪,其上立高1米的須彌座,象征佛教所講的以須彌座為中心的“九山八?!?束腰上刻有陀羅尼經。關于閘口白塔的始建年代、塔名及功能,魏祝挺有相關考證。梵天寺經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梵天寺路,即梵天寺遺址前。遺址所處位置為五代吳越國府治和南宋皇城所在地,五代吳越國時期,杭州佛教盛極一時, 有“東南佛國”之譽。境內佛剎林立,梵音不絕。而梵天寺就是當時吳越地區的名剎之一。梵天寺經幢為一對,均為石質,其形式、結構基本相同,兩幢南北對峙。幢身呈八邊形,由基座、幢身、腰檐以及上部華蓋、短柱、寶珠、山花蕉葉、仰覆蓮紋交錯疊置而成。基座由四層金剛石、三截短柱相間而組成。每層依次由金剛石、蜀柱相疊,然后放置在底層最寬大的金剛磐石基座上。經幢通體用太湖石鑿就,幢身八面,各部比例和諧,作為西湖東南三大禪院之一——梵天寺的遺物,而且當時寺院建制宏大,又為錢王所建,因此梵天寺這對經幢制作尤為精美,從各個角度觀賞都極富整體美感。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北宋大文豪兼杭州市市長蘇東坡先生的這首詩句,是杭州靈隱飛來峰的最佳“廣告詞”。靈隱飛來峰,位于西湖以西,這里峰巒競秀、溪泉清澈、嘉木蔥蔥、古跡眾多,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此山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不僅自然山水秀麗絕倫,而且人文歷史積淀深厚。在飛來峰的崖壁間,鐫刻有歷代的石窟造像和摩崖題刻,飛來峰造像更是在13-14世紀的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十八羅漢的職責是散居各地,保護佛法,等待未來佛彌勒佛。在中國多種彌勒造像中,漢化的布袋彌勒在十世紀以后廣受歡迎。杭州飛來峰第68號布袋和尚與十八羅漢為元代造像,布袋彌勒身倚布袋,以游戲坐姿坐于中間,左手持念珠,至于膝上,右手搭在布袋上,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安逸自在。此為中國發現最早的布袋與十八羅漢造像組合。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第46、47龕的《西游記圖》/攝影:天真《西游記》的唐玄奘西行取經故事廣受民間歡迎。當唐玄奘圓寂后,人們開始在寺院里畫玄奘壁畫用以供奉。宋代以后,玄奘取經故事開始世俗化,在故事中增加猴子角色;至元朝添加朱八戒的角色,其當時姓“朱”,到明代因避諱皇帝的朱姓而改為“豬”。至此,西游記廣受人民喜愛。從此龕來看,除前面造像為出家人玄奘之外,后面造像皆是著俗家衣飾的侍衛,第一身登高者應為猴行者持刀,中間一位是朱八戒持棍。煙霞洞位于西湖南高峰上,煙霞洞造像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利用煙霞洞這一天然巖洞雕刻而成,大約開鑿于廣順三年(953年),包括佛、菩薩、明王、羅漢、塔等多種題材。其中數量最多、體量碩大的十八身羅漢像,是目前中國存世最早的十八羅漢造像實例(魏祝挺相關考證論文已發表在《敦煌研究》)。煙霞洞造像是研究佛教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珍貴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石屋洞位于南高峰煙霞嶺下,比較好找的入口位置是滿覺隴路與五老峰隧道交叉口,是有名的煙霞三洞之一,與水樂洞和煙霞洞齊名。石屋洞外圍已經修葺成一處別致的江南庭院,離滿隴桂雨不遠,算是杭城一處賞桂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