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學塾 學塾,宋元時已漸普及民間,時稱義學。由當地碩望士紳,熱心教育者,用宗祠祀產或私人捐款辦設,聘請教師,給付束脩(教師工資),由塾主持人負責。教學從啟蒙識字開始,村人族眾貧家子弟就讀亦以這一階段為主。過了這一階段仍就讀者,則就習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了。至明、清盛行私塾,由殷富之家延師專授其家子弟者,稱坐館;一村一族用族產延師執教本村大族子弟者,稱“村塾”或“族塾”;有塾師在自家招收學童就讀的,稱“家塾”。 私塾以教蒙童識字為主的,稱“蒙館”,或稱“小學”、“鄉校”、“村學”。蒙館入學學生年齡以5-12歲為多。每塾人數不一,少則4-5人,多者40-50人。一塾一位老師執教,其時都稱“先生”。蒙館學生受啟蒙教育,初入學者,先教識字,教材大體上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千家詩》、《神童詩》等。程度稍高后,教《幼學瓊林》、《六言雜字》、《鑒略》等,有的還教《尺牘》——即各類信函的范本。教學程序一般是:上午教識字、讀書、講解;中午寫字;下午回講(復習)、背書、寫作文、作對聯、作詩句等。寫字從描紅開始,然后描摹、臨帖,循序漸進。頭幾年熟讀、背誦,三、四年后才講解、練習寫作。有個別執教老師,自身學識較高,對一些程序較高學生,也會教以“九章算經”等數學科學教材,這“九章”中就有“勾股定理”等幾何學的內容。 姚村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設私塾兩所,一由貢生姚清時執教經、傳、詩、文,稱為南館;另一所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太學生姚瑞瑯教啟蒙識字,稱北館。這兩館相繼辦了78年之久。光緒間有毛公先生創辦私塾,有學生20余人。1910年邑庠生姚廷愷在族中齊政堂樓坐館,教讀四書五經,其樓室取名“星樓”。之后姚村復有辦設于民國初年,由吳士名執教的如德堂私塾、姚坤鰲先后在齊政堂,花廳辦的私塾辦設于民國3年(1914),由章榮祖,成簡、姚鈺心執教的慎德堂私塾辦設于民國32年(1943),由姚國慶執教的鐘瑞堂私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