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師生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作為中國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近代以后,為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這個詞語開始流行。
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這些字眼有文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于舉業。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私塾類型有多種,有以官款或地方出款設立,收教貧寒子弟的;有于義莊或宗祠內設立,專教一姓子弟的;有一家或數家設塾,延師教其子弟的;也有塾師自行設館,招收附近學生教授的。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老照片為民國廿九年天靜學塾全體師生合影。 |
|
來自: 蘇迷 > 《蘇州老照片、老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