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自然山川的描繪上,中國山水畫的產生,相較于西方風景畫,早了將近一千年。古代先民們在定居的農耕文明中,將認知用圖案的方式記錄下來。隨著這種認知的不斷深入,形式美感被逐漸的發現并創造出來。在中國山水畫中,關于構圖的“三遠”法,便是古人認知覺醒的重要體現。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三遠法”最早是在北宋畫家郭熙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簡單來說就是指三個構圖的視覺角度,即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概括稱之為“平遠”“深遠”和“高遠。”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一、平遠法 “平遠法”是平視效果,相當于站在平地上往前看,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平遠景色則要畫出左右遼闊的空間,諸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群山莽莽,溪流回轉,這便是深遠法的經典體現。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和倪贊的《紫芝山房圖》便屬于平遠山水的類型。 倪贊《紫芝山房圖》 “平遠”的視平線多處于畫面耳朵中間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span> 二、深遠法 “深遠法”則是俯視效果,相當于站在山上往下看。取勢場面宏大,視野廣闊。 王蒙《具區林屋圖》 深遠法多用來表現云橫秦嶺、氣斷巫峽之景,對于有經驗的山水畫家來說,深遠是三遠之中最難表達的。元代畫家王蒙的《具區林屋圖》便是深遠法的經典之作,通過四面的環山,將幽深的溪谷層層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畫出了難度極大的縱深美感。 石濤 《溪橋野色》 古語有云:“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如同借給觀者一雙千里眼,能看到萬水千山,丘陵溝壑亦濃縮在畫面的尺寸之間。 三、高遠法 “高遠法”是仰視效果,相當于站在山下往上看。取勢高大雄偉,震撼人心,有陽剛之氣,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 范寬 《溪山行旅圖》 高遠法要畫出山體高聳的形勢,則可將下部虛隱起來,如要畫山頂則可虛化山腳,正如郭熙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反之,如欲畫較遠的平川,則可把上面虛起來,以造成平川萬里之勢,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就是運用高遠法的典型佳作。 沈周《廬山高圖》 古語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高遠亦可以稱為“蟲視”,即是故意將自己置身低處,看什么都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往往處于畫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繪崇山峻嶺最為合適了。 自宋代郭熈之始,元、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所作的山水畫,幾乎都是把“遠”作為一種山水畫的自覺。他們作畫強調“平遠”與“淡遠”。平與淡不僅是描繪自然之境,更是一種對人生內心境界的終極期許。 |
|
來自: 新用戶8422sPw0 > 《國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