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病共包含16首方證,是仲景書中所示治療少陰病的主要方證,以方證數量看,明顯少于太陽病,這并不是說臨床所見太陽病方證多,少陰病方證少。當知這16首方證是張仲景在示范治療少陰病及常見合并證的治療,許多少陰病證是由太陽病轉化而來,其方劑亦由太陽病方證變化而來: 如桂枝加附子湯方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證、 烏頭桂枝湯方證等。許多治療太陽病的方劑,可依據證候變為治療少陰病的方劑。 如葛根加術附湯治療葛根湯證更見少陰病證,麻黃加術附湯治療麻黃湯證合并少陰病證……其治療方證是很多的,其用方張仲景已做出示范。 太陽病和少陰病,實即同在表位的陽與陰兩類不同的證。病在表,法當汗解,但少陰病因體質虛衰,維持在表的時間甚暫,一般二三日后即常傳里或半表半里,而為表與里或表與半表半里的并病。因此治療少陰病雖須發汗,但發汗不得太過,而且必須配以附子、干姜等溫陽亢奮藥。太陽病則不然,若陽熱亢盛,當配以沉寒清熱的石膏,此即兩者證治概要區別。 不過,無論太陽或少陰均有自汗和無汗明顯不同的兩種證型,雖依法均當汗解,但自汗者必須用桂枝湯法,無汗者必須用麻黃湯法,隨證候的出入變化,而行藥物的加減化裁,因而在《傷寒論》形成了桂枝劑類和麻黃劑類兩大系列的解表方劑。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列出的方證,沒有仲景原文少陰病篇中所出現的“死證”和“三急下”的方證。這是因為,仲景的六經辨證規律,詳述了病之死多在太陰。但為何不出于《傷寒論》太陰病篇,而反出于少陰病篇呢?其故有二: 其一,少陰病傳變,以傳太陰病為常,所列證治和死證,均有關于少陰病轉屬太陰病者。 其二,少陰病在表本無死證,但以其傳變迅速,二三日后即常轉屬太陰病,便有死亡可能,正是為了警告醫家,一見少陰病,即不得輕忽視之,要抓緊時機解表,最好防止不傳太陰,即傳太陰更當急救其里。 關于“少陰三急下”,少陰病傳里以傳太陰為常,亦間有傳里為陽明病者,以津 虛血少的少陰病,若傳陽明則燥結分外迅猛,津液立有枯竭之患,故略見其端,即宜急下,不可循常規、遲疑、等待。因此,其三急下證治用少陰病和陽明病提綱量之,則屬陽明,不屬少陰病證治。后世因附會臟腑經絡解六經,卻把大承氣湯方證歸屬于少陰病,是無視六經提綱的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