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羅斯·也先也先的全名叫綽羅斯·也先,清朝時期譯成額森,是瓦剌的首領。 ![]() ![]() 綽羅斯這個姓出自蒙古的斡亦剌惕部,屬于以部落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為蒙古族綽羅斯氏,突厥語為Oirat,亦稱兀魯兀惕部,漢義“森林百姓”,這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前身。 也是蒙古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的前身,綽羅斯氏族就是斡亦剌惕部的一個主流分支。 瓦剌的首領雖然不是黃金家族,但該家族與成吉思汗系世聯姻親,深受器重。部眾在蒙、元不同時期離散成三部分:一部分在元廷供職和參加元朝軍隊;一部分由于參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亂,散居于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流域,有的則早在蒙哥汗三年(1253)就隨旭烈兀遠徙波斯一帶;而留在本土的斡亦剌人,也逐漸向南部草原地區發展,并吸收其他部落形成明代的瓦剌。 元朝滅亡朱元璋 洪武元年,大將徐達攻打元大都,元順帝北上逃亡,逃到了上都(即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朝亡。 洪武二年徐達、常遇春興兵八萬再次北伐,一舉攻克開平,元順帝再次逃亡,去到應昌(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此時擴廓帖木兒的勢力還很龐大,如果緩過氣來,終究是一大隱患,于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兵分兩路進行第二次北伐。徐達率西路,出潼關,李文忠率東路軍,出開平,逼應昌,準備擒拿元主。 然而此時元順帝已先病死,太子愛猷識里達臘繼位,聞明軍至,只率數十騎倉皇北撤。此后,殘元王庭逐步回遷至大漠深處的故都和林(今蒙古國哈拉和林,窩闊臺曾建都于此),再無臨駕中原之能。 大家注意一點,這個時候的元朝雖然遠遁漠北,但手握傳國玉璽,擁有獨立的年號、廟號,仍與明朝分庭抗禮。 而后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命藍玉出征北元,藍玉也不負眾望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的貝爾湖)取得大捷。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失敗后被由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兒所弒,從此蒙古東西蒙古正式形成,也開啟了兩者之間近百年的相互仇殺。 分裂東西蒙古,北元徹底滅亡也速迭兒背后的支持者瓦剌,相對于東蒙古本部來說,又稱西蒙古。 其先祖于元代時,主要活動在南西伯利亞草原,即色楞格河支流木倫河及其以北的錫什錫德河至葉尼塞河上游的廣大地區,此地乃是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一系的領地。阿里不哥在與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斗爭中失敗,他的屬民北遷至此,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于元朝本土較為獨立的地區。 當元朝滅亡被趕回蒙古高原時,便于盤踞此地多年的瓦剌勢力有了矛盾和摩擦,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兒弒殺忽必烈的后裔脫古思帖木兒并自稱大汗,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例。 此時的蒙古草原除了東西蒙古以外,還有由朵顏、泰寧、福余三部組成的朵顏三衛,“朵顏”的蒙古語音譯也為兀良哈。 朵顏三衛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功臣,他們世居的地方是在貝加爾湖附近,捕魚兒海之役后,元故主降明,朵顏三衛也降明,朱元璋便于其領地重用朵顏等三衛,管轄各部。 也就是在此之后,結束了“大元”的國號,蒙古高原再未出現年號、廟號,蒙古退回部落時代,也是此后明朝對蒙古的稱謂又改稱為“韃靼”,北元徹底滅亡并臣服于明朝。 韃靼此時韃靼內部,原本阿里不哥一系的大汗坤帖木兒已被弒殺,新任的汗王是一位“非元裔”的大汗鬼力赤,他是窩闊臺一系后人。而真正掌握韃靼權力的,乃是太師右丞相馬兒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孫臺、太保樞密知院阿魯臺三人《明太宗實錄·卷28》永樂元年二月丁巳條。 此時的蒙古由于多年的內戰與政變,蒙古汗王的權勢已逐漸衰微,內部多股勢力交纏,蒙古高原漸漸形成了“異姓賽特”(即非成吉思汗血緣的大貴族)專權的現象。 而瓦剌這邊老汗王死后,部屬分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分掌,其中馬哈木實力最強。 當時韃靼、瓦剌二部之間相互仇殺非常頻繁,永樂元年、二年之間,雙方的大仗就有四次,雖是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韃靼仍處在下風。在這樣的混戰中,不少韃靼的小部族紛紛逃往明朝請求歸附。也就形成了有眾多蒙古部隊和將領在明朝當兵的現象,也出現了許多達官。后來在明朝形成侯伯世家的達官吳允誠一族,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歸附明朝的《明太宗實錄·卷44》永樂三年七月壬寅條。 但東西蒙古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仍然奉明朝為正統,也想得到明朝的承認和支持,以便可以壓制對方。 朱棣 永樂六年十月,瓦剌馬哈木等貢馬,并請印信封爵。次年五月,朱棣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明太宗實錄·卷84》永樂六年十月丙子條,同書卷92永樂七年五月乙未條。瓦剌率先得到了明朝的承認和支持。 而韃靼這里卻證據不穩,一直在自相殘殺。永樂四年十月,阿魯臺殺也孫臺、驅逐馬兒哈咱,自己南下至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境內)之地《明太宗實錄·卷60》永樂四年十月乙卯條,成為韃靼唯一的權臣。永樂五年五月,阿魯臺廢鬼力赤,立本雅失里為汗。 本雅失里是元后裔,在中東的帖木兒帝國長大,帖木兒死后一直在別失八里(亦力把里)一帶。 本雅失里繼位后,殺了明朝派去的使臣郭驥、金塔卜歹,并且“掩襲兀良哈諸衛”《明太宗實錄·卷93》永樂七年六月辛亥條 朱棣震怒,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討伐韃靼。然而丘福貪功冒進,全軍覆沒。于是朱棣下令御駕親征。 韃靼在聽聞了明軍大軍壓境的消息后,頓時崩潰。汗王本雅失里和權臣阿魯臺開始分頭逃竄,本雅失里被朱棣在斡難河(今蒙古國鄂嫩河)找到打的就剩七個人,逃往瓦剌,不久便被瓦剌殺死。 本來沒找到阿魯臺,朱棣打算回去了,沒想到回城途中來了個偶遇,遂在靜虜鎮(今中蒙界河哈拉哈河南岸一帶)將其大敗。 這是數百年來中國將領打到這個位置的第一人,皇帝中唯一的一個。 阿魯臺在當年的十二月,正式向明朝納貢請降,后在永樂十一年的七月,他被朱棣正式封為和寧王。《明太宗實錄·卷113》永樂九年二月甲辰條 瓦剌在朱棣北上時非常積極,直接表示愿意與明朝共同剿滅韃靼,不過朱棣沒有理他。永樂十年,瓦剌使臣再次夸耀自己殺了本雅失里,奪了元朝的傳國玉璽,并再次提出共擊韃靼的計劃,還向明朝請求各種兵器和賞賜《明太宗實錄·卷128》永樂十年五月乙酉條。并漸漸南下到臚朐河、哈剌莽來(今內蒙古二連浩特北、蒙古國洪戈爾)一帶,向韃靼逼近《明太宗實錄·卷145》永樂十一年十一月甲申條。 此時韃靼擁立元裔阿臺王子為汗王雄《關于阿臺汗》,但實力已大不如前。他只得一再向明朝哀告,說“馬哈木等弒其主,收傳國璽,又擅立答里巴為主,請發兵討之,愿率所部為前鋒。”《明太宗實錄·卷140》永樂十一年五月庚子條 朱棣看到瓦剌又有點不聽話的苗頭,于是在永樂十二年再次親征,并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打敗了瓦剌首領馬哈木。 看到瓦剌被明朝打殘,永樂十三年,韃靼聯合兀良哈與瓦剌在斡難河進行了一場大戰,此戰瓦剌大汗答里巴和馬哈木都被殺死。 馬哈木之死,見《明太宗實錄·卷177》永樂十四年六月丁卯條。答里巴汗之死,漢文史籍無載,可見寶音德力根《15世紀中葉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 馬哈木死后,瓦剌大權落到了位列第二的權臣賢義王太平手中。他擁立了新汗王斡亦刺歹,并伙同安樂王把禿孛羅,排擠馬哈木之子脫歡,并將之前對開罪明朝的行為全部推到已死的馬哈木身上《明太宗實錄·卷187》永樂十五年四月乙丑條。 韃靼打贏了瓦剌以后,感覺神氣十足,又對明朝有些不服氣了起來,或是“橫恣無賴,于都市強奪”,或是在邊境上“要劫行旅”。到永樂二十年初,竟然有“大寇興和”之舉。于是本年內朱棣不得不針對韃靼,進行第三次北征。 阿魯臺看到朱棣來直接就跑了,朱棣追不著韃靼,想到兀良哈居然違背自己命令去做韃靼幫兇,便將槍口轉向兀良哈,在屈裂兒河(今內蒙古境內歸流河)沿岸將其大敗,大獲全勝而歸。 由于此次未能跟韃靼開戰,朱棣又于次年初秋進行了第四次北征。然而本年夏天,韃靼就已先遭遇了一次來自瓦剌的大規模侵襲,乃至“人口馬駝牛羊殆盡,部落潰散”,情況十分悲慘。此時朱棣再大軍壓境,阿魯臺更是毫無還手之力,只帶著部落倉皇北逃。這一年冬天恰逢草原大雪,韃靼部落“孳畜多死,部曲離散。”瓦剌和朱棣的接連攻擊,幾乎將阿魯臺的實力耗盡,阿魯臺手下的大頭目也先土干也歸附了明朝。 朱棣于永樂二十二年又進行第五次北征。阿魯臺聽聞朱棣又至,不得不繼續逃竄至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拉哈河下游)一帶,遠遠躲避朱棣的兵鋒。 在當時的形勢看來,瓦剌的威脅絕對抵不上元朝后裔的韃靼,所以韃靼一直是朱棣的重點打擊對象,朱棣五征漠北,有四次是針對韃靼而去,在加上瓦剌的進攻,所以東蒙古韃靼已經無可挽回的走向了衰落。 而瓦剌,卻由于馬哈木之子脫歡暗中培植勢力多年,終于在永樂二十二年大勝韃靼后,殺掉了賢義王太平和安樂王把禿孛羅《明仁宗實錄·卷5》永樂二十二年十月辛亥條,獨掌瓦剌大權,這個脫歡,就是也先的父親。 朱瞻基 到了宣德年間,韃靼在瓦剌和明朝的不斷打壓下逐漸衰落,于是兀良哈逐漸興盛,宣德三年初,兀良哈已南下至灤河一帶牧馬。為了震懾北虜,是年秋,明宣宗親率部隊巡邊,兀良哈三衛聞訊,率“萬眾侵邊,已入大寧,經會州將及寬河”《明宣宗實錄·卷47》宣德三年九月辛亥條。宣宗率部親自迎敵,在寬河(今河北寬城縣)大敗兀良哈。 此戰后兀良哈重新歸附明朝。 后來瓦剌加快了對韃靼的進攻,而明朝竟也對瓦剌的攻擊采取默許和縱容的態度,甚至還一度為瓦剌提供刀弓等兵器,為其助戰《明宣宗實錄·卷65》宣德五年四月丙申條。 宣德六年,瓦剌又一次大敗韃靼,阿魯臺部曲離散,只帶著兩千人逃竄到集寧海子(今內蒙古察右前旗黃旗海)駐牧《明宣宗實錄·卷79》宣德六年五月己丑條。 宣德九年二月,瓦剌一路追韃靼到哈海兀良(今西拉木倫河附近),在此處大敗阿魯臺,殺其妻子部屬,掠其孳畜。阿魯臺只帶著一萬三千的殘兵倉皇向西逃竄至毋納山、察罕腦剌(今內蒙古包頭以西、五原縣以東)等處。 七月,脫歡又再次兵臨毋納山等地,殺死阿魯臺等人。韃靼部落中,只剩下阿魯臺擁立的大汗阿臺和另一個大臣朵兒只伯,帶著百余人逃到阿察禿(今內蒙古阿拉善盟)之地。另有一些殘兵游勇南下至明朝境內,紛紛被明軍剿滅《明宣宗實錄·卷113》宣德九年十月乙卯條。 此時韃靼大汗是阿臺汗,一再向明朝請降,明朝不予理會,一定要解決韃靼。到了正統元年八月,英宗給瓦剌太師脫歡下敕書,說:
韃靼在明朝和瓦剌的共同圍剿之下,一路向東逃竄,從甘肅邊外的亦集乃之地,逃到寧夏邊外。正統二年正月,英宗派遣大同總兵方政、寧夏總兵史昭、都督蔣貴三路大軍出塞,會剿阿臺汗和朵兒只伯。五月又派兵部尚書王驥前往甘肅,親理軍務。 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阿臺汗再難支持,在本年夏天又一次向明朝提出納貢請降。明朝雖是接受了此次請降,承認阿臺汗的擾邊乃是“饑寒切身,不得已故也”,并允許阿臺汗的部屬“擇近邊利便處居住耕牧,打圍飛放,得以保全部屬,作我外藩”,但實際上仍未放棄對其徹底剿殺。而瓦剌也勾結哈密、河州、赤斤蒙古、罕東并兀良哈等部,企圖聯合殲滅韃靼殘部《明英宗實錄·卷33》正統二年八月壬申條。 朱祁鎮 對韃靼的最后一戰發生在正統三年。明朝方面,此次戰役由兵部尚書王驥主持,右都督蔣貴率先在二月越過黃河,在狼山(今巴彥淖爾盟烏加河北)打敗了朵兒只伯。朵兒只伯向西逃竄至甘肅邊外的兀魯乃之地(今甘肅高臺縣北),和阿臺汗會合。蔣貴率二千五百人日夜兼行,三日趕到阿臺汗駐地,復大敗之,“斬首三百有奇,逐殺八十余里,獲金銀牌六面,璽印二顆,馬騾駝牛四百有余,兵甲衣裘稱是”,可謂戰果累累,阿臺汗和朵兒只伯以數騎逃遁。第二日甘肅總兵任禮復至,又勝,“執偽樞密同知院判僉院等官十五人”,又追襲五百余里至亦集乃地,不及而還。《明英宗實錄·卷41》正統三年四月乙卯條 這一仗可謂轟轟烈烈,將阿臺汗和朵兒只伯打得魂不附體,明朝方面宣稱“兵出沙漠,千有余里,東西夾擊,虜眾幾盡,邊境用寧。”阿臺汗二人逃竄至大漠中后,又被瓦剌繼續追剿。是年九月,終于傳來阿臺汗和朵兒只伯被雙雙殺死的消息。 至此蒙古草原勢力最大的,就是瓦剌了。 也先的姐夫——孛兒只斤·脫脫不花脫脫不花 我把蒙古的歷史重新理了一遍,發現前面認識錯了,脫脫不花是黃金家族,但開始時是從瓦剌起家,擊敗東蒙古后才統御其眾。 永樂二十二年,太平被脫歡殺死,脫歡想要自立為汗,但遭到了東西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于是在宣德八年,脫歡找到當時年僅17歲的黃金家族后裔脫脫不花,擁立其為大汗,并將自己的女兒嫁與脫脫不花,自己則以太師的身份把持朝政。 正統三年,明軍在兀魯乃之地將阿臺汗擊敗,脫歡、脫脫不花得到消息后,在巴丹吉林沙漠將阿臺汗俘殺。 這樣,結束了蒙古東西兩個汗廷對峙的局面。原東蒙古部眾被瓦剌征服,蒙古在瓦剌勢力的統治下實現了短暫的統一,結成了東、西蒙古政治聯盟。在這個聯盟中,“元裔”脫脫不花統治其祖先部眾(被擊敗的東蒙古部眾),阿魯臺等北元舊貴族,將太師官銜讓與瓦剌貴族,脫歡、也先父子相繼任太師,統治瓦剌部眾。 景泰三年,也先率眾擊敗脫脫不花,使得脫脫不花僅帶十余人逃往大興安嶺以東,來到科爾沁的郭爾羅斯部首領沙不丹處。沙不丹的女兒原為脫脫不花的王妃,脫歡立脫脫不花為大汗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脫脫不花,并立為正宮皇后,沙不丹女被迫休回娘家。 至此,脫脫不花來投奔昔日的岳父,被心懷怨恨、心胸狹窄的沙不丹所殺,時年37歲 。 也先在徹底擊敗脫脫不花后,于景泰四年(1453年)自稱“天圣大可汗”,也先稱汗后,阿剌知院請求成為太師,也先不許,在景泰五年阿剌知院殺死也先。 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漸衰微。后分為其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兩部分。 噶爾丹 準噶爾部,這個從瓦剌分裂出來的一部分,就是清朝鬧了康雍乾三代的那個部落,這么一想,當年明英宗的事也沒那么丟人了,畢竟他面對的,是一個差不多完全體的蒙古,而后面的也先死后蒙古重新分裂,僅瓦剌部就分裂出了兩個部族,而這個準噶爾部出來的噶爾丹靠著僅有的兩萬兵馬,一戰就打廢了清軍十萬大軍,逼的麻哥主動求和。 他沒敢上前線所以沒被俘,對比之下,明英宗至少還多了些許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