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總結】 1.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影響 從經濟效益看,工廠應當選擇在利潤最高的地方。在市場因素一定的情況下,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決策者會綜合考慮多種成本,把工廠建在總成本最低的地方。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工業生產實現了設計與加工的空間分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復雜產品的各種組件可以在全球采購。因此,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其總部更趨向布局在市場廣闊的地方。 (2)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區位選擇發生了很大變化。 (3)保鮮、包裝、冷藏運輸的發展,使得一些本需臨近市場的工廠,轉而臨近優質原料地。 【高考母題】(2020·全國卷Ⅱ·節選)玉米油是利用玉米胚芽生產的一種谷物油脂,營養豐富,口味清香。玉米油生產流程由毛油提取和毛油精煉等環節構成,胚芽的毛油提取率為40%,由毛油到精煉油的轉化率為90%。山東鄒平某公司是我國建設最早、目前規模最大的玉米油產品研發和生產企業,其玉米油銷售量占國內市場的50%。該公司在山東惠民、遼寧鐵嶺、內蒙古通遼和鄂爾多斯建有毛油壓榨工廠,在公司本部、浙江杭州、廣東廣州建有精煉油和小包裝產品生產基地(如圖),將毛油運輸至精煉油生產基地多使用集裝箱液袋(一次性使用的儲存和運輸各種非危險液體貨物的軟體包裝容器),使用罐箱或鐵桶運輸則越來越少。 (1)簡述惠民、鐵嶺、通遼、鄂爾多斯等地吸引該公司建設毛油壓榨工廠的優勢條件。 (2)分析該公司在杭州、廣州建設精煉油和小包裝產品生產基地的主要原因。 二、工業集聚、工業分散 【教材回扣】必修二P67頁活動 【拓展延伸】1.工業集聚,是指若干工業企業或同類生產集中于一定地域或地點。 工業分散,是指工業企業、工業點等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 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是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和不同條件下出現的兩種現象,其產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爭取最大利潤。 工業的集聚與分散都是指工業在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狀況,是工業布局空間特征的兩種基本表現形式。 工業集聚的結果是形成了工業地域,工業分散則加強了工業的地域聯系。 2.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的比較 3.三個角度分析工業分散 (1)兩大目的:①工業分散有助于緩解老工業區用地、用水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②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區位選擇規律:不同企業不同時期區位選擇目的不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分散規律:工業分散時一般會把處于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進行轉移,而把產品設計、研發、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保留在本地區。 三、產業轉移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分類:區域產業轉移、國際產業轉移。 3.目的: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特別提示】產業轉移的實質就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較多的利潤,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充足、高素質且價格低廉的國家或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達國家內部交易成本高,發展中國家內部交易成本低,企業由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3)市場因素:國內市場飽和、避開政策等的限制,企業就會開辟國際市場。 【特別提示】產業轉移并非只是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產業轉移主要表現為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絡、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同時,也存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高考母題】(2020山東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產業政策不斷調整,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上汽集團成立于1984年,是國內最早的汽車集團之一,1994-2016年,上汽集團的擴張經歷了“本地多樣化-初步的市外擴張-以市外擴張為主”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備的汽車生產及配套體系,第二、三階段向江蘇等地擴張(下圖)。據此完成11-12題。 11.上汽集團“本地多樣化”擴張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研發水平 B.滿足生產需要 C.帶動當地就業 D.提高生產效率 12.依據上汽集團的擴張歷程判斷,圖中K、N、P、V分別代表 A.研發、總部、制造、銷售 B.銷售、總部、制造、研發 C.總部、研發、銷售、制造 D.研發、總部、銷售、制造 四、影響類問題: 1.工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工業化、城市化方面:工業數量的增多,工業規模的擴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文化內涵方面:發展某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會促進該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專業化的發展;弘揚傳統農業文化,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3)經濟效益方面:能促進某種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4)生態效益方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加附加值,減輕了環境污染。 (5)社會效益方面:延長產業鏈,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6)產業、基礎設施方面:促進產業的發展或優化升級;帶動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1)資源的開發可能破壞植被→導致荒漠化、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生態破壞,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2)加工冶煉→環境污染(排放“三廢”)。 (3)資源過度開采、加工冶煉→加劇資源的短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