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望洞庭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洞庭即洞庭湖,這首詩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筆下的洞庭沒有“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氣勢,卻別有一番恬靜清和的滋味。 首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寫月夜。秋夜的洞庭皓月千里,靜影沉璧,天光湖面澄澈明凈。“和”字是神來之筆,既點出了湖天一色的場景,又營造出和諧寧靜的氣氛。道家講道法自然,以天地為準則,人順應天地,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體,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儒家講“和而不同”,既承認差異,又“和而不同”,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一、和諧。“和”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也是人群的相處之道,更是與內在的自己的相處之道。詩人用“和”來描述面前的湖光秋月,實際上是在表達一種不可言說的恬淡中和,不可多得的歲月靜好。詩人通過洞庭秋月訴說的是自己的寧靜致遠,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喜悅,以及整個世界的安寧祥和。 次句“潭面無風鏡未磨”,寫洞庭湖。湖面水波不興,浮光躍金,像一面未磨的銅鏡。銅鏡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它是由銅和錫等金屬熔在一起做成的。用久了表面會氧化,必須由磨鏡匠用玄錫擦拭,白氈磨亮后才可繼續使用。詩人用“鏡未磨”的形象來形容月夜湖面朦朧依稀的狀態。想象一下,月光照在湖面,水波閃耀的地方是清晰的,其他地方則是晦暗的,正如銅鏡模糊不清的狀態。如果說首句詩隱藏著湖之“廣”的話,那么這一句則暗含著湖之“深”。詩人用平淡如話的詩句訴說著洞庭湖的巍峨氣象。 三四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寫君山。“山水”是二指,前面都是寫“水”,這里著重寫“山”。月夜君山青翠,矗立湖心,像癡情的愛人在默默守望。我曾到岳陽去,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來洞庭湖不可不到岳陽樓,來岳陽樓不可不到君山。”但我覺得這句遠遠不如詩人這一句唯美,不如這句寫盡了洞庭湖與君山的關系。湖中有山,湖光為山色增色;山外有湖,山色為湖光添彩。如此深廣的洞庭山水不過是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用豐富的想象,如椽大筆納須彌于芥子之中,視角可謂遙遠,沒有超然的氣度和眼光不能及此。聯系前面那個靈動的“和”,感覺此時的詩人已看透世情,超然物外,在俗世紛擾中自得一方清凈,自得一份平和。 左思詩曰“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那些在都市、在人群、在交際中的爭吵煩惱,只有在真正的自然風光中才能被調和,被洗滌,被凈化。現代人的生活,五天工作日是社會的,要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而兩天休息日才是自己的,就應該去擁抱自然,去凈化心靈,去看看那個存在已久卻經常被忽視的“和”的世界。 小貼士: 805年,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后劉禹錫承召回京,次年春天他去游玄都觀,看到滿觀桃花燦爛如霞,劉禹錫心生感慨而作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妒嫉他的人告發他,說他心懷怨望,諷刺新貴,不久他又被貶謫外任。十四年后劉禹錫又被召回京都,他再度游玄都觀,此時的玄都觀中已一派蕭然,再無桃樹,劉禹錫作《再游玄都觀》詩曰:“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結果再次被妒嫉他的人告發,再度任外官。劉禹錫不愧“詩豪”之名,用青春和執拗在寫詩。等到數年后再回洛陽,“前度劉郎”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劉翁終于和自己和解,不再去玄都觀了。 據說,劉禹錫被罷免和州刺史回京時,司空李紳仰慕他的才學,邀劉禹錫到家,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演唱勸酒,劉禹錫乘興即席賦詩曰:“?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紳于是將歌妓贈與劉禹錫,這就是成語“司空見慣”的由來。《本事詩》記載李紳這個人喜歡送歌妓,不但送過劉禹錫,還送給過張又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 |
|
來自: 昵稱4X6owk9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