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代胡震編撰的《周易衍義》這本書中,最初的含義就是指漢朝的奸臣,現在一般指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叛國投敵的敗類。
漢朝在跟匈奴的作戰和交往中,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身陷在敵營,有被人廣為傳頌的忠貞鐵漢——蘇武,還有發誓報復漢朝的不折不扣的漢奸——中行說(yuè),還有那個盡管投敵卻不叛國、遭遇千古爭議還連累了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的李陵。

中行說是個太監,漢文帝時期,派他做公主和親的隨從去匈奴,他不愿意去,說:“必我也,為漢患者?!本褪钦f非讓我去的話,我以后就成為漢朝的后患了。
心懷怨恨的他到了匈奴后馬上就轉換了立場,鐵了心地報復,獻計給匈奴單于對抗漢朝。
他告訴單于,說匈奴的人口都趕不上漢朝的一個郡,之所以能跟漢朝對抗,全在于不同的生活習俗,所以不要拿漢朝給你的華麗的綢緞和精美可口的食物當好東西,那些衣服看起來漂亮可騎馬征戰穿它遠不如匈奴的皮毛衣服實用堅固,漢朝精美的飯食也遠不如匈奴的乳制品更適合戰場需要。
匈奴單于對他非常倚重和信任,把他當作最重要的謀臣,他也殫精竭慮的為匈奴人謀劃戰略,讓漢朝吃盡了苦頭。
中行說的結局不得而知,但歷史上公認他算第一個漢奸。

蘇武是將門之后,父親蘇建是衛青的部將,因軍功被封侯,幾個兒子也都當了官,蘇武是管理皇家馬匹的官員。
公元前100年,蘇武作為中郎將出使匈奴,結果他的副使張勝參與匈奴內部密謀推翻單于的政變,事情敗露牽連到了蘇武。蘇武為避免受辱,試圖自殺,但沒死成,被救活過來。
匈奴單于很惱怒,誘逼蘇武投降,蘇武堅決不從。匈奴單于把他囚禁起來,斷水絕糧。他寧肯啃雪解渴,吞食毛氈充饑,也不屈服。后來匈奴人把他放逐到北海(就是俄羅斯的貝加爾湖),讓他去放羊,說:等到公羊生下羊羔,就放你回去。
就這樣,他在天寒地凍的無人區過著流放的生活,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也沒能動搖他的氣節,他一直凜然的手持代表使臣的旄節,期待有一天能重回故里。
后來,他從投降匈奴的李陵那里聽說老母病故,妻子改嫁,兩個兄弟都含冤自殺,幾個子女也都下落不明,可以說,他在漢朝已經了無牽掛了。
李陵跟蘇武年少時同為皇帝近臣,是好朋友,李陵就勸他投降匈奴??商K武感念漢武帝對他們家的恩惠,決心為國捐軀報效朝廷。他說我侍奉君主就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即使為他犧牲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就這樣,蘇武一直過著凄苦的流放生活,回歸大漢遙遙無期,可他始終堅貞不屈,手持破敗的旄節,保持著大漢使者的尊嚴。
公元前86年,就是漢武帝去世、漢宣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內部分裂,單于謀求跟漢朝和好,漢朝提出釋放被扣押的使節,可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但已經知曉內情的漢朝使者說蘇武讓南歸的大雁傳書給皇帝,直接說出了囚禁蘇武的具體地點。
這下匈奴人沒辦法再抵賴了,公元前81年,蘇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19年后,回到長安。
蘇武的回歸,讓李陵心中百感交集、五味雜陳。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年少時也是宮廷侍從,精通騎馬射箭,性格跟祖父李廣一樣豪爽仗義。
自打衛青霍去病去世后,漢朝方面再沒出現過什么出類拔萃的將領了,同匈奴再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中,趙破奴、李廣利先后失利,損兵折將。
李陵向漢武帝請命,精挑細選組成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隊,不過之前的失利讓漢朝損失了大量的戰馬,漢武帝已經沒能力給他配備戰馬了,但李陵放出豪言,愿以五千步兵,踏平匈奴王庭。
匈奴可是地處荒漠,地域極其遼闊,騎兵征戰都有困難,他居然要只靠步兵作戰??墒菨h武帝急需勝利來鼓舞士氣,居然被他的豪氣打動,同意了。
公元前99年,李陵出發了。一個月后,匈奴單于率軍3萬,對李陵的部隊發動了攻擊。按他的想法,自己是騎兵,兵力是對方的6倍,那不就是砍瓜切菜嘛??山Y果是李陵沉著應戰,靠先進的連弩和弓箭,采取高明的戰術,射殺了匈奴2千多人,從容后撤。
惱羞成怒的匈奴單于又調集起8萬人,對李陵緊咬不放,準備徹底殲滅。李陵指揮部隊往邊境撤退,幾場戰斗下來自己也損失不小,下令重傷員可以坐車,輕傷員全部繼續戰斗。撤退途中還組織一次出其不意的反擊,又射殺了匈奴三千人。
就這樣邊打邊撤跟匈奴周旋,匈奴人始終拿他沒什么辦法,就在李陵率部撤到離邊境一百多里、即將全身而退的時候,隊伍里出了叛徒,告訴匈奴人說李陵就是一支孤軍,能戰斗的就剩三千人了,而且箭支馬上就耗盡了。
大喜過望的匈奴人放心的猛追,把李陵殘部包圍在山谷的樹林里。李陵感慨的說,再給我每人十幾枝箭,我就能把他們帶回去啊。無奈他下令部隊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可是不幸,他被活捉了。
李陵被俘后投降了匈奴。據說他本來打算自殺,但有人勸他別死,找機會逃回去,因為之前趙破奴將軍就這么干的,依然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據說李陵還曾跟好友蘇武說過,自己不死就是想找機會逃回去再為朝廷效力。
可兵敗被俘投降的事實就擺在那,重要的不是他怎么想,而是漢武帝怎么想。
漢武帝異常震怒,可能他太希望回到衛青霍去病的時候,漢軍縱橫戈壁所向披靡了,接連的失利讓他非常惱火,主將投降更讓他覺得屈辱,盛怒之下他下令把李陵的全家都抓起來斬首示眾。
聽說噩耗的李陵當場暈死過去,倒是匈奴單于很愛惜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還封他為“右校王”。
對于李陵的投降,漢朝的大小官員齊聲對他口誅筆伐,只有太史令司馬遷替他說了幾句公道話,說他率領區區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領地,轉戰千里,在被圍攻下還大量殺傷了敵人,最后拼死抵抗全軍覆沒,就算古代名將也未必能做到。兵敗投降,也并沒做什么對不起朝廷的事啊。

這一番話讓漢武帝非常反感,勃然大怒,對司馬遷處以腐刑,就是給閹割了。古人一直崇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的理念,連頭發都不能輕易剪掉,腐刑可以說是對人侮辱到極致的刑罰了。
司馬遷不堪受辱,曾想到過自殺,可為了心中那個兩代人的信念,他忍辱負重,只為寫完那部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史學著作——《史記》。
后來悲情的李陵曾有歸漢的機會,漢武帝死后,掌權的是大將軍霍光,他年輕時候跟李陵很有交情,想迎請他回來,可全家被殺的李陵心灰意懶,無意回歸,最終死在匈奴。
或許李廣一門天生就是悲劇的性格和命運吧,祖孫三代效忠朝廷,戰場殺敵為國作戰。李廣悲情自殺,三個兒子中兩個戰死,小兒子因為替他出氣被霍去病射殺,孫子李陵揚名戰場,最后也是客死他鄉。
李陵盡管叛國,但從未做過有損于漢朝的事,所以歷史上極少有人說他是漢奸。
一個人的行為終究是受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支配,或許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整個社會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統一,才導致了對蘇武、李陵等人品行和氣節的界定吧。就算到了今天,我們對他們的看法,不也是源于頭腦中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嗎?
每當讀到他們的故事,總是讓人心中充滿了悲涼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