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李陵不是漢奸,是比蘇武還偉大的英雄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一打就是四十多年,先勝后敗,直接損失是幾十萬年輕人的生命,間接損失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不少人對此進行了反思,水平不一般的韓安國、心靈高貴的博士狄山,甚至大將軍衛青都對這場曠日持久、傷亡慘重、看不到盡頭的戰爭心存憂慮,但是他們誰也比不了李陵。
李陵出身將門世家,先祖是秦將李信,祖父是飛將軍李廣,叔父是悍將李敢,從李廣開始,李陵一家幾乎參與了西漢對匈奴的歷次戰爭。李陵本人前半生在西漢,后半生在匈奴,他既曾經帶領西漢軍隊進攻匈奴,也曾經帶領匈奴軍隊抵抗西漢,李陵是最有資格反思這場戰爭的人。 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兵敗?;?,五千將士幾乎全軍覆沒,李陵被俘投降,司馬遷認為“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結果被漢武帝處以腐刑,接著漢武帝又以道聽途說理由,殺掉了李陵全家。 現在看來,司馬遷是對的,李陵確實不是真的投降匈奴。他后來見到西漢的使者時說:“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于漢而誅吾家?”使者說:“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李陵說:“乃李緒,非我也。”李緒也是西漢降將,在匈奴中很受重視,地位還在李陵之上,即使如此,李陵還是殺掉了李緒,表面是報私仇,實際上是為西漢除害。 但是,此事以后,李陵歸漢的希望變得遙遙無期了。單于厚愛李陵,沒有因為他擅殺李緒受到責怪,還把公主嫁給了李陵。此時李陵幽居北方,氣候嚴寒,他終日無所事事,想不思考都不行。 李陵來到匈奴的時候,匈奴人已經敗退漠北,整個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他們進行了全面動員,為保家保種拼死抗戰。李陵親眼目睹了匈奴人的生產生活,這與被漢武帝妖魔化的匈奴完全不一樣。在李陵看來,匈奴人勇敢、堅強、仗義、豪爽,他們很真誠,沒有西漢那么多爾虞我詐,他們很艱辛,沒有西漢那么貪污腐化,他們很公正,沒有西漢那么多內部規則。匈奴公主為李陵講述了匈奴的起源,他們發源于大青山、黃河灣,冒頓單于把匈奴統一起來,初步建立了秩序和文明,他們羨慕漢族的文化和生活,他們愿意與漢族進行貿易,當然貿易不成往往就會掠奪,但那不是主流,漢武帝上臺后,給匈奴帶來了慎重的災難,他蓄意發動戰爭,這是不仁,他首先用詐,這是不義,他攻擊商旅,這是不誠,他屠戮平民,這是不道,所有帶兵進攻匈奴的將軍都是幫兇。 李陵無言以對,自己確實是上了漢武帝的當了,匈奴人不是嗜血生番,他們有情有義,他們英勇無敵,在匈奴人身上,李陵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是啊,漢武帝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呢?不是因為匈奴入侵,因為那時匈奴已經和親。如果不是國家的需要,就肯定是漢武帝個人的需要。漢武帝需要什么呢?漢武帝嫉妒別人年輕,夢想長自己生不老,漢武帝嫉妒別人的才華,殺掉了淮南王和諸子百家,漢武帝想削藩,以莫須有的罪名奪取大批王侯爵位……好像明白了,自己率領的五千兵馬都是荊楚勇士,他們全軍覆沒正好可以削藩,所以漢武帝見死不救,聯想到自西漢與匈奴開戰以來,幾十萬年輕人血灑疆場,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這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但是還是一意孤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漢武帝是個神經病,他嫉妒別人年輕,他愿意年輕人去死,對了,沒錯,漢武帝情詩寫得不錯,自詡為詩人,很有瘋子特征。明白了,全都明白了,漢武帝是個大騙子,在他看來,北方匈奴是不穩定因素,中原的年輕人也是不穩定因素,讓他們相互殘殺,不管誰勝誰敗,他自己都是贏家。難怪他要把戰爭進行幾十年啊,難怪誰反對戰爭他就殺誰啊,難怪人們把去和匈奴作戰當成判了死刑啊。祖父李廣自殺身亡,死得慘??!叔父李敢被人射死,死得冤??!但是都比不上幾十萬漢軍將士被人騙去了生命,他們慘,他們冤,他們在天有靈當狂風沖天際,當北斗回南面。 李陵想明白后,第一個找到的就是蘇武。蘇武曾經是他的好朋友,作為漢使不肯歸降匈奴,正在北海牧羊。李陵降匈奴后,自慚自穢,感覺無顏相見,現在自己的有了心得,必須讓蘇牧也明白明白,不要在死守著漢節執迷不悟了。李陵見到蘇武后,慷慨陳詞兩個時辰,極言漢武帝是個騙子,西漢和匈奴不應該戰爭,應該和平。蘇武的回答令李陵大吃一驚,蘇武說:“那你以為我在干什么呢?” 蘇武是說客出身,水平相當高,漢武帝這些陰謀詭計根本逃不過他的眼睛,他事實上一直在推行漢匈和平共處的政策,今天終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了。李陵在蘇武這里一住就是幾天,兩個人商量的結果是這樣:力促漢匈和平共處,李陵留在匈奴,負責影響匈奴的決策,蘇武設法回到西漢,負責影響西漢的決策,兩人注意互通消息,此次會談的內容嚴格保密,尤其對西漢方面更要保密。 此后李陵一反常態,積極參與匈奴單于的各項決策,官職迅速提高,還曾經帶領匈奴軍隊抵抗西漢的進攻,而此戰發生的地點正是當初自己兵敗的?;?。御史大夫商丘成率領的兩萬漢軍在撤退中饑寒交迫,李陵所帥三萬匈奴精銳卷地而來,但是李陵沒有發動進攻,只是讓偵察兵稍作接觸,轉而撤走,漢軍虛驚一場。 李陵掌權后,得知漢武帝已死,就積極運作讓蘇武歸漢。首先幫助蘇武見到漢使,讓漢使謊稱漢帝得到了蘇武的飛燕傳書,然后慫恿單于讓蘇武回去,從而推行漢匈和平,單于當然答應了。蘇武臨走時,李陵在家中為蘇武踐行。李陵知道蘇武歸漢后必將名揚四海,而自己已經難免遺臭千年,想到這里,李陵長歌當哭:“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蘇武歸漢后,當然不能說他和李陵密謀和平,只說李陵埋怨漢武帝,而他自己用愚忠加以駁斥,最終使李陵慚愧難當。此后多年,西漢和匈奴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 漢昭帝后期,李陵年事已高。大軍將霍光掌權,他似乎知道李陵的想法,派使者轉告李陵可以歸漢,但是李陵說:“吾已胡服矣!”使者此時應該問一句:“那你的心呢?”使者顯然沒有李陵的境界高,說:“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李陵說:“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又說:“丈夫不能再辱。” 此時的李陵再也不是漢武帝帳下的毛頭小子了,他心里非常明白,要想給他徹底平反,就必須全面否定漢武帝,那樣做對大漢王朝是不利的,不論是漢昭帝還是霍光都不可能這么辦,最終受辱的只能還是自己。 李陵在匈奴活動二十五年,死后埋葬在蒙古草原的冰天雪地之中。 《漢書》的作者班固對李陵似乎別有見解。他故意把李陵和蘇武放在一個傳中,然后再繞個彎兒,起名為《李廣蘇建傳》,李廣是李陵之祖,是漢軍名將,叱咤風云,樹碑立傳理所當然,蘇建是蘇武之父,也是漢將,但名不見經傳,對他班固只寫了寥寥幾筆。李廣和蘇建根本不對稱,反倒是李陵和蘇武的傳記,篇幅相當,內容交錯,非常對等。筆者高度懷疑班固想說的是“李陵就是蘇武”。(張良的歷史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