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個漢奸的養成 1 孩提時代姐姐天天給我講故事,既講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也講李香君和侯方域。那時在我心目中,姐姐就是飽學之士。有一年暑假去居庸關玩兒,姐姐告訴我居庸關的來歷: 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把關押的囚犯和受過宮刑的人都遣送到這里干苦役,從此就在這里住了下來,“徙居庸徒于此”,因此得名。 我問她什么是宮刑? 她隨口而出:就是宮里的刑。 我問宮里的刑是什么刑? 姐姐煩了,說: 什么刑都有,老虎凳、辣椒水。 我一頭霧水,其實她也一頭霧水。 在居庸關,姐姐給我指點那些似是而非的古跡,什么楊六郎的拴馬樁,什么穆桂英的點將臺。還告訴我楊繼業是怒撞李陵碑而死,然后等了好久等不到我提問,便怒氣沖沖的問我: 你知道楊繼業為什么要撞李陵碑嗎? 我說不知道,然后姐姐說: 因為李陵是個漢奸,居然還有人給他立碑,楊繼業就是要撞倒李陵碑。 李陵是個漢奸。 我牢牢的記住了。 上高中的時候跟我的語文老師聊史記,我的語文老師對我特別好,青睞有加,他說你應該好好讀讀《報任安書》。 回家我就從古文觀止里翻出這篇“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一打開,放不下了。當天就讀了十幾遍。到睡覺的時候,已經倒背如流。直到今天,也能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誦。 之所以喜歡《報任安書》,當然首先是司馬遷寫得實在好,其次也是因為喚醒了我童年時代的記憶:宮刑和李陵。 首先我查了宮刑究竟什么是個什么刑,值得司馬遷認定自己是“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抑郁而無誰語”?還說“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宮刑”,這么嚴重? 查的結果嚇我一跳,這皇帝老兒也太荒唐了太搞笑了太野蠻了太不是人了,咋能這樣呢? 繼而我知道了司馬遷之所以丟了那話兒,全是因為漢奸李陵——漢奸就是害人啊! 2 然而,我從《報任安書》里讀出來一個跟印象中的任何漢奸都不一樣的漢奸。司馬遷說: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并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 對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朝廷一旦有事便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做人臣的,從出于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 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夸大過錯,陷人于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 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直抵單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匈奴四面挑戰,面對著幾十倍于我的敵兵,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 匈奴君長全都十分震驚恐怖,于是征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能拉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均已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拼死殺敵。 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后,李陵兵敗的消息傳來,皇上為此而食不甘味,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 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 我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 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倉猝同意了法吏的判決。 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后,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于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悲! 既然讀到一個不一樣的漢奸,我就去翻史書,想弄清這件事的原委。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 大漢朝從來不缺人,為什么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而身踐戎馬之地”? 為什么“救兵不至”? 為什么司馬遷的一席話會被漢武帝認為是“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貳師是個什么東東?為什么不能批評?批評貳師就要割淡淡? 還真是一段有趣的歷史。 3 公元前101年,匈奴左大都尉且鞮候登上單于大位。 這個人希望改變以前與漢朝敵對的政策,緩和胡漢關系,便率先做出姿態: 盡數歸還原來扣留的漢朝使節,同時遣使到漢朝進貢土特產,胡漢關系透出了和平的亮色。 第二年,漢武帝命令中郎將蘇武帶著副使張勝和常毀以及大量金銀財寶——人家給點土特產,回禮就是金山銀山,漢人就好這個——來匈奴王庭進行友好回訪。 化干戈為玉帛,總是一件好事啊。可眼瞅著要發聯合聲明了,出事了。 原來,匈奴有一個緱王,注意,不念猴,不是孫悟空,念“勾”。這個緱王是早先投降漢朝的匈奴叛徒渾邪王的外甥,他當初也降了漢,但后來跟著名將趙破奴和漢朝宮廷音樂家李延年的好朋友衛律一起又投降了匈奴。 光這個趙破奴就能寫一篇大文章,他是山西人,太原的流浪兒,一陣投降匈奴一陣歸漢沒少折騰。本來趙破奴跟衛律是來匈奴訪問的,完成出使任務返回長安的路上,聽說了李延年全家被漢武帝殺了的消息,說這也忒狠了,算了吧,不回去了。可如今一看蘇武也來了,談的都挺好,就也想回去了。可你回就回唄,干嘛非要玩兒陰的呀? 這個緱王又聯絡了幾個早些年背叛漢朝的叛徒,商量著回長安去過美日子,其中有個叫虞常的,就在一起琢磨咱們的非得立個功才能回去,否則回去也沒好果子吃。立個什么功呢?把且鞮侯單于他娘給綁回去! 見過這種人嗎?你投降來了,人家給你吃喝給你住,然后你要把人家國家老大的娘給綁回去! 本來這事也不關蘇武,可是那個虞常跟蘇武的副使張勝在長安時就是哥們兒,虞常就把他們的綁票計劃透露給張勝了。 一個月后,且鞮侯單于出去打獵了,親兵衛隊都跟著去了,王庭空虛,虞常等一班愛國好男兒決定動手。逃跑的快馬也備好了,裝且鞮侯單于他娘的羊皮口袋也備好了,愛國者同盟卻有一個小雜碎背叛了,把全部行動計劃和盤托出。且鞮侯單于的王族子弟大吃一驚,立即開始圍捕捉拿。緱王戰死,虞常活捉。 虞常慫貨,很快就供出他曾經跟蘇武的副使張勝說過此事。且鞮侯單于大怒,立刻就要殺了蘇武。但是他的左右不同意,他們說即便是漢使想謀害單于又怎么樣?反正已經失敗了,現在的上策是命令漢使投降我們。且鞮侯單于覺得有道理,就派早些年背叛漢朝的漢奸衛律來勸蘇武投降。 這個衛律可不像匈奴人講些義氣,他走進蘇武的氈房,正好張勝也在,他拔劍指著張勝的咽喉說: 漢使張勝犯謀殺罪,當死!投降單于就留你一條命! 張勝立刻跪下投降。 然后衛律饒了他,對蘇武說要處于你連坐之罪,投降可免。蘇武申辯說我本來就沒有跟他們合謀,又不是親戚,何來連坐之罪?衛律想了想,換了一種口氣說: 蘇先生,我背叛漢朝歸附匈奴,匈奴人艾瑪賊仗義,不僅給了我王的稱號,還給了我數萬百姓牧人,滿山遍野都是我的牛羊,富貴的不要不要的。蘇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就會跟我一樣富貴。否則你死在這大草原上,誰會知道? 蘇武大怒,他痛斥衛律說: 你為人臣子,不顧大義,叛主背親,投降蠻夷。如今單于相信你,你可以決定人的生死。本應該平心持正,反而欲挑動兩國君主爭斗。我還告訴你,南越殺了漢使,被屠城后劃為九郡;大宛國君主殺了漢使,他的頭被割下來懸在北門上;朝鮮殺了漢使,即刻誅滅。獨獨還沒有匈奴,你殺了我吧,我要讓匈奴的大禍從我開始! 衛律哪兒敢殺他啊?他回去復命,且鞮侯單于氣的把蘇武關了幾天,讓他去貝加爾湖放羊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因為扣留蘇武而引發又一場戰爭馬上就要開始了。 那時消息太慢了。蘇武是公元前100年被非法扣押的,整整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99年,漢朝才知道這個消息。漢武帝大怒,決定立刻對匈奴開戰,命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三萬,攻擊在天山牧羊的匈奴右賢王所部。 這下該說說這個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什么如此牛逼了。 漢武帝時代能打仗的將領很多很多,那是一個將星璀璨的時代。但是,這個貳師將軍卻沒有什么打勝仗的記錄,幾乎全是敗績。 為什么叫他“貳師”將軍?貳師是一個地名,他曾經受漢武帝之命去這個中亞地方搶馬,大宛胡馬,杜甫贊美過的。 李廣利因此得名。 貳師就是現在吉爾吉斯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奧什。 李廣利在公元前104年任貳師將軍,指揮攻打大宛國,損兵折將。 后來還指揮過一系列對匈奴的戰爭,全是敗仗。 別看全是敗仗,他卻安然立于不敗之地——他姐姐是漢武帝的寵妃。 所以不能批評。 匈奴也是喜歡左的,因此雖然都是賢王,但左賢王要比右賢王高半格。用今天的話說,右賢王只能算副國級,而左賢王才是正國級。 漢武帝在未央宮里接見了正在張掖訓練軍隊被緊急召回的李陵,他說: 今匈奴扣押我使節,我準備派軍隊討伐,讓你做貳師將軍的后勤部長,怎么樣? 李陵當然不樂意了,要知道他也是將門之后,祖父李廣,叔父李敢,都是著名驍將,李廣一生征戰而未能封侯,最后拔劍自刎;李敢則屈死于霍去病箭下——他渴望用一次血戰的勝利來證明自己。 于是,李陵對漢武帝說: 我所率領的屯邊部隊將士個個都是來自荊楚的勇士,我希望自己率一支軍隊,直插蘭干山以分散單于兵力,不使他全力抵抗貳師將軍。 蘭干山在蒙古國的西戈壁省。 漢武帝知道李陵看不上李廣利,但他的話又非常有道理。于是冷冷的對李陵說: 我知道你厭惡貳師將軍,我可以批準你的請求,但是,我派出的部隊很多,沒有騎兵可以給你。 絕對是謊話,以漢朝的國力強大和人口眾多,能沒有幾千騎兵讓李陵使用? 一般人聽到這話應該就算了。在浩瀚的戈壁灘跟善于騎射的匈奴人作戰,你不給我騎兵? 但李陵不是一般人,他說: 沒有騎兵沒關系,我愿意以少擊眾,帶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 慘烈的戰爭開始了,李陵首戰即投入了全部力量:五千步兵。而他的對手卻投入了十一萬騎兵!轉斗千里,血拼八日,斬殺匈奴一萬五千余人。 漢武帝緊盯著戰況,卻始終不發一兵一卒增援。 資治通鑒里這樣記載: 上欲陵死戰,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后聞陵降,上怒甚。 看看漢武帝與李陵的關系吧,他想讓李陵戰死,召來了李陵的母親和李陵的媳婦,讓會看相的來看她們的臉,看看有沒有死了親人的跡象。看相的半仙兒看過之后說沒有一絲死喪的跡象,這時傳來了李陵投降的消息,漢武帝怒不可遏。 第二年,有消息說李陵居然在幫匈奴訓練軍隊。 漢武帝隨即將李陵三族盡數誅滅。 事已至此,一切都無可挽回了。 好在匈奴單于的心沒有漢家皇帝那么狠,那么冷。他的老婆孩子都被漢武帝誅殺,但匈奴單于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并且封王,成為匈奴貴族。他的血脈在漢地被斬盡殺絕,但卻在茫茫草原枝開葉散。 4 李陵投降后,奉且鞮侯單于之命去勸說蘇武。李陵跟蘇武原本就是好朋友,當年在長安也經常來往,他倆的詩詞唱和也十分有名。蘇武出使匈奴后他母親去世,李陵還親自送葬。所以,這樣的關系也不用遮遮掩掩,李陵見了蘇武就說: 單于聽說我和你是哥們兒,所以派我來當說客。只要你歸順,他是決心要好好待你的。你現在也不能歸漢,空自苦于這無人之地,就算你有信義,誰能知道?你哥哥蘇嘉做奉車都尉,就因為不小心把漢武帝的輦架弄斷了,嚇得拔劍自刎,結果皇帝只賜了二百錢做喪葬費。你弟弟蘇賢為騎都尉,因為追捕不到皇帝欽點的逃犯,只好喝藥自殺。 已經娶了胡婦生了兒子的愛皇帝模范蘇武回答說: 你別跟我這兒玩兒里根楞,我蘇家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我們兄弟在一起時經常聊要為皇帝肝腦涂地。我哥和我弟弟的事是他們心甘情愿做的。臣事君,跟兒子對父親是一樣的。兒子為父親去死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你閉嘴。 十九年后,蘇武終于要回他的漢朝了。李陵送他來到河梁之上,賦詩說: 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派回溪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李陵和蘇武的價值觀是不同的,李陵也愛皇上,但李陵的愛摻雜了好多個人的內容。他的愛是我愛皇上皇上也應該愛我,皇上如果不愛我甚至對我迫害,那對不起了,一別兩寬,相忘于江湖。蘇武則不一樣,他對皇上的愛是無條件的,上升到一種信仰。 其實有時候信仰太堅定是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好在有信仰的人不在乎這些。寫到這里,我竟然想起我們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著名的61個和1個的故事:當年國民黨在北平的草嵐子胡同設立了一處軍人反省院,有62位著名的共產黨人被關押在這里。到了1936年的時候,黨急需這些同志出獄工作,便指示他們采取假自首和登報聲明脫黨的方式出獄。61個同志都先后用這種辦法出獄了,但唯獨有一個劉格平寧死不屈,堅決拒絕登報聲明脫黨。 他覺得信仰不能褻瀆。 一直到了1944年,他才刑滿出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國民黨那里三次被捕入獄,一共坐了13年牢,但1949年以后竟被斷斷續續審查了19年! 蘇武回到漢朝后也并不如意,雖然給了一個小官做,但第二年他的兒子被皇帝處死,隨即他也被撤銷了職務。后來到了垂暮之年,皇帝看他膝下無子,問他在匈奴有沒有子嗣,他說有,然后給他贖回了一個混血兒子。 后人辛棄疾有一首賀新郎詞寫李陵蘇武在戈壁灘上的分別,后半闋最好——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張承志在他的散文《杭蓋懷李陵》中有一段對李陵叛變的說辭,我們拿來供批評用。他說: “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 |
|
來自: 昵稱54484038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