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Day.23 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 (1)提出者:拉瑟福德。 (2)理論觀點:外界聲音的振動會引起耳蝸基底膜相同頻率的振動,聽神經(jīng)所發(fā)放的神經(jīng)脈沖,可以復制外界聲音的頻率,就像電話的收話機與接話機的關(guān)系,又叫電話理論。 2.共鳴理論 (1)提出者:赫爾姆霍茨。 (2)理論觀點:基底膜上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就像豎琴的琴弦一樣,它們分別與外界不同頻率的振動發(fā)生共鳴。短纖維與頻率高的聲音發(fā)生共鳴,長纖維與頻率低的聲音發(fā)生共鳴。基底膜的振動引起不同神經(jīng)細胞的興奮,使人產(chǎn)生不同頻率聲音的聽覺,又叫位置理論。 (3)缺陷:人耳能接受20~ 20 00Hz的振動,最高和最低頻率之比為1000: 1,而基底膜上橫纖維長短的比例僅為10: 1,二者并不對應,因而根據(jù)并不充分。 3.行波理論 (1)提出者:馮.貝克西。 (2)理論觀點:該理論發(fā)展了赫爾姆霍茨共鳴理論的合理部分,認為基底膜由聲波引起的振動從基底膜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不同頻率的振動到達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振幅達到最大值便停止下來。低頻可達到耳蝸頂部,高頻只能達到耳蝸的底部,從而實現(xiàn)基底膜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分辨,又叫新位置理論。 4.神經(jīng)齊射理論 (1)提出者:韋弗爾。 (2)理論觀點: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時,聽神經(jīng)個別纖維的發(fā)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一致的,在聲音頻率較高時,個別神經(jīng)纖維無法對它做出反應,就需要神經(jīng)纖維的聯(lián)合“齊射”來加以反應了。 (3)缺陷:齊射理論只能對5 000Hz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超過5 000Hz時,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chǔ)。 --23知識精講P30 01 【單選】注重對單個被試進行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樣本研究范式的學者是( )(2010.32) D.韋伯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02 【單選】最先將物理學的方法引進心理學的研究,并對心理學與物理量之間關(guān)系進行系統(tǒng)探索的學者是( )(2014.32) D.赫爾姆霍茨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03 【單選】霍瓦-多爾曼(Haward-Dolman)儀常用于測定( )(2012.40) D.似動知覺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04 【單選】頻率理論在解釋聽覺現(xiàn)象時,適用的聲音頻率范圍是( )(2008.06) A.500 Hz以下 B.50-5000 Hz C.5000-10000 Hz D.10000 Hz以上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05 【單選】聽覺的行波理論認為,不同頻率的聲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頻聲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蝸部位是( )(2014.09) D.下部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06 【單選】造成兩耳聲音刺激的時間差別、強度差別、聲波位相差別的原因是( ) ( 華東師范大學,2011) . D.兩耳距離差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