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 前方到站:緣木求魚。 典故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是個崇尚霸道、經常動兵打仗的君主,他曾下令進攻燕國,幾乎滅掉了燕國。同時,他也注意招攬人才,為自己進言獻策,幫自己稱霸天下。 孟子來到齊國時,齊宣王向他請教。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仁政,總是試圖勸服齊宣王放棄武力征服的霸道,轉向以仁政征服天下的王道。 對話中,孟子說:“您發動全國的軍隊,讓您的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就會讓您感到開心嗎?” 齊宣王回答:“不是,我怎么會為此開心呢?這是滿足我最強烈欲望的手段。” 孟子問:“大王最強烈的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沒有說話。孟子繼續說:“(您現在)肥美的食物不夠吃?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漂亮的飾品不夠看?曼妙的音樂不夠聽?還是奴仆不夠您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滿足您,大王最強烈的欲望不會是這些吧?” 齊宣王說:“當然不是,不是這些。”孟子說:“那么,您的欲望就很清楚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齊國朝貢,自己君臨天下。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這個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孟子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地將仁政的道理講給齊宣王聽。只可惜,齊宣王并沒有聽從。而他征服燕國的做法,也為日后燕王復仇、樂毅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埋下禍根。 釋義 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對,必將勞而無功。 |
|
來自: 新用戶3536Meiv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