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樹軍 本文所言“人生得失”,是指對個人人生而言,曾經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物或事件,不含日常生活、工作中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 辨析人生得失,三言兩語實難說明。因為人生如水,曲折順逆,經歷各異,體悟不同。不過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值得認真梳理。 人生之得,人各有之。從小處講,譬如學業有成、夫妻和美、兒女上進、父母康健、事業發達、財源廣進、官路亨通、地位顯貴、名聲鵲起……可謂人生得意之作。從大處講,自古有“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三不朽”者,可望而不可及,若得其一,人生幸甚。總而言之,人生所得,各美其美,越想越美,美在心田。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描述太守“樂其樂”,“得之心寓之酒也”,這種精神之“得”遠非物質享受所能比擬。 蘇軾著《晁錯論》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縱觀古今中外,凡人生有“大得”者,必有超乎常人的付出,甚至經歷重重磨難。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天上掉餡餅”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而已。 人生之失,或這或那,或多或少,實乃人生的痛點,可能深埋于個人心靈深處,有的只能暗自神傷。譬如歧路難返、親人早逝、身心先衰、責任缺位、決斷失策以及因自身問題造成的其它方面的重大挫折與損失等。出現概率較大的有下列幾方面: 1.擇師之失。在懵懂之年缺少人生導師,起點低,盲目性大,導致起步階段耗時長,進步慢,甚至步入彎路、歧途。 2.求學之失。求學期間不聽勸教,學習不專心、不刻苦、不上進,以至于學業不佳,嚴重影響了日后發展。 3.從業之失。擇業入錯行,空忙一場,甚至債務纏身;缺乏專業技能,疲憊不堪,沒有職業尊嚴。 4.決策之失。在人生關鍵節點不敢決斷,患得患失,沒有抓住機遇;或決策失誤,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5.責任之失。在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方面付出不夠,錯失時機,時常愧疚。 6.婚姻之失。夫妻關系緊張,家庭矛盾重重,糾結不安。 7.健康之失。生活不檢點,或放縱無度,或勞累過度,或其他原因,致使未老先衰,疾病纏身。 在現實中不乏“擁有之失”。人們經常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對身邊親近的人太苛刻,對曾經擁有的不珍惜。只有失去之后,才認識到其價值,無奈悔之晚矣。關于這一點,是否為國人的劣根性,尚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還有在愛情、親情、友情、事業等方面存在的其它缺憾。至于政治因素、學術言論、道德行為、違法活動等造成的問題,在此不論。 眾所周知,任何輝煌的業績,都來自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有人把學問、事業不如意,歸因于不夠勤奮,認為“勤能補拙”,把“天道酬勤”奉為座右銘。此話雖然不謬,但有前提——目標定位明確、恰當且為此不懈奮斗。譬如種田,只有在土地里勞作,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代無土栽培技術,另當別論。 唐初名相魏征在《十漸不克終疏》中提出忠告:“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能吸取教訓,好了瘡疤忘了疼,如是者大有人在。 如何對待人生得失?取決于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心態問題也很重要。萬物皆不完美,人生總有缺憾。有人斷言:人生最大的資產是希望,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人生因為有所得,所以才有趣味,才有希望;人生即便有所失,應銘記教訓,免蹈覆轍,也不必絕望。人生就是在曲折、得失之間一路前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打拼才會贏! 2022年4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