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陵閑人 ![]()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仲卿,號石公,他于1602年由公安到安鄉、常德、桃源。在德山住了一個多月,與常德著名文人龍鷹、龍驤等結詩社。寫了著名的游記《由水溪至水心崖記》,寫了幾十首詩,以《安鄉竹枝詞》《桃源仙家竹枝詞》最為著名,對常德的詩歌文化有很大貢獻。 ——常德詩墻《題詠名賢圖·袁宏道》 1604年(依據袁宏道《游德山記》,與《題詠名賢圖·袁宏道》有出入)農歷八月十七日早晨,一條小船停在了德山腳下的老龍潭,來人是袁宏道和他的四位僧人朋友,他們是來武陵游玩的。 讀過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是湖北公安縣人,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三袁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常德詩墻《題詠名賢圖》中共有28人,描寫常德山水的作品最多的是劉禹錫和袁宏道。 袁宏道站在船上遠望德山,感覺德山就像拳頭大的石頭,山上樹林青蔥,遮天蔽日。袁宏道一行幾人款款下船,沿岸而行,走小巷,攀山崖,越溪溝,來到了乾明寺。 進入寺院,呈現在袁宏道眼前的是高聳入云的古杉古柏,雄偉寬敞的寺廟矗立在古樹之中,寺內有巨大的佛像。寺院外面長滿了多姿多態的箭竹,幽深的山崖都被遮擋了。 ![]() 入住后,袁宏道帶著他的僧友們在德山尋幽探奇,游遍了德山的每個地方。山林間,霧氣蒸騰,百圍粗的古樟樹,尺圍粗的大竹子,讓他們驚訝不已。孤峰頂上,他們拜謁善卷壇;三桂林里,他們觀賞山崖上盛開的桂花,享受彌漫滿山的芬芳香味。他們站在山崖上,俯瞰沅江,遠眺陽山。腳下,是奔騰的河流;遠處,是曲曲折折的城墻,空曠的田野,橫臥的村舍。 兩天后,武陵名士龍襄與龍膺兄弟得到袁宏道到德山游玩的消息,用船載著酒趕到德山。 龍襄與龍膺兄弟是怎么和袁宏道認識的呢? 那還是13年前的1591年,擔任國子監博士的龍膺上了《諫選宮女疏》,結果“疏入,帝大怒,將逮治”,幸得后來擔任宰相的申時行努力營救,才免于一劫。這年夏天,24 歲的袁宏道與兄長袁宗道(和龍膺同年)一起赴京,初次結識了龍氏兄弟。從此后,龍氏兄弟與袁氏兄弟交往不斷。 ![]() 龍襄、龍膺兄弟與袁宏道在一起整整喝了三天三夜。他們還結詩社,名為“青蓮社”。袁宏道寫了七律《龍君御載酒過德山見訪,一別十三年矣,感念存沒,不覺凄然。已復自笑,舉觥相樂,遂大醉》一詩,詩云: 十年一瞥意蒼茫,話到青山且盡觴。免與泡漚愁起滅,聊從煙水決行藏。閑吹玉笛翻新曲,醉倚天花入道場。試去武陵溪上照,頭毛白盡老蕭郎。 龍氏兄弟離開德山時盛情邀請袁宏道到他們家里去作客,袁宏道爽快地答應了。分別之后,氣溫驟然升高,不宜出門,袁宏道只得在德山暫歇,每天坐在山上的樹林里與同行的以及乾明寺里的僧人們討論禪理。高溫持續了二十天,他們在德山也逗留了二十天(二十天是據袁宏道的《游德山記》推算的,與《題詠名賢圖》上所說的在德山住了一個多月有出入)。在德山,袁宏道寫了《德山麈談》《游德山記》和不少詩歌,為德山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筆。 農歷九月初六,天氣轉涼,袁宏道這才和他的朋友一道去武陵城里拜訪龍氏兄弟。到達龍膺在勝果園(今常德大西門渡口一帶)的家時,受到了龍襄、龍膺兄弟的熱情接待,他們在一起喝酒吟詩,袁宏道寫了《過龍君超翠微山莊》四首。 在龍府,袁宏道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皮影戲,覺得非常神奇,寫了題為《龍堂招提觀影戲,精致妙解,前此未有,汪師中、龍君超皆有作》。 在龍襄、龍鷹家住了兩晚,袁宏道告別龍家兄弟,準備回家。正在解舟離開時,龍襄來了,向他介紹了桃花源的勝景。袁宏道一聽,興致來了,立即叫船師逆流而上,去游覽桃花源,龍襄則從陸路走。當天,龍襄與袁宏道在河洑山下會合。第二天是重陽節,他們一起登上河洑山游玩。面對河洑山的美景,袁宏道激動不已,他在《游桃源記·河洑山至桃源縣》一文中描述了河洑山的美景:“茲山之顛,溪邊兩霞石映綠,潭甚麗,下而席之?!敝钡街形绮乓酪啦簧岬仉x開河洑山。袁宏道在船上又寫了《登河洑山》詩: 高閣俯蒼崖,下有花源路。料得避秦人,入山從此去。潭水浣山膚,膚盡紅霞露。老蛟挾瘦石,千古盤渦怒。溪山盡漁郎,誰識花流處。事往白云新,人去青山故。掛卻茱萸囊,長嘯倚丹樹。 晚上,他們到達桃源縣城,袁宏道還對同行的僧人感慨道:“我生長在水鄉,百里之地,看不到一塊石頭,看到像山丘一樣的土包都高興得不得了。這個地方是什么緣故,偏偏占了山丘、山谷,難道這是命中注定的嗎?” ![]() 在桃源縣,袁宏道寫了《桃源縣》一詩: 鬧處云藏寺,僮來鳥亦隨。仙人成邑里,煙水作城池。 山有容空地,溪無不怒時。偶然嵐翠起,一縣綠離離。 緊接著,他們溯流而上,游覽了桃源洞、夷望溪等地,寫了《游桃源記·由淥羅山至桃源洞》、《游桃源記·由水溪至水心崖》兩篇游記,記下了沿途看到的淥蘿、沙蘿、倒水巖、漁仙、新湘西、水心崖的的景色。 游完夷望溪,袁宏道又寫了《水心巖》?!肚寮螒c常德府志校注》載:彝望溪,(桃源)縣西一百二十里水心巖下。源出安化。 也許是桃源的景致實在太美了,袁宏道甚至想在這里隱居,潛心寫詩,他托龍襄為他尋覓一處可以隱居的仙境,為此特寫了《托龍君超為覓仙源隱居》一詩: 云石村中且卜廬,憑君為買一峰余。全栽芝菊為疆界,盡寫云嵐入卷書。 門對仙童澆藥地,巷通毛女浣花渠。閑中每愛天臺去,好與劉晨比屋居。 (注:毛女,傳說中的仙女。劉晨,傳說漢代劉晨、阮肇入山采藥,遇仙女留半年,回鄉卻已過了七世。) 游完桃源,回到家鄉,袁宏道依舊想著桃源美景,寫下了著名的《桃花流水引》十首,《清嘉慶常德府志校注》收錄了其中五首,現抄錄如下,以饗朋友: 桃源棹返,幽思縈懷,枕上夢中有所得,命曰《桃花流水引》十首,亦仙家竹枝詞也。 華陽①巾子碧絳環,紫府簾前舊押班。阿母筵頭爭一擲,醉中輸卻小蓬山。 路逢簫史②不回身,風裊芙蓉繡領巾。云里自然清格少,但憑閨艷作仙人。 掃斷紅霞陌上塵,青鸞白鳳集仙真。吹笙搗藥皆廝品,要作蓬山罵坐人。 夜深花犬吠花關,私過③云英與玉環。天上看來偷律④重,玉桃一顆謫人間。 光碧堂前催賜衣,少年天女弱⑤腰圍。而今花樣新奇甚,不用銀河織錦機。 注釋:①華陽,地名。華山之陽。②簫史,后來作女婿的通稱。③過,訪。④律,戒律,法令。⑤弱,小。 (注釋為《清嘉慶常德府志校注》注釋) 袁宏道在返回途中,在安鄉可能遇風受阻,寫下了《竹枝詞四首時阻風安鄉河中》,詩云: 武溪蔥翠獨稱梁,正望黃山一點蒼。三日風頭兩日雨,謝公昨夜拜梁王。 儂家生長在河干,夫婿如魚不去灘。冬夜趁霜春趁水,蘆花被底一生寒。 一溪才順一溪灣,一尺才過一丈還。 船子已愁箭括水,兒童又指帽兒山。 蘆花枝上水痕新,南市東村打白鱗。只在梁山山背面,梁山何苦不離人。 袁宏道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善寫詩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時卻名落孫山。直到1592年,袁宏道才中進士。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縣令任上,他聽政敏決,公庭鮮事。宰相申時行贊嘆說:“二百年來,無此令矣!”但是當官不是他的理想,不久他便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 后來,袁宏道又兩次為官,兩次辭官。 袁宏道的一生主要有兩大主張,一是“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一是“閑適人生,做大自在人”的處世主張。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他的這兩大主張都難以實現。 袁宏道在游記方面頗有成就,共有游記文90余篇,于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其中《滿井游記》入選初中教材。 萬歷三十八年(1610)春,袁宏道以吏部郎中歸里,定居湖北沙市,筑硯北樓以居,九月初六卒于家,年僅四十三歲。 常德,因袁宏道的到來而增色。 ![]() 參考資料 ①袁宏道《游德山記》 ②《清嘉慶常德府志校注·列傳三·龍膺》,《清嘉慶常德府志校注·列傳九·袁宏道》 ③袁宏道《游桃源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