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環境決定論 認為地理環境直接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的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在于,把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用,主觀地夸大為決定作用,從而否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最終的決定作用。 二、人口決定論 主張人口是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變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論。 三、馬爾薩斯人口論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集中反映在《人口原理》(1798)一書中。他從兩個前提出發來論述人口問題:“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幾乎會保持現狀”。提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增長,后者永遠趕不上前者。馬爾薩斯及其門徒把這一理論稱之為與社會制度無關的“支配人類命運的永恒的人口自然規律”,強調生殖太多是社會下層階級貧困的原因,社會制度沒有責任;失業、饑餓、貧困、瘟疫、戰爭等是抑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手段。這一理論雖然提出了人口增長和生活資料增長的關系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但不懂得人口包含著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將人口規律歸結為純粹的生物學規律,把人口增長和一般動物繁殖相等同。馬爾薩斯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相對人口過剩現象,說成是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困、失業說成是自然規律作用的結果,這是為資本主義剝削開脫罪責。 四、社會達爾文主義 用生物界的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規律來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流行于19世紀末,主要代表為英國的斯賓塞和德國F.A.朗格等。它將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糅合在一起,認為社會也服從于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規律,社會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劃分是由于個人天賦的不同。剝削者是“強者”、“適應能力最高者”,被剝削者是“弱者”、“劣者”,弱肉強食,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甚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朗格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者的出路不是向資產者作斗爭,而是限制生育?,F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雖然自然選擇的作用減弱了,使那些“不及格的人”也能生存下來。但是,那些“不及格的人”的“繁殖太多是造成社會災難的根源”。 人類社會有著不同于生物界的特殊的、高級的運動規律,把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直接搬用到人類社會,混淆了高級運動和低級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 五、社會有機論 亦稱“國家有機體說”。把人類社會和國家等同于生物機體的社會理論:流行于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各國,理論先驅是法國孔德,英國斯賓塞正式提出了這一理論。認為社會在本質上如同生物機體一樣,必須保持各種器官機能的互相配合和均衡。生物機體有營養系統(消化器官)、分配系統(血液循環)、調節系統(大腦神經),彼此互相配合,保持均衡。社會機體也要有擔任“營養機能”的工人、農民,他們為社會生產財富;有擔任“分配機能”的商人,為社會交換商品;有擔任調節生產機能的資本家和代表大腦神經系統的政府。這些機能彼此“配合”、“協作”,保持均衡,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如同破壞生物機體的神經系統一樣,必將導致社會機體的毀滅。他還把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生存競爭的概念直接搬用于社會學,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有機論抹煞社會和生物機體的本質區別,用生物學的一般概念來解釋社會現象,從而歪曲了社會問題的實質。 六、社會契約論 亦譯“民約論”。認為國家與法的形成起源于人們自愿轉讓自然權利而締結契約的理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已提出社會契約思想。呂科弗隆認為法律只是一種互相保證正義的約定。 伊壁鳩魯認為國家與法源于人們為防止相互之間可能產生的危害而締結的社會契約。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社會契約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一種思想武器。不同的社會契約說所主張的國家政體也各不相同。17世紀荷蘭的格勞秀斯首先提出國家是人們締結契約的產物,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完善的聯盟;人民是主權的體現者,由于人們自愿把主權證讓渡于他們所選定的人,所以國王才成為主權的體現者。 霍布斯認為,人類為結束“人對人像狼一樣”的自然狀態,自愿放棄自然權利締結契約建立國家,國家的統治者不屬于訂契約任何一方,故具有絕對的權力,人民對統治者要絕對服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反抗的表示。 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人平等自由,但沒有充分的保證。人們為求得人身和財產的安全,自愿締結契約建立國家。國家的統治者是締結契約的一方,受契約的制約,沒有絕對的權力。如果統治者損害人民的利益,人民便不需要再服從他,可以訴諸戰爭,建立新的國家。 斯賓諾莎認為,人們為避免自然狀態中相互殘殺,便制訂契約建立國家,把原先維護個人生存的自然權利交給公認的統治者。國家的權威不能屬于個人,只能屬于整個國家。法律的制定要經過全民的同意。認為最好的國家制度是民主政治,它既能保證公民的自由,又能保證社會的穩定。 盧梭認為,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狀態中各種不利于人類生存的阻力,必須聯合起來,以形成足以克服阻力的合力,于是人們放棄天賦的權利,制訂契約,以共同力量來捍衛和保護每一個參加者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這種聯合的行為所產生的道義上的集合體就是國家。強調主權屬于人民,如果國家篡奪主權,破壞契約,人民便有權推翻它。 狄德羅認為,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人民具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君主從他的臣民取得權威,故君主不能運用這種權威破壞使他獲得權威的契約。期望建立能夠保障民主原則的開明君主制。 康德認為國家是社會契約的產物,通過契約,每一個人都放棄他們外在的自由而成為共和國成員,共和國是人民聯合而組成的國家。認為人民是完全的主權者,但又認為由社會契約而建立的共和國不是歷史上的事實,而是一種理想。 社會契約論在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但它對國家與法的起源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把政治法律關系看作是社會生活中決定一切的關系,忽視了決定國家與法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和階級性質。 七、庸俗社會理論 對社會意識形態(尤其是哲學和藝術)持簡單化、庸俗化觀點的理論。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僅僅是一定階級的利益的表現,是技術和經濟發生變化的直接結果,否認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相對獨立性。 八、形而上學社會理論 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考察社會發展的各種學說的總稱。有的根本否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將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化;有的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社會變化的原因,否認社會革命;有的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經濟與政治、自覺性與自發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人為地加以割裂。 九、階級論 廣義泛指一切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狹義專指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認為,階級是私有制經濟關系的產物,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有時亦作為與抽象人性論相對應的概念使用。 十、人性論 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抽象地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對社會的發展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因為它夸大了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作用,用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把外部自然條件看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實質上,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它只是一種外部因素,它對于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決不能取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發展的方向。 1. 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一個社會制度的性質是由這個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社會的制約,與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是緊密相關的。 2. “地理環境決定論”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它把自然界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完全歸因于自然條件的決定性作用,把社會發展及人的活動單純地看作是對自然界的適應,把社會發展的動力歸因于社會之外的自然界,認為人的體質、心理狀態、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經濟的盛衰、國家的強弱、社會的發展,乃至社會問題的多寡和種類、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態都受地理環境的控制和支配。這就有失偏頗,沒有找到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脫胎于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豪斯霍弗地緣政治學,進一步鼓吹“優等民族”有權占有“生存空間”和建立“新秩序”,將地理環境決定論發展推到了極致扭曲的高度。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作用也在逐漸變小。 人地關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永恒命題,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人地關系思想中最受關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環境決定論強調了地理環境對于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本文對地理環境決定論進行現代地理學解讀,認為地理環境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實現的基礎,也是區域差異的原因,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制約或促進作用。對2005年中國省區級人口密度、單位面積上人均GDP和生產性土地資源率進行分析,并與胡煥庸人口線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胡煥庸人口分界線依然是中國人口分布差異的基線,人均GDP空間分布與生產性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情況與區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進一步分析表明,胡煥庸線不僅展示了中國人口分布差異情況,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國資源環境基礎的區域差異特征,這也是其長久以來依然能夠被實踐驗證的真正原因。胡煥庸線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說明了地理環境在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對待不同的地區,必須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環境特征來確定其發展方向和目標,并制定相應發展政策。 生活在這個廣袤豐富的地球上,人類無法擺脫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也從未停止過對二者關系的探索與思考。人地關系問題,是關乎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潮的話題,更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范疇和核心問題。而在人地關系的討論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曾經引起思想家和科學家廣泛關注、幾經興衰沉浮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就是人地矛盾不斷斗爭過程的反映。 遠古時期,由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人類基本上處于認識自身所處環境的狀態。對于能夠親自感知到的高山、流水、森林、海洋等自然世界,不知道從何而來、如何發展,由此決定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心理。這時人對自然界是一種依附或順應的關系??茖W技術的發展基本上還限于直觀、表面地觀察和記述自然現象,對自然規律尚無正確認識。天命論就是這種生產力條件下出現的用以解釋當時豐富的自然現象的人地關系理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有所進步,人類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開始有意識地改造自然。進入農業社會以后,人類通過栽培植物、馴養家畜等主導性的產業活動及青銅器、鐵、犁等工具制造及其技術手段的提高,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人地關系狀態。這時的人地關系思想開始出現了人地之間的互動,甚至是以人改造地為主?;蛉徽撜J為在人地關系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主要的,并且強調了“人之與地,地之與人,是相互影響的;地面上的自然現象和人生現象并非各自孤立,是相互聯系的?!?/p> 進入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時代,發達的生產力和工業技術,讓人們認為幾乎沒有什么自然條件可以阻擋人們為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需要而去向大自然索取。于是,征服論的人地觀盛極一時,認為人類可以征服自然。 不幸的是,工業發展中大規模的資源環境開發產生了明顯的極化效應:即在加速人類社會財富積累的同時,對人類自身生存環境造成日益嚴重的破壞。人類工業文明不得不面對生物圈的日益惡化和非可再生資源面臨耗竭的危機。征服論的觀點無法解釋這些問題,于是人地關系思想進入到協調論的高度,自然環境的作用開始重新獲得重視??沙掷m發展思想就是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集中體現。 地理環境決定論及其地理學內涵 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 determinism)原稱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它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其思想和論述的出現在國內和國外都是比較早的,古希臘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和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都曾有過相關的論斷。但到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思想才被大肆宣揚,后來人們公認孟德斯鳩(Montesquieu)為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自然條件與人的三種關系,其中尤其強調了氣候的決定性作用。后來,其他思想家將這一思想進一步發展。[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思想家從未將自己視為“地理環境決定論”觀點的持有者,而是后人對他們的觀點加以總結而將他們歸于這一行列。若將地理環境決定論進行地理學解讀,可以有以下幾點推論: 第一,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是在地理環境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 第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區域差異; 第三,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地理環境將產生制約或促進作用。 胡煥庸線的誕生 1935年,34歲的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在《地理學報》發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 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張中國人口分布地圖,在地圖上畫了一條區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線,一頭是東北黑龍江的愛輝(今天的黑河),一頭是云南的騰沖,這條45度傾斜的直線把中國版圖一分為二,線的東南邊,國土面積占當時版圖的36%,人口占96%,線的西北邊,面積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 胡煥庸線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人口分界線:“愛輝—騰沖”線(解放后稱“黑河—騰沖線”),在國際上,命名為“胡煥庸線”。 2009 年,中國地理學會發起“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胡煥庸線”名列其中,被稱為20世紀中國地理最重要發現之一。 胡煥庸線很牛逼 歷史上,分界線有很多種,但是像胡煥庸線這樣被列為重大發現、被寫進教科書的卻只有這一條,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 1935年胡煥庸先生用手工畫圖發現的“愛輝-騰沖線” 首先,胡煥庸線是用“大數據”算出來的。據胡煥庸的學生吳傳均院士回憶 :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估計有4.75 億,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2萬人,將2萬多個點子落在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用手工畫2萬多個點,再計算等值連線,耗費的工夫是驚人的??梢哉f: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第一次運用“大數據”做出的重大發現。 ![]() 更牛的是,不管歷史如何摔打,胡煥庸線總不倒。八十年來,中國經歷了無數變化,版圖形狀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人口從4億多變成13億多,經濟規模增長了幾十倍,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斷改變。 ![]()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線 基本圍繞胡煥庸線波動 1935年,胡煥庸線東側人口占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東側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間僅僅減少了2.3個百分點。 這不得不讓人感慨:“其多寡懸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 最牛的是,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線,也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在詩人眼里,胡煥庸線是邊塞與田園風光的分界線,東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西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東邊是“杏花春雨江南”,西邊是“白馬秋風塞上”。 ![]() 環境專家眼里,胡煥庸線是干旱與濕潤生態的分界線。從地形和氣溫看,胡煥庸線的西側主要是低溫高寒地區,東側地形相對平緩且年均氣溫較高(東北地區除外)。從降雨量看,胡煥庸線基本與400 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這是半干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被視為中國生態環境界線。 ![]() 農業專家眼里,胡煥庸線是農業與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農業與牧業的邊界,玉米分布帶的上限,都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 老司機眼里,胡煥庸線是高速公路網和收費站的分界線。 在買房人眼里,胡煥庸線更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中國所有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包括西部地區的大城市成都、重慶、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煥庸線的東邊,甚至所有住房均價萬元以上的城市、絕大多數實施限購的城市,也都在東側;而西側的大城市僅有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幾個。 總之,不管你喜不喜歡,胡煥庸線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煥庸線兩側為何差異大? 胡煥庸線兩側這么大的差異,胡煥庸先生曾提出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其中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最大,尤其是氣候。 ![]() 根據中科院王錚、吳靜等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胡煥庸線是歷史氣候變化的產物,在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的漢唐時期,尚未出現胡煥庸線。大約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間,中國大陸氣候發生突變,氣溫逐步下降,降水明顯減少,這與世界公認的中世紀溫暖期結束時間一致。 從那時起,各種旱澇災害的分布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最終鎖定兩側的生態環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當然,胡煥庸線的形成與人為因素也有一定關系。歷史上的戰亂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使得古代的人口從北方向東南地區遷移,對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也產生一定影響。 突破“胡煥庸線”是一個科學問題 幾十年來,為了改變東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變胡煥庸線,有很多“人定勝天”的設想和努力。 ![]() 例如開放“全面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國家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但對于西側地區,全面二孩只對城市有一定影響,對農村影響不大,而對于東側則是城市、鄉村全方位的影響。因此東側地區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顯,總的趨勢可能是東側地區人口比例進一步增加,西側地區人口比例可能減少。 ![]() 在氣候變化方面,全球變暖對兩側地區都有壓力。全球變暖是當前面臨的首要氣候問題,胡煥庸線東側地區可能面臨海平面上升、降水量波動加劇等問題,但西側地區同樣面臨壓力,全球變暖導致西側地區降水量增加,蒸發量也隨之增加,缺水干旱并不能顯著改善,而且季節性和年際變化可能會更大,資源環境將面臨更大壓力。 ![]() 在經濟動力方面,聚集第三產業和中心城市的東側地區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日益轉向第三產業,但是這些產業大都集中在胡煥庸線東側地區。短期內,即使西側地區大力發展三產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側農村人口向本地區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勢不會發生大的改變,很難出現東側人口向西側大量轉移的現象。 總之,如何突破“胡煥庸線”,是一個科學問題。 胡煥庸線的地理學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分布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區間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梢哉f早在2、3千年前的先秦時代,就有人注意到了我國人口分布的這個特點。但是,直到1935年胡煥庸教授發表的題為《中國人口之分布》的論文中,才第一次明確地以定量分析的結果指出中國人口分布的這一特點。胡煥庸教授根據當時創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提出了著名的黑龍江愛輝—云南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也稱為“胡煥庸線”)。胡煥庸教授在文中指出:“自黑龍江之愛輝,向西南作一直線,至云南之騰沖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部之面積,計40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之36%;西北部之面積,計70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之64%。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部計4.4億,約占總人口之96%;西北部之人口,僅180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之4%。”[5]胡煥庸教授首次提出的愛輝(黑河)—騰沖直線,明確地顯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根據表1中各省區人口密度情況,按照人口密度>700,300~700,150~300,70~150和<70將全國省級行政區分為5級,如圖1所示,可以明顯看出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平衡狀況。 ![]() ![]() 圖1 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人口空間分布 經歷近一個世紀的實踐驗證,雖然我國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胡煥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界線依然是中國人口分布差異的基線。在解釋東西人口分布差異時,胡煥庸先生曾提出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很明顯,在這三個因素中,第一個因素的作用最大,經濟發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環境,是我國自然環境條件東優西劣的地域結構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的東西差異,而社會歷史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就更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環境基礎。另根據影響中國人口分布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的定量分析,也表明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起決定性的作用,二者對人口分布的貢獻度大致為80對20。 這條人口分界線與中國版圖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吻合,也說明這條分界線不但是中國人口分布差異的分界線,更是自然地理條件的分界線,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差異分界線。已經有學者發現,胡煥庸線在中國干旱與濕潤區的分界線、高原與平原的分界線、城市群、交通網疏密的分界線,甚至工業基地分布疏密、現代化地域差異都有很高的相似性。[9]氣候區劃分、地形地貌劃分是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所在,也是形成城市、交通、經濟和現代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胡煥庸線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人口分布差異,更重要的是,這條線揭示了中國資源環境基礎的區域差異特征,這也是其長久以來依然能夠被實踐驗證的真正原因(見圖2、表2)。 ![]() ![]() 圖2 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人均GDP空間分布 在自然環境因素中,土地資源要素的影響最大。由于土地資源量中,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對人口及地區生產總值有主要的貢獻,在這里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數量的總和定義為生產性土地資源量,將生產性土地資源量與總面積的商定義為生產性土地資源率。 從表3和圖3可以看出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生產性土地資源率具有如下的分布規律:整體來看,東部地區生產性土地資源較西部豐富,其中東北地區及東南沿海以及川陜地區最為豐富。其中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以及北方地區的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黃土高原,西北的部分地區。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北京—洛陽—杭州一線以東的黃淮海平原地區及滬寧杭地區,其次為東北平原、江漢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汾渭谷地、黃河河套平原及東南沿海平坦地區等地。 通過與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情況(圖1)及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人均GDP空間分布情況(見圖2)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生產性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情況與區域人口分布及人均GDP空間分布情況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這也反映了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產性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口集聚度更高,且經濟發展水平高于生產性土地資源條件差的地區?!昂鸁ㄓ埂本€以東地區,生產性土地資源要素對人口分布及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大于地形起伏度,即生產性土地資源的優勢會更大程度地影響該地區的人口集聚度及經濟發展水平。 ![]() ![]() 圖3 中國省級行政區2005年生產性土地資源率空間分布 這就是中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也稱作“胡煥庸線”。 該線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將中國分割成兩部分。線兩側的面積比為57%:43%,兩側的人口比卻是5.8%:94.2%,兩端GDP比例為4.3%:95.7%,都很懸殊。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燈光圖也顯示,夜晚的中國在“黑河-騰沖線”東南部更亮。 ![]() “胡煥庸線”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古代農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線,就連“八縱八橫”高鐵網、物流運輸密度、春運遷徙路線,甚至QQ同時在線人數,都有意無意的和這條線基本重合。 ![]() 讀懂了這條線,似乎也就讀懂了背后的中國。這條線也成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甚至投資人和企業家們最關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線。 其實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布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裂”成兩塊。 全球其他主要國家,有沒有自己的“胡煥庸線”?他們的地理分割線背后有什么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是NASA的夜晚燈光圖,美國是這樣。 ![]()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布,與NASA燈光圖對比,就能發現美國的“胡煥庸線”。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割線是一個不規則的U型線。 ![]()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領地,U型線內外的面積大約為50%對50%,人口比例為14%:86%,GDP比例約為11%:89%。雖然比例沒有中國的懸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況。 美國U型線也和“胡煥庸線”類似,與美國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線基本吻合。美國人口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開了中西部地勢較高的落基山脈和科迪勒拉山脈。 ![]() 自然地理分割線影響了美國人的定居和遷徙。下圖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線和頻率作出的美國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圖,U型線內外大都市的比例為15%:85%。 ![]() 美國大都市通勤線束圖(來源:journals.plos.org) 通過U型線,我們也能大概找出美國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南部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西部華盛頓州到加州沿岸,還有五大湖區。 再看看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他們是否存在較明顯的地理分割線? 與中美不同,德國的“胡煥庸線”更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戰戰敗后的德國,被“冷戰”東西方陣營分區占領,形成東德和西德。而處于東德全境之內的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下圖右側),分屬東、西德領土。 ![]() 當年東、西德的分界線,也為今日德國的人文地理分界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當年分割東、西柏林的柏林墻,今天對柏林的影響仍存在。 兩德統一25周年之際,德國《時代周報》發表文章《被分割的國家》,充分反映了德國當前的地理分割線和“前東、西德”如今的現實差異。 下圖是柏林夜晚燈光圖,參照上圖中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華程度仍然高于東柏林。 ![]()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千歐元)。整體上,前西德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前東德,收入分界線幾乎和前東西德的分界線完全吻合。 ![]() 在農業方面(用農場面積表示,單位:公頃),可以看到前東德地區農業占比明顯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業化和服務業更發達。 ![]() 還有個有趣的指標:每萬人的房車擁有數。下圖顯示,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周邊,整體的房車擁有數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熱衷度假的歐洲人認為房車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們愛把車開到公園、營地里,在房車里住上幾天。 ![]() “冷戰”過去了26年,兩德統一也已28年,但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少數城市,其他地區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前西德與東德的面積比例為7:3,而GDP比例為8.75:1.25。兩地巨大的經濟懸殊,使大部分的外國投資仍偏向選擇西德地區。 還有一些高緯度國家的人口、城市分布與溫度息息相關。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過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國邊境250公里以內的南部地區,因此加國的“胡煥庸線”也大致位于此線附近。 ![]()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來源:www.pinterest.com) 上圖右上角的溫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倫多、首都渥太華、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這里也與美國很近、地處五大湖區,與美國的人口分布情況類似。 同樣,加拿大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也產生在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地區。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都是移民和投資者熱衷的城市。 另一個怕冷而全國人民都愛住南部的國家,就是北極熊俄羅斯了。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是一條近似斜線,基本分割了俄羅斯的歐、亞地區和南部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國的75%。 ![]() 也因此,俄羅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都位于該線的左下方。而線的右邊,廣袤的西伯利亞只零星的出現幾個人口較密集的聚集地。 再來看看海外投資第二大熱門國家——澳大利亞。 澳洲地廣人稀,其“胡煥庸線”可以大致用一條分割東西部的直線來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線以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線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 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來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過澳洲自然環境的人,自然知道這與澳洲地形有關。澳洲超過70%的領土是沙漠,而真正適宜居住的領土約為20%。這樣看來,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國更不均勻。 ![]() 澳大利亞沙漠分布(來源: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煥庸線”,則是一個傾斜的矩形。矩形內的關東平原(東京)、濃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戶)、瀨戶內海沿岸和九州島的福岡,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 本州島的三大平原、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避開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帶,形成眾多地勢平緩的海港城市。而這一矩形分割線內的GDP占日本總GDP約八成。 矩形內的東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大城市和外國人投資最熱衷的城市。而舉行以外的地區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幾乎都向東京都、大阪京都神戶、福岡等地流入。 ![]() 日本地形圖(來源: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國的人口分割線。 法國是典型的一城獨大(首都)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大巴黎都會區(下圖圈內)的人口就占全法國人口的20%,GDP占全法國近40%。 難怪在法國小說中,大家經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區別了。 ![]() 法國人口密度(來源:法國統計局) 最后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煥庸線”可以較簡單粗暴的概括為“深V地帶”,該地帶內的西歐、印度、中國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然,還有美國、埃及北部、西非、巴西東南岸、東南亞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 世界人口密度(來源:www.cartograf.fr) 最后一張圖,我們不劃分割線,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規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亞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曼谷 歐洲:倫敦、巴黎 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 南美: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 ![]()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來源:www.cartograf.fr) 整體來看,全球人口分布情況可以參照一百多年前,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他也是陸權說的提出者。他的理論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學說。 麥金德認為,亞歐(有時算上非洲)大陸實際是完整的大陸,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資源占地球的50%。誰控制了東歐-中亞廣袤的中心地帶,就控制了這個“世界島”,隨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陸(南北美)、大洋洲僅為次中心和次大陸,其重要性無法與“世界島”相比。 世界各國的地理分界線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線,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溫度分割線。這一點,中國、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均有這種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線會影響人類的遷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各國的人口分布情況也顯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F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產生了財富。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歐洲的倫敦、巴黎等。 人口的遷入對于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至關重要。也正因為此,東亞、東南亞、西歐、北美也成了投資者們最熱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歐和北美經濟發達、制度成熟,而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眾多、經濟發展快,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投資地點。 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體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經濟更活躍、有活力。 人多了,對于住房的需求會增加;人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總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產生財富。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再思考 胡煥庸線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說明了地理環境在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指出的是,地理環境,尤其是其資源組合狀態,通過人類活動及其積累作用最終表現為人文地理活動的差異。 地理環境決定論強調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由于這一理論思想是后人根據各個時期思想家的論著歸納出來的,加之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或者仍然難以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其所揭示的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確實無法否認。若以今天的地理學觀點來解讀,按照本文的理解,地理環境決定論與當下學術界、政治界所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并不矛盾??沙掷m發展理論的實質,是通過改變人類行為,來適應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從而達到人地關系的協調。自然,在這個適應和改變的過程中,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來適應地,而無法讓地來主動適應人。這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地理環境在人地關系中的基礎作用,人地關系的產生、發展、協調都必須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區域差異的形成原因。我國東部地區由于降水豐沛、日照充足,且多為江河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區,水土組合條件好,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人類利用這種良好的生存環境生息繁衍,進而進行財富積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市體系和先進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其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更使其成為整個國家財富積累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心成為必然。而西部廣大地區多為荒漠、高原等極端自然條件地區,且缺水少地的狀況也不利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加之廣大的內陸地區對外聯系也很困難,所以長期以來一直無法達到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效果。這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對待不同的地區,必須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環境特征來確定其發展方向和目標,切忌邯鄲學步、好高騖遠。 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在對一個地區或者國家進行地理環境評價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不能因為其良好的交通或某種資源的豐富就確定其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而是應該關注其資源環境組合特征,雄厚的資源環境基礎及其合理組合,才是地區或國家發展的真正有利條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繼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技術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使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地理環境較差的地區也能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得到發展。這在一個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交通大發展的時代,通過“地理環境要素”的貿易一定是可以實現的。 更多優質地理產品推薦 關鍵詞搜你需要的熱門文章 一心只專注做地理的公眾號 寫在最后: 期待同學們在下方留言“打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