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不僅僅只是幾個寫的好看的字而已,它其實是有生命的,書法家的性情和喜怒哀樂都在他的書法中被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書法欣賞即通過對優秀書法作品的品評,領略其中蘊含的美。 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先生說:“書法是中國美學與東方哲學的靈魂,書法是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 梁啟超先生說:“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書法為最高。”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里說:“中國書法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當然,書法作品的鑒賞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難,也是有方法和可循的法則。 第一,鑒賞書法的八個基本法則 一、筆法 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范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 '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 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二、字的“重心” 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字姿可以而且應該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不可忽略的是必須把字的重心“穩住”。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健如新。 三、字勢是否自然 歷來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書法要“自然得體”。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四、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突破和創新。 六、要適當的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 七、要有一定的藝術想象力 中國的書法是具有象形性的藝術,字形是由特殊的線條筆畫結構而成的,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歷代的書法家們總是以豐富的想象力賦予書法藝術以合理的比喻。如梁武帝形容蕭子云的書法為“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比喻蕭思話的書法為“舞女低腰,仙人嘯樹”,這就把兩種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書法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八、觀賞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的美之 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看起,眼光一直跟隨筆跡移轉,按照原作者的筆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既是對書法作品進行一次“內模仿”的復寫。從而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書法的欣賞水平。 ![]() 第二,如何欣賞中國書法 一是多看古代經典碑帖 網上很多講書法欣賞的文章,我也看了一些,什么識形賞質寄情,都是很籠統、抽象的東西,想學會欣賞書法,首先得多看古代的經典碑帖。 其實審美就像奢侈品,你用慣了好的,再用差的,就會馬上識別出來,也會感覺不適應;審美也像好酒好茶,你喝習慣了好的,再喝品質差的,也能立即分辨出來,也會不習慣差的味道。 因此,你要是連天下三大行書都沒看過,也沒請教老師怎么欣賞;二王、歐顏柳趙也不知道是誰,你說會欣賞書法,那是要打折扣的。 你要學會欣賞音樂,就得會聽音,會聽音的前提是你要通過大量的經典樂曲來培養樂感,學習樂理;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你要學會欣賞書法,就得會看,會看的前提是要通過欣賞歷史上的經典作品要提升眼界。 二是觀察基本線條 明白什么線條的立體感、圓潤度、厚重感;橫畫和豎畫的圓潤立體厚重感。就有了欣賞的基礎了。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外國不懂漢字的朋友看我們中國書法,就是當作徒手線條來看的,線條質量的高低就直接影響到觀感,當然這需要有線條的欣賞能力,而練習一下基本線條就是最好的方法。 書法線條的力量感沒有親自動手練一下是能難體會的,有人說書法就是大筆一揮,很簡單的,那么,你來大筆一揮看看? 三是綜合欣賞 有了前面兩步的基礎后,我們就可以進行綜合性地欣賞了,一幅作品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能大概感受得到其質量的好壞了。 但要學會看整幅作品,還要從取法、字法、墨法、章法、氣韻、布白等多方面去觀察。 古人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筆墨次之”,因此看一幅作品,就如看一個人一樣,第一感受是氣質、神采,然后再看其它細節。 ![]() 第三,欣賞書法作品最常見的5大錯誤 ?1、內容不適、文意不宜 創作時不注意選書切合主題的詩文。例如,參加國慶節的書展,寫的是杜甫的《春望)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 如,參加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書展,寫的是王維的《竹里館》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這顯然不合時宜,文不對題。還有在寫完詩詞正文后,行款時采用“頓首”一詞,這是并末真懂“頓首”含義所致。再有,行款時“節錄”、“節選”、“節抄”與“某某某書”前后并用,亦顯得重復。又有,在寫完正文后,落窮款,署名時卻有“并記”、“并識”字樣,沒有任何說明、注釋文字,“記”啥“識”甚?另外,許多作品并無磅礴氣勢,未見墨色淋漓,卻強說“一揮”、“揮汗”,也有矯情和失實之感。 2、形式主義 作品要張掛起來供人審視,形式確實很重要,但采用何種形式,必須合情入理,犯形式主義毛病的作品大致有如下幾種: (1)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貫穿整張六尺、八尺宣紙,讀一行都非常困難,何況全篇。 (2)大字小篇幅。寥寥數字,疾行于短程的紙面上,兀立在狹小的尺牘間,極不協調。 (3)狂草分段寫。狂草一首詩,一段文,卻切分為多塊小紙組合成幅,無異于自斷氣息,自設障礙。 (4)多色拼貼。將幾種色宣拼成一紙,然后書寫,或在不同色宣上各書一紙,合為一幅。制作感太強。 (5)多體雜寫。一件作品兼有多種書體,表現欲昭然,往往不諧和而顯雜亂。 (6)盲目鈴印。有的寫巨幅字,無大印章,用小印章疊加排列成大印形狀或裝飾條塊,有的寫長卷,冊頁或小幅字,字里行間到處蓋章,均無道理。 (7)不恰當的做舊打蠟。用國畫顏料,洗筆水、茶水、鞏水、鹽水之類將新紙染舊以求古色;也有在紙上打蠟使墨道粗澀斑駁以求“金石氣”,還有先用排刷畫出竹木簡形狀的色道再寫簡書,在紙下墊帶有紋路肌理的木板、紙板、泡沫塑料板以求墨道飛白…如若不適,弄巧反而成拙。 3、文字錯誤 這表現在四個方面: (1)草法不當。不諳草法,想當然減省點畫,任筆涂抹,不可識讀。 ?(2)繁簡并用。一件作品兼用繁體、簡體字,記得起就繁,記不起就簡,毫無規范意識。 ?(3)寫錯字別字。有的是繁體字,異體字和多義字的誤用,如茶“幾”寫成幾何之“幾”;“皇后”寫成前后之“後”;攪“和”寫成和平之“龢”;意我之“余”寫成多余之“餘”;千萬“里”寫成里外之“裏”;說話之“云”寫成云霧之“雲”;書“卷”寫成卷動之“捲”;頭“發”寫成發展之“發”;不相“干”寫成干部之“幹”……有的是錯寫繁體字,“闊”字門里門外都有“水”;“憂”字體內體外皆有“心”……有的是畫蛇添足, “華”、“神”一類以長豎結尾的字和“?!保半y”一類草體字習慣性地多加一點。 (4)落字缺句。 4、擺字抄書 大致有四種情況。 (1)依賴格子寫字,或畫格,或疊格,離開格子就難以成行謀篇。長此下去,削弱了大局觀和應變力,抑制了靈性和才情。 (2)查字拼湊,從大字典或不同碑帖中查找所需的范字,湊成一篇,寫就一文,紙上各行其是,形離神散。 (3)拘泥于一畫一字,一筆一筆地湊,一字一字地擺,點畫間少關聯,字與宇無呼應,氣息不通。 (4)打破書寫順序,不按傳統書寫方法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順序書寫,而是在打好格子的紙上用鉛筆寫好字樣,從上部開始,一格一格地充填,整體下移;或事先疊好格子,從左到右橫寫,自上而下行復一行…… 如此書寫,看不到字間的前后呼應,書卷氣蕩然無存,墨色變化也毫無道理。 5、濫用工具 最多見的有四種錯誤類型: (1)小筆寫大字,或點畫細弱,線條綿軟;或鼓弩為力、拋筋露骨。 (2)生宣寫正書,點線過于滲洇,時有墨豬,滿紙疙瘩。 (3)熟紙寫大草,線條飄浮,墨色焦燥。 (4)墨中加水多,水多必滲洇,滲洇行筆必快,快則草率,結字不成形,點畫不精到,且墨淡傷神。 ![]() 第四,書法作品鑒賞 一、鑒賞者站的位置很重要 看正書(分不清楷魏篆隸,就找不連筆的)要保持2米距離,看行草(就是連筆字)則要距離3米之外。站定后,伸右手食指在左手掌點畫做臨摹狀。 如友人在側,則說此作深悟“中和”之美,如能背誦《書譜》中句“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就更妙了。 ?二、看書法篆刻展忌說“好看” “這幅字真好看!”收獲大多是嘲笑白眼,是否“好看”不是評價藝術品的標準,對于挑剔的欣賞者,“好看”甚至不是褒義詞,反而有“輕佻”之意。 有三個地道的詞可選用: 章法、結體、用筆。 章法說“空靈”, 結體說“緊湊”, 用筆說“精到”。 三、夸書法是個技術活兒 你可先夸“章法”,嫌不夠文藝可叫“留白”或“布白”,就是墨跡和空白處的搭配。夸章法,你就學會一句:“此做真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啊”就夠了。 記住這是清人鄧石如說的,但稱“完白山人”則更有范兒。 四、鑒賞書法作品時,不說“字形”只評“用筆” 這是高級境界。因書法可“取意忘形、自變其體”,但卻要求“筆筆中鋒、一撇一捺有出處”。“用筆”簡單說就是運筆寫字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用筆“圓熟、精當、渾厚、細膩、方圓結合”,這些說法都足以讓書家對你另眼相看。 五、說楷書,唐楷登峰造極無可超越 顏柳歐趙盡人皆知,但談較陌生的作品能提高你范兒。談顏真卿要叫魯公,最愛“大小麻姑”《自書告身》;柳體只談神策軍;歐體可說皇甫誕碑;趙體膽巴碑、三門記都好。如有人較真,你便說“歸根結底,都以虞世南、褚遂良為宗啊!”,全斃。 ![]() 六、聊行草 “二王”張懷是常識,裝腔需個性化:孫過庭的《書譜》“俊拔剛斷”、米芾行書“充滿韻律感”、黃庭堅書“長戈大戟”……你認為《蘭亭序》固然神品,但卻更愛顏真卿《祭侄文稿》。如非談“二王”,你喜歡右軍(定要這么叫!)《遠宦帖》和獻之《鴨頭丸帖》。 七、談隸書須謹慎,水深易露餡 入門級《史晨》《乙瑛》不足以支撐你裝,如非要談則可嘆“禮器碑陰更可愛。”漢碑種類繁蕪風格各異,往遠扯更安全:“朝侯小子殘碑是隸書美學上的創新”、“好太王碑看似樸拙卻變化萬千”……特別注意:若論今人隸書,你愛王暇舉超過劉炳森。 八、聊魏碑,先掂自己分量 敢聊魏碑的通常不外行。張黑女,張猛龍,鄭文公等名碑都屬于實干派,只要咬定“《始平公造像》雄峻偉茂,乃方筆之極規。我正準備用大白云臨摹之”就可招搖過關。如遇較真,你可以“北碑中的無名碑銘墓志最為可愛,可惜流傳不廣”結束談話。 九、談篆,你得分清大篆小篆 偏長的是小篆,偏方的是大篆。談大篆時言必稱“古籀”,盡顯裝x范兒。大部分大篆書法作品都宗法散氏盤、毛公鼎、大盂鼎、石鼓文,把這老四樣端出來基本能罩住師承來歷。如說起大篆書家,你只說吳缶老(吳昌碩)習石鼓用筆遒勁無人能及即可。 聊小篆的捷徑是談漢篆不理秦篆。漢篆袁安袁敞二碑走寬博一路蔚為大觀,是你最愛。必須主動談起三國孫皓立的《天發神讖碑》。你須說“此碑奇偉,但我臨摹時?;煜瑫P意納入其中,著實煩惱。”另,如能說“趙之謙之外,齊白老衰年印風一變也受此碑啟發”就更好了! 補充:聊魏碑不聊“二爨”就缺少腔調,說起爨寶子爨龍顏你須說“渾金璞玉,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薄罢猩蹄y行”那四個字就是學二爨,賴少其寫的,有人說他是學“揚州八怪”的金農的“漆書”,你要駁斥:金農也是學二爨! 補充:歷代小篆名家你得知道幾個,明清前知道個李陽冰就夠了,明清金石學盛行名家輩出: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楊沂孫吳大澂我知道你都記不住。就記吳讓之吧,名廷揚字熙載,因同治皇帝名“載淳”,故避諱號“讓之”或“讓翁”。吳字師承鄧石如,法度精深篆法美絕,但缺乏創新。裝成這樣就差不多了。 十、聊篆刻,你得先分清楚人家的師承源流 是學先秦小璽、漢鑄、鑿官印、還是元押封泥元朱文、或西泠八家為代表的明清流派印?看不懂篆刻師承,就沒法裝x了。例句:“這兄弟的白文印想必取法文何二老”、“此公朱文印有汪關蘇宣遺風啊”……這樣的片兒湯話是裝腔首選。 十一、篆刻家多是精通金石文字的學者 篆刻家不因刀功深厚,也不因篆法優美,而因有一套自己的古文字體系,將不同出處的古文字融于一爐為己所用。篆刻家多是精通金石文字的學者。只做刀石功夫、刻一個字查一次《篆刻字典》的最多是刻字匠。故說篆刻,認完師承認篆法,把封泥元朱文并骨的肯定“海青”啊。 跟人家吹牛用刀,你甭管刻多大多小的印,都用一把鎢鋼大刀,這樣才夠范兒。而且刻刀并非越鋒利越好,吳缶老鈍刀刻石自成一家。陪友人買印泥,到柜臺上直接要“光明”或“美麗”——物美價廉,等拿貨的當兒可嘆“十年前一把好刀15塊,一塊好印泥30塊,時光不復返啊……” 十二、聊篆刻繞不開石頭,你兜里沒錢但莫輸氣勢 昌化雞血石雖有盛名,但石質太澀且有鐵錠傷刀;巴林凍質地太細,達不到你追求的金石味;田黃?有多少我要多少!不怕掏錢!關鍵是你有貨嗎?說到底還是青田壽山的低端料合用,挑石時定要吩咐掌柜的“再開一包新的”才夠有腔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