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六經八綱? 胡希恕將六經思辨步步落實在方證上(即六經八綱),六經即六證,表證表陽證表陰證/太陽證少陰證;半表半里證,少陽證偏陽證厥陰證偏陰證;里陽證里陰證/陽明證;太陰證有是證則用是方,有是證則用是藥,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獨特的六經辨證治療體系。 臨床實踐說明,“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應,故無病情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是以故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應;同理,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應。 由于寒、熱、虛、實從屬于陰陽,故無論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反應,這樣三而二之為六,即病見之于證的六中基本類型,亦即所謂的六經者是也。” ——傷寒六經如江河,亙古不變,然其辨證不越八綱。《傷寒論》關于六經的實質源于八綱,而非臟腑經絡之說,名雖相似,不可趨附《內經》。《傷寒論》的六經雖受內經有關“六經”理論的啟發,但《傷寒論》的經方和陰陽辨治法則,卻是承自《湯液經法》而有別于《內經》,故六經實質,不可攀附內經。 二、六經病是什么? 六經(病)就是指疾病由淺入深的六個不同病理階段。實踐證明,病有自表傳入于里或半表半里者(即由太陽傳于陽明太陰少陰或少陽厥陰),亦有自半表半里傳入于里者(即由少陽厥陰傳入陽明太陰少陰),并亦有自表傳入于半表半里而又傳入于里者。 毛進軍老師:無病則無所謂六經,所以也無所謂表、里、半表半里。只有生病時,才會因為人的個體差異以及人體與病邪作斗爭時表現的六大狀態,或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或胃家實;或口苦咽干,目眩;或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脈微細,但欲寐;或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等,所以借表、里半表半里來定病位,即疾病表現的病位,而非病變部位,借陰陽二性分強弱,分進退,分補瀉,三而二之即六經,如此整部《傷寒論》始能讀活,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張仲景治病獨具慧眼,觀察入微,發現盡管外感病的臨床表現錯綜復雜,但其證候及其演變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就是一種陰陽動態的轉化過程,即存在著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實轉虛、由陽轉陰的過程,存在著氣血津液化生運轉、升降出入的過程,存在著三陰三陽氣化機轉的規律。所以在《傷寒論》中,就從外感病入手,由淺入深,由外至內,一步一步地將疾病的演變如抽絲剝繭般層層剖析,示人以最簡明扼要的道理,給人以最實用的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了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完整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是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四肢百骸、肌肉組織、經脈絡道、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反映于臨床的六大類證候。” “因為,具體的疾病是個性的、特異性的,而一般的癥狀則大多是共性的、非特異性的,仲景獨具慧眼,在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咳嗽、口渴、心悸、小便不利、口苦、咽干等等缺乏特異性的共性癥狀之中,按六病(經)將幾個相應癥狀組合,便成為有個性的、特異性的證,而針對這種病證所具有的特異性,創制了有針對性的方劑。這些方劑,不僅理、法思路縝密,而且組方法度謹嚴,藥簡效宏,不論是什么病,只要出現相應的方證即可選用,針對性強,久經臨證考驗而療效不衰,且經得起臨床重復驗證,是足堪師法的良方,這些方劑即為“經方”,亦即經典理論之方。” 三、六經辨證是什么?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是臟腑經絡辨證,而是八綱辨證。但六經辨證涵蓋了八綱——氣血(精)津液——臟腑經絡辨證,是六個辨治(病證脈)層次和體系的集合。六經的實質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陽、三陰的六經證型。六經辨證即病位和病情所涵蓋的六證。其內涵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三陽證,為在表的陽證太陽病,在里的陽證陽明病,在半表半里的陽證少陽病。三陰證,為在表的陰證少陰病,在里的陰證太陰病,在半表半里的陰證厥陰病。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應。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反應。病位與病情相互體現,有表之陰證陽證(少陰、太陽);里之陰證陽證(太陰、陽明);半表半里之陰證陽證(厥陰、少陽)。 實踐證明,胡老有關六經病位、病性的學術思想是非常切合臨床實用的。三陽病屬陽,三陽病多為表、熱、實證:太陽病位于陽之表,為表實熱;陽明病位于陽之里,為里實熱;少陽病位于陽之半表半里,為半表里、半虛實、半寒熱之偏于陽者。三陰病屬陰,三陰多為里、虛、寒證;少陰病位于陰之表,為表虛寒;太陰病位于陰之里,為里虛寒;厥陰病位于陰之半表半里,為半表里、半虛實、半寒熱之偏于陰者。六經病證的治療原則:三陽病重在祛邪,三陰病重在扶正。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 四、六經辨證所辨證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胡希恕教授提出:“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在辨方證上,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最透徹,體會出不論是臟腑辨證、經絡辨證,還是八綱六經辨證,最終都要落實在方證上! 宋朱肱《類證活人書》,在傷寒辨證論治中,注重以表里定位,以陰陽為綱,以脈證合參為據,辨治病證特別強調疾病的兼證、類證與方相應,并將方證稱為藥證。 劉渡舟:“《傷寒論》總結了六經辨證的規律,又厘定了主證、兼證、變證和夾雜證四個層次。在臨床辨證時,應先抓主證。主證是指決定全局而占主導地位的證候。所以主證是綱,綱舉綱舉目張,對附屬于主證的兼證、變證、夾雜證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五、如何活用經方? 應用經方的要點實際上是以病機統病,不拘泥于病名概念,見病知源,方證對應。李大椿以方類證,方隨證變,隨其病之千變施,而應用不爽。 一是首先要深入學好《傷寒雜病論》,拋開歷代注家之個人之見,熟讀背誦原文,不僅要熟記條文,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傷寒論》之法度、經方之內涵,讓《傷寒雜病論》徹底揉進你的頭腦,直接領會和汲取仲景原汁原味的思維程式,這就牢牢掌握了活用經方的核心和靈魂。 二是臨證要全面考量,謹守病機,造方用藥既不離常規法度,又不要過于拘泥,套方套藥。因為,經方治病,首先必須講究原則性,即嚴格遵守《傷寒論》的經旨理法及原方藥的基本配伍規則,但更重要的是講究靈活性,即不能生搬硬套、固執一法。臨證在謹守病機的前提下,知常達變,常中求變,圓機活法。 ——即遵經方辨證要訣:明辨六經,顧及兼證,方證對應,重視兩本,據機合方,藥參神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