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專業,那么我一定會選擇精神科醫生,而非心理健康咨詢。 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了一個道理:人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特質是一種先天稟賦,是大腦以及神經系統的“出廠”設置決定了人的思維和認知模式。 為什么有的人童年時代遭遇苦難,他會用一生的時間去溫暖世界,而有的人在童年遭遇不幸,他就會在成年以后報復社會? 為什么有的人在壓力之下能夠保持淡定從容,而有些人則束手無策,坐立不安? 為什么有的人生來善良,有的人從小邪惡? 為什么有些人衣食無憂,生活愉悅卻好端端地得了抑郁癥,而有些人在逆境和高強度的工作之下,能夠保持健康的心態? 社會和外部條件不過是外因而已,真正決定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卻是人的大腦硬件。這就像修理電腦,大問題往往是出在硬件上還軟件問題不過是格式化就能解決的皮毛。精神科醫生通過藥物、手術、電擊等方法,直接對硬件進行維修,這是在治本。 心理咨詢也不是說沒用,但是只是輔助作用,好比精神科醫生是主刀大夫,心理咨詢師最多是個推手術床和遞手術刀的護士;精神科醫生是現代醫療,心理咨詢是中醫養身——信則有之,不信則無,沒有決定性作用。 人腦畢竟屬于物質,精神不過是物質的派生,物質問題要用純科學解決,精神醫學更科學。 #心理咨詢師說# #現代醫學這么發達,為什么還有人相信迷信# ![]() |
|
來自: 新用戶492720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