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偽軍】 山東是汪偽國民政府與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轄區的結合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所到之處,在組織偽政權的同時,網羅地痞、流氓,收編地主武裝和國民黨潰散的游雜部隊,建立偽軍,作為偽政權的支柱。1938年,山東偽軍的大股部隊只有日軍從東北帶來的偽滿皇協軍趙保原1個旅。其后,隨著日軍占領區的擴大,國民黨軍隊不斷投敵,偽軍隊伍日益增多,1939年底達10萬余人,1943年達20萬人,1945 年日本投降前夕,全省仍有偽軍17.1萬余人。除省、道、縣各級都建有地方武裝外,還駐有江偽政權的“中央軍”和華北“治安軍”等正規軍。 (1)1939年。濟南警備旅,2000余人。魯東治安隊張化南部500人,駐煙臺。孔劍元部200余人,駐威海。方永昌部活動于高密至章丘一線。“剿共軍”第一路,總指揮張步云,轄4個獨立團5000余人,活動于諸城、安丘、高密、平度、昌邑一帶。韓炳宸部800余人,駐即墨。楊銘忱部300余人,駐膠縣。“剿共軍”第三路,張宗援、劉桂堂兩部1500余人,活動子掖縣、黃縣、招遠一帶。李松山、王普江兩部1400余人,活動于高密一帶。普南益臨清鄉隊,趙益增部400余人,駐臨朐。警備團,伊苛春部500余人,駐博山。魯南第一路“剿匪”司令,劉仙洲部1500余人,活動于泰安、萊蕪一帶。魯南“剿匪”司令部,陳式儀、陳炳照兩部600余人,駐費縣。魯南自衛團,丁懿千部1000余人,駐滕縣尹慶林、朱康懷兩部500余人,駐曲豐。王敏萱部1000余人,駐泗水。劉金貴部500余人,駐鄒縣。臨郯(tan)費民團劉克西部1500余人,活動于臨沂一帶。魯西皇協軍,梁建緒部1200余人,駐金鄉、魚臺。時錫久部200余人,駐單縣。劉月俊部200余人,駐聊城。曹景玉部450余人,駐平陰、肥城。魯西民團,劉本功部1500余人,治動于濟寧一帶。候示良部600余人,活動于汶上、東平一帶。魯北皇協軍,白玉亭部500余人,駐濟陽。張子城、程荊璞兩部700余人,分駐平原、高唐。 (2)1940年。“華北治安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宋廷玉,轄兩個團。“剿共”第三路軍,司令蘇正格。北支派遣軍桐四七二0部隊(日軍獨立第五混成旅團代號),司令項世榮,參謀長甄作周。威海衛要港司令部,司令趙培福。山東省警備總隊,總隊長唐仰杜(兼),直轄3個警備大隊。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28個縣、1個特區的地方武裝,共9600人。 (3)1941年。“華北治安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宋廷玉,“剿共”第三路軍,司令李沖。“中央軍”第三十二師,師長文大可(文大可原為國民黨軍第三十九軍軍長,1941年11月3日投敵,活動于魯西地區);“和平救國軍”第七師,師長齊子修(齊子修原為國民黨軍保安第七旅旅長,1941年率部投敵,活動于魯西地區)。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永平,轄3個團1000余人。北支派遣軍桐四七二0部隊,司令甄作周。威海衛海軍基地部,司令鮑一民。山東省警備總隊,總隊長唐仰杜(兼),副總隊長王琦,直屬警備本隊,隊長秦文斗,轄5個大隊。 (4)1942年。“中央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孫良誠,參謀長甄紀印,總參議郭念基,轄兩個軍2.5萬人。第四軍,軍長趙云祥,第三十八師,師長潘自明;第三十九師,師長戴心寬。第五軍,軍長王清瀚,第四十師,師長王和民;第四十一師,師長宋榮馨;總部直屬第三十七師,師長孫雨田。“中央軍”第三十二師,師長文大可,轄4個團2500余人。“華北治安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徐貫一,轄3個團3000余人。“華北治安軍”獨立旅,旅長牟金誠,轄3個團。“興亞建國軍”,司令杜心齋。玲瓏部隊(桐四七二0部隊),司令甄作周。山東“剿共”軍,司令高松坡,1700人。“剿共”治安軍,司令張文政,1170人。魯中“剿共”軍,司令陳三坎,2500人。泰安“剿共”軍,司令萬金山,1400人。“剿共”游擊第一縱隊,司令馮壽鵬,轄3個支隊2000余人。“剿共”游擊第二縱隊,司令周志遠。“剿共”游擊第三縱隊,司令唐康三。“剿共”游擊第四縱隊。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永平,參煤長譚永久,轄3個團2800余人。威海衛海軍基地部,司令鮑一民。省警備總隊部改稱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唐仰杜(兼),副司令王碕、曹若山、熊毅。是年底,省保安司令部直轄10個支隊4000余人,另有道、縣、市、特區地方保安部隊約10萬余人。 (5)1943年。“和平建國軍”第三方面軍,司令吳化文,副司令寧春霖,顧問新榮辛雄,轄1個軍4個旅,兩萬余人。第一軍;軍長于懷安,副軍長楊友柏,參謀長楊冠一。第一師,師長楊友柏(兼);第二師,師長徐日政。獨立第一旅,旅長陳三坎,轄3個團1200余人。獨立第二旅,旅長徐子云,轄3個團1600余人。獨立第三旅,旅長朱子銘,轄3個團。教導第一旅,旅長王立慶,轄兩個團另兩個大隊。暫編第十軍,軍長榮子恒,轄7個團、3個支隊1萬余人。魯東“剿共”軍,司令厲文禮,副司令申集安,3600余人。山東“和平建國軍”,司令陳成功,500人,華北“綏靖軍”第四集團軍,司令陳志平,轄3個團6500余人。華北“綏靖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王鐵相,轄4個團3600余人。皇協軍第一支隊,司令張希賢,轄6個團1200余人。北支派遣軍桐四七二0部隊,司令甄作周,轄7個連。威海衛海軍基地部,司令鮑一民。“和平建囯軍”第七十一旅,旅長李亞蕃,轄兩個團。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永平,副司令豐香齋,參謀長譚永久。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唐仰杜(兼),副司令熊毅,直屬11個大隊1. 1萬人,所屬10個道和105個縣、市、特區保安大隊10. 6萬余人,全省總計11. 7萬余人。是年底,山東偽軍總數達20萬余人,為抗日戰爭時期偽軍最多的一年。 (6)1944年。“和平建國軍”第三方面軍,司令吳化文,副司令寧春霖,參謀長賈本愚。第六軍,軍長于懷安,副軍長徐日政。第四十六師,師長許樹聲,轄3個團1290人。第四十七師,師長賀鈁,轄3個團1250人。第七軍,軍長楊友相,副軍長趙光興。第四十八師,師長趙光興(兼),轄兩個團1000余人。第四十九師,師長王桐宇,轄1個團550人。獨立第五十師,師長徐日政(兼),副師長黃子才。暫編第一軍,軍長張步云,副軍長靳子棟,參謀長關鏞。第一師,師長王吉祥,副師長李丹宸。第二師,師長郭竹亭,副師長郭信賴。第三師,師長張步云(兼)。暫編第十軍,軍長榮子恒,副軍長陳鎮藩,轄3個師。第五十二師,師長榮子恒(兼),副師長朱紀勛,轄4個團。第五十三師,師長孫榮弟,參謀長張蘊珊,轄3個團。第五十四師,師長朱富玉,副師長李冠英、轄4個團。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厲文禮,副司令申集安,參謀長孫榮田,轄1個旅、兩個指揮部,共8個團、3個支闐15270人。華北“綏靖軍”第四集團軍,司令陳志平,轄3個團6500人。華北“綏靖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王鐵相,轄3個團2530人。“和平建國軍”第二旅,1500人。魯西南“剿共”獨立師,師長王筆周,800人。武定道皇協護國軍,司令劉佩忱,副司令張希武,參謀長王也康,轄4個師、5個直屬團,共8400余人。第一師,師長杜孝先;第二師,師長王富成;第三師,師長韓兆坤;第四師,師長宮子珍、副師長成建基。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香齋,副司令于柄臣,參謀長譚永久,轄3個團4000余人。臨淄警備旅,旅長王現田,副旅長常潤齋。山東保安司令部,司令唐仰杜(兼),副司令熊毅,直轄29個大隊另10個道、104個縣(市)、特區保安大隊,總計12.21萬余人。是年底,全省偽軍總數為17.4萬余人。 (7)1945年。山東“國民自衛軍”第一集團軍,司令張步云。第一軍,軍長張步云(兼),副軍長靳子棟,參謀長關鏞。第一師,師長王吉祥;第二師,師長張天和;第三師,師長郭級三;教導旅,旅長靳子棟(兼)。第二軍,軍長黃愛軍。第一師,師長姚子棟,轄4個旅;第二師,師長紀叔和;第三師,師長張松山。偽滿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曉光;第八十一旅,旅長巖見,轄3個團;第八十二旅,旅長桐陸,轄3個團。華北“綏靖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王鐵相,轄3個團。暫編第十軍,軍長傅加強,副軍長陳鎮藩,轄3個團1500余人。陸軍獨立第十八旅,旅長楊步云,轄兩個團900余人。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厲文禮,副司令中集安,參謀長孫榮田,轄1個旅、1個指揮部,共5個團、5個支隊、5個大隊。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香齋,副司令于炳臣,參謀長譚永久,轄5個團、5個大隊共4000余人。武定道皇協軍與1944年同。臨淄警備旅,旅長王硯田,副旅長常潤齋,轄3個團、1個營,共4200人。山東保安司令部,司令楊毓恂(兼),副司令張復、陳開弟、孫鳴九,直轄和道、縣、市、特區所屬保安隊9. 7萬余人。 8月日本投降前,全省偽軍總數為17.34萬佘人,其中正規軍4. 93萬余人,保安隊9.71萬余人,其它2. 7萬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