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套兵書。這套兵書不僅享譽中國數千年,還走出國門流行于全世界;它不但在軍事方面被奉為作戰寶書,在經濟及商業領域也被奉為經典教科書。 但是,關于孫子其人,一直流傳著孫武和孫臏兩個名字。關于孫子兵法,也有十三篇和八十九篇等等不同的說法。 那么,這二人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們的兵書是否為同一本書?因為史書上關于孫子兵法的記載并不明確,所以各種說法莫衷一是。 ![]() 孫武與孫臏雕像 一.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兵書竹簡: 1972年至1986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先后發掘出的一百余座漢代墓葬,其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對于上述問題給出了準確的答案。 孫武其人,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齊國人,是《孫子兵法》的著作人,他被稱為“兵圣”,也是“百世兵家之師”和“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臏,則是孫武的后代,但不知是多少代了。他也是一位著名軍事家,也寫了一套兵書叫做《孫臏兵法》。 ![]() 銀雀山漢墓竹簡 二. 關于孫臏的成語故事:
![]() 圍魏救趙 三.孫臏其人及兵法要點: 孫臏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龐涓先去輔佐魏惠王,做了將軍。孫臏到了魏國后,龐涓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就陷害孫臏,并給他用了臏刑。孫臏在友人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他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后設奇計大敗魏軍,并置龐涓于死地。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系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銀雀山竹簡中收入的《孫臏兵法》16篇。縱觀《孫臏兵法》的內容,在繼承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斗爭工具的戰爭觀。他說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是要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依靠空口說教是辦不到的,所以必須'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不能經常使用。 ![]() 龐涓戰死于馬陵道 孫臏提出將領要知道“道”——就是戰爭的規律。孫臏認為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了解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指揮得當保證取勝。為此他專門闡述了積疏、盈虛、徑行、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矛盾。還對“奇正”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認為將領只有把握了這些矛盾的轉化規律,才能出奇制勝。 在戰略思想方面,孫臏強調“必攻不守”。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積極主動地進攻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且能夠轉換攻守形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孫臏對之前的戰役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回顧和分析。比如"擒龐涓"一章。讓讀者看到了他的臨場指揮及應變能力。 此外,孫臏還對陣法進行了專門論述,對君主和將領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對將領的素質和管理隊伍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毛主席曾經評價孫臏道:“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
|
來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