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鳳凰新聞、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有人說,是陽羨茶成就了盧仝,由此奠定了其“茶仙”的歷史地位;是盧仝捧紅了“陽羨茶”。究竟是何緣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長河,尋找答案。 陽羨茶產于江蘇宜興,唐代被選為朝廷貢茶,是自《茶經》問世后第一個被正式確立的貢茶。茶圣陸羽稱陽羨茶“芳香冠世”;茶仙盧仝在曠世之作“七碗茶歌”中一句“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更是讓陽羨茶聲名遠揚。 陽羨,今江蘇宜興,是中國著名的古茶區和唐宋時期的貢茶產地,這里青山逶迤,綠帶縈繞,茶竹共生,百里茶區清香四溢,被譽為“茶的綠洲”。唐貢山和茗嶺深處是“陽羨茶”生長的黃金地帶,茶芽淡黃,葉淡白而厚,茶湯柔白如玉露,以“形美、湯清、芳香、味醇”著稱,不僅得到古代帝王賞識,亦倍受歷代名士盛贊。而真正把“陽羨茶” 捧紅的當屬茶仙盧仝。 盧仝(公元795 - 公元835年),河南濟源人,唐代詩人,生于河南省濟源武山(今濟源市思禮鎮),一生好茶善茶,因著“七碗茶歌”而傳世,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第一人”和“最會品茶的人”,與茶圣陸羽齊名,被尊為“茶仙”。盧仝好茶成癖,善飲茶作詩,精通煎茶道。據考證,唐元和年間,盧仝寄居的長興茗嶺與陽羨的茶山相連。盧仝好友孟簡(曾任諫議大夫),出任常州太守期間,常與盧仝探討貢茶的選品。當時的陽羨歸常州管轄。元和六年早春,派人為盧仝贈送新制的貢茶“陽羨茶”供其品鑒。盧仝一邊煎茶,一邊吟詩,即興而作,由此演繹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詩中曰:“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把品茶的意境和精神享受、茶的功效、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后人把該詩最精華的部分稱作“七碗茶歌”或“七碗茶詩”,千百年來為華夏茶人傳頌,堪稱絕唱。日本和韓國把盧仝視為煎茶道的始祖。盧仝煎茶藝由高僧高游外傳到日本后被大力推崇,并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煎茶道。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所作、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盧仝烹茶圖》,展示了盧仝室內擁書而坐,女婢赤腳執扇烹茶,長須仆人肩壺汲泉的生動畫面。 盧仝“七碗茶歌”中“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千古絕唱,“捧紅”了陽羨茶,已然成為宜興陽羨茶最好的廣告語。之后,宜興人由飲茶開發茶器、推崇紫砂壺,使紫砂壺在明清時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宜興茶人以此為傲。盧仝的煎茶道及其中國茶文化第一人的地位,由于歷史的原因也曾經被后人遺忘。隨著當代中國經濟崛起和文化復興,盧仝對中國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的歷史性貢獻為世人重新認識。盧仝“七碗茶歌”被翻譯成英文在海外得到廣泛傳播,《北歐華人報》北歐華人網曾多次刊文專題介紹茶仙盧仝及其煎茶道,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茶人從盧仝的七碗茶歌中汲取精神營養。 2011年,盧仝煎茶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河南省茶文化研究會主辦的“茶仙”盧仝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濟源市召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欣然揮毫寫下“盧仝煎茶道”。 “好茶在中國,品茶到濟源”。清明時節,來茶仙故里、濟水之源,以玉川泉水煎一壺明前的陽羨雪芽,穿越歷史與茶仙盧仝一起共品共吟,為大河文化添一股清流。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孔四新,漢族,生于1967年。河南濟源人,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茶葉出口安全標準研究、國際茶文化交流。多次在海外華文媒體發表茶文化作品,推廣中國茶文化。工作單位:世紀神農(北京)國際生物技術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