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么還這么磨蹭啊?”自從孩子懂事開始,媽媽們就天天重復無數遍類似的話,只是根據情況的不同,把“磨蹭”改為“粗心”或別的內容罷了。 可是,對媽媽的嘮叨孩子們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沒聽見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起床還是那么磨蹭,作業也還是那么粗心。媽媽犯愁了:“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呀?怎么樣說孩子才愿意聽、愿意改呢?”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困惑,對家長三番五次重復強調的事情,孩子為什么就不聽啊?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其實,這事還真不能都怨我們的孩子,而是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在作怪。 所謂的超限效應就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拿了兩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會過于考慮別人對承受自己循環反復的情緒與語言的痛苦,自顧自己情緒語言的釋放。在親子教育中,很多家長對孩子反復的講道理,表面上想教育孩子,下意識卻是在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總是使用超限效應的人也是一種黔驢技窮的無奈,他不愿意去學習掌握新的方法來應對舊有的問題,總是試圖用一樣的方法卻想取得不一樣的結果。例如明知指責會讓孩子與自己越來越無法溝通,卻無法停止指責的方法,也不愿意去嘗試新的方法。 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沒有換位思考 例如經常有發現有家長對著3歲的孩子可以講上半個小時的道理,他無法換位理解,第一,兩歲的孩子語言的概念還沒有完成建立起來,你對她講道理他很難懂得;第二,這個時候的孩子的專注力根本無法達到半個小時。 教師拖堂就是時間上過度的超限效應。此外,還有內容過量的超限效應。如果一節課教師讓學生學習10個單詞,可能學生還會認真地學習,并試圖掌握,但如果讓學生學習50個單詞,恐怕學生連試圖記憶的興趣也沒有了,這些效應使學生的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狀態,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超限效應在批評過程中也將出現。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對子女不厭其煩地說教、囑咐、訓斥、終日喋喋不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后,過了一會,又覺得意猶未盡,重復批評了對方一次,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同樣的批評,使孩子極不耐煩,討厭至極。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對于批評不能過度超量。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對于孩子的表揚也不能搞“廉價”,否則也將導致超限效應。有些父母認為,多批評不好,多表揚就好了。其實不然,這里也有個限度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孩子認為這是父母在哄自己,名義上表揚,實際上讓自己注意這些方面,這分明是不信任自己,于是,孩子一聽到表揚就大為惱火。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同樣的刺激再次持續一段時間后,對刺激對象的作用會逐漸減弱,這種現象一旦出現,不僅不會出現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時反而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逆反。當然,“超限效應”不僅僅就是父母語言的啰嗦和重復,還表現在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對孩子產生過大壓力等情況中。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任何方面都應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越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 因此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有位學者說過:“一萬打空洞的說教,還不如一個實際行動。”很多時候,過于冗長的講話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愿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 因此,當向學生或者孩子講述某個知識、道理以及布置作業時,在時間以及任務數量上要注意不能超過學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會適得其反。 如何避免親子溝通中的超限效應? 1、親子溝通中,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讓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2、及時學習溝通的新方法,無效,加重的方法停止使用。 3、注意“度”的把握,溝通時注意情景,情緒,與時間的合適度。 4、學會換位思考,不同年齡孩子進行不同的溝通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