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為孩子敏感、脆弱的“玻璃心”煩惱,擔心這種特質會影響他的成長和人生發展。 家長的憂慮不無道理。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如果心理過于脆弱,就很容易被這些困難打倒,無法發揮出自我的潛力。 生活中,孩子的“玻璃心”通常表現為: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焦慮、抑郁、自殺,這些字眼刺痛著家長的心,也給家長敲響了警鐘: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 天生的性格特質 我們需要了解到,有一部分孩子的“玻璃心”是天性使然,屬于“高敏感兒童”的一種性格特質。 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萊恩·艾倫博士指出:高敏感一族容易被外界環境刺激,放大自身感受,并且這是一種先天的個性,一群人中,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孩子都有相似情況。 他在《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書中總結了高敏感兒童的四個特質: (1) 深度處理 最明顯的特征——「想太多」,即便是尋常不起眼的小事,也會比別人想得多,想得深,想得遠,所以他們看起來總是更膽小、更慢熱、更拘謹。 (2)過度反應 玻璃心、情緒化是他們的代名詞。對任何一種情緒的感受都更強烈,容易興奮過度、暴跳如雷或號啕大哭。 (3)高情緒反饋 多愁善感、同理心強,別人的一句評價、一個眼神,都可能在他心底刮起一陣颶風,引起情緒波動。 (4)細節敏感 細節控,善于察言觀色,常能注意到別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時常對某事某物有強迫癥。 對于這類由于天生“高敏感”的性格特質而導致“玻璃心”的孩子,家長不用過度憂慮,最重要的是用積極的態度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揮獨特的性格優勢。 他們對萬事萬物充滿敏銳的感受力,情感細膩豐富,同理心強,有愛心,他們通常更加謹慎、深思熟慮,比同齡孩子成熟。 撫養這類孩子,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愛和耐心,對他們的情緒給予及時的關注和疏導,給他們多一些時間去適應環境,不催促、逼迫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除了天生如此,大部分“玻璃心”的孩子,是后天錯誤的養育方式造就的。而這,也正是需要家長重點關注的部分。 (1)過度表揚,孩子患上“表揚依賴癥” 在許多家庭里,孩子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大人們的關注和稱贊。 當賞識教育深入人心之后,家長們更是不吝給予孩子表揚,“聰明”、“真棒”、“真不錯”常掛嘴邊。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習慣聽好話,對自己的認知也會走入誤區: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厲害的人。 這樣一來,當他們聽到說自己不好的話,就會難以接受,脆弱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傷。 曾聽一位家長說,孩子大班的時候,有一次背了新書包上學,一個小朋友說了句“書包上的這個小女孩不好看”,孩子回家就氣呼呼的,怪媽媽給她買了這個書包,并且再也不愿意背這個書包上學了。 表揚固然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但夸大事實、過量的表揚也是不可取的,會讓孩子依賴上表揚,聽不到夸獎就沒有動力做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 當他走出家庭,在真實世界中探索,和更多的人接觸,發現自己能力有限,并非父母所“吹捧”的那么好,就容易陷入自卑和沮喪的情緒中。 因此,家長在平時的養育中,要注意表揚的用法和用量,過猶不及。 表揚的內容也有講究,最好少用“棒”、“厲害”這種簡單、籠統的字眼,多用一些具體的語言來描述,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好。 其次,少夸孩子天賦型的特征,比如“漂亮”、“聰明”,多夸孩子努力、認真、堅強、勇敢等可以后天培養的品質;少夸結果,多看重過程。 這樣的表揚,才能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塑造成長型思維,注重自己的努力和過程,不會對結果患得患失。 (2)經常朝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 有些家長情緒管理能力差,動不動就朝孩子發脾氣、甩臉子、大吼大叫。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情緒決定著他整個世界的陰晴和溫度。 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對孩子生氣,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對他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對6歲前的孩子經常性的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負面的人格,變得自卑、內向、脆弱。 這樣的孩子,通常表現得小心謹慎,生怕自己會惹別人不高興,憂思過多,聽不得重話,心理極其容易受傷。 為人父母,不是一個簡單的身份,而是要真正對孩子負責,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不斷改正缺點,完善自我。 學會控制情緒,掌握科學的方法,多一點耐心去引導孩子,有話好好說,不要讓弱小無助的孩子去承受自己的壞脾氣,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3)打擊式教育,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大多數“玻璃心”孩子,本質上是對自己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 因為從心底里不認可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以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一遇到挫折、失敗,就開始否定自己,想要退縮、放棄,缺少勇氣和動力迎難而上。 而這種性格特點的形成,和家庭教育脫不了干系。 在孩子成長早期,父母是離他們最近、相處最多的陪伴者、教育者,也是他們心中最信任和依賴的“重要他人”,每個孩子都會通過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許多家長,對孩子要求高、標準嚴,總是一個勁地提醒孩子哪里還不好、不行,督促孩子變得更完美,對孩子缺少肯定和欣賞。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陷入“我不行”的負面情緒中,內心始終認為“我很差勁,我不配被愛”。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12-13歲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那些從未或很少被父母視為“驕傲”的孩子,產生自殺想法的概率會高出常人的5倍,嘗試自殺的概率則高出常人的7倍。 被愛、被肯定的底氣,是孩子穩固的自信、強大的內心的來源,而這份底氣,最初一定來自于父母。 家長“為孩子好”的心都能理解,希望孩子能夠一直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但請不要忘記,孩子也需要你的認可和欣賞,讓他能夠確認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 在幫助孩子成長進步的同時,也請家長們看見眼前這個孩子,用接納和欣賞的眼光看他,善于發現他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孩子做得好、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父母的認可和欣賞,會幫助孩子形成積極思維,更自信樂觀地前行。 (4)孩子承受的期望過高、壓力太大 常聽一些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一點小事就心理崩潰,沉溺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 卻忽視了,現在的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和期待。 比起以前多子女家庭,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對父母加上幾個老人,共同撫養一個孩子,他們把孩子看做兩方家族的希望和未來。 孩子一方面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愛,一方面也承受著過高的關注和期望,要考高分、上名校、上興趣班,全面發展······ 關注多了,控制、干預、包辦也接踵而來,孩子的自由生長空間不足,精神壓力其實很大。 當心里的那根弦崩得過緊,孩子便不敢放松,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大人們失望的神情,于是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脆弱的神經,牽一發而動全身。 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但家長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過高的要求和期待,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和束縛,讓孩子無法呼吸、自由生長。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應結合實際,貼合孩子的實際能力或興趣愛好,不要過度苛求孩子,拿孩子和別人盲目攀比。 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即便犯錯、失敗、表現不好的時候,也給他始終如一的關愛,一步一個腳印地陪孩子成長。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才能“輕裝上陣”,身心舒展、自由地做自己,不必背負沉重的精神壓力。 (5)孩子經歷太少,缺乏挫折體驗 “玻璃心”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扛不住事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歷得太少,缺乏挫折體驗。 家長們無微不至地呵護、保護著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吃虧,總是用已有的經驗去指導孩子,不希望孩子走彎路。 比如,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給什么,見不得孩子難過;玩游戲故意輸給孩子;對孩子的行為限制很多,怕他受傷······ 所謂成長,離不開經歷。孩子從切身的感受和實踐中明白的道理,往往比家長傳授的要深刻得多。 從各種經歷中,孩子會產生思考、調整行為,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獲得認知和人格上真正的成熟,磨練出強大、堅韌的內心。 而對于那些經歷得少,很少體驗到挫折的孩子,在旁人看來很小的小事,在他那里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沒有能力承受。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曾說: 對家長來說,與其阻止孩子做“有風險”的事,保護他不被外界所傷,不如適當放手,讓孩子經歷真實的生活,體驗大大小小的挫折。 在這個過程中,給他支持和鼓勵,幫助他積極地看待挫折和失敗,從中學習、鍛煉能力,增強自信心。 經歷得多了,經驗豐富,孩子內心充滿力量,面對各種問題時自然會更加從容、淡定。 想要培養一個自信堅強、內心強大的孩子,家長們務必要避免以上五種教育誤區,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總而言之,每個“玻璃心”孩子,都應該被溫柔對待。愛和支持,是治愈孩子心靈的最好“藥方”。 文末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