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1年,劇集制作實現多方突破,主題創作取得重大成果,生產減量提質態勢進一步強化,全年共有194部6277集電視劇獲得發行許可證,同比分別降低3.96%和9.77%,部均集數從37集減少到35集;200部網絡劇上線,同比減少15%;微短劇興起。總體看,劇集創作結構進一步優化,現實題材成為主流,一批作品登上高峰,接連引發觀劇熱潮。 一、劇集創作取得重大成果 2021年,劇集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進一步深化,創作生產提質量、減數量、調結構的態勢增強。全年共有194部6277集電視劇獲得發行許可證,部均集數從37集減少到35集,現實題材144部4777集,占比達到74.20%和71.10%,現實主義創作明顯加強;網絡劇上線數量達200部,其中重點網絡劇188部,現實題材占比繼續增大。整體而言,劇集生產的“減量”促進了“提質增效”,推動創作走向高質量發展。 (一)重大主題創作取得重要突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節點,為電視劇創作播出提供了重要契機。建黨百年主題劇集創作把握歷史規律和時代脈搏,將劇集創作推上近年來的高潮和高峰。 優秀主題劇集構成數量眾多、精品匯聚的頭部矩陣。“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活動”取得巨大成功,持續推出主題鮮明、制作精良、廣受好評的高品質作品。《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等成為建黨百年主題劇集經典之作;《光榮與夢想》《理想照耀中國》《我們的新時代》《跨過鴨綠江》《大浪淘沙》《大決戰》《啊搖籃》等諸多兼備思想含量、精神力量、藝術能量的主題劇集持續熱播,弘揚了主流價值,占領了主流市場,彰顯了主流審美。 主題創作煥發生機活力。在廣電總局的組織和引導下,劇集創作者以禮敬之心鉆研技藝,以競勝之心探索市場,不斷突破主題劇集的創作定式、表達慣性,精益求精、求新求變,形成了主題創作熱潮。《跨過鴨綠江》豐富了戰爭題材表現維度,書寫英雄人物形象,精細化、全景式、縱深向再現激蕩人心的歷史;《山海情》用質樸而詩意的影像,展現歷經歲月更迭和時空跨越的中國特色脫貧故事;《功勛》用單元劇串聯起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細微之處見華彩的人生側寫。主題創作深入生活,緊貼實踐,突出精神感召,兼用市場思維,探索“青春化”表達,引發各年齡段尤其是青年人的共情共鳴。 (二)現實題材創作不斷創新拓展 2021年,現實題材劇集創作取得顯著成績,題材深度廣度和藝術創新均取得重要進步,成為劇集的主流,在踐行“為國家述史、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懷”的使命中走向成熟豐盈。 一批劇集扎根現實生活,關注社會變遷,以飽滿的熱情抒寫時代史詩,取得系列標志性成果。《人世間》細致入微講述東北老工業基地一家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深刻書寫中國當代社會變遷史;《裝臺》生動刻畫現代都市城中村的裝臺人群像,展現改革開放浪潮下普通勞動者頑強而朝氣蓬勃的生活畫卷。這兩部作品均改編自獲獎小說。嚴肅文學改編劇重回觀眾視野,說明在網絡文學改編熱之外,具有深厚現實底蘊和深刻精神內核的劇集創作重新煥發生機。冬奧題材劇,多角度呈現中國發展冰雪運動、迎接冬奧盛會的歷史畫卷,《超越》《冰雪之名》《冰球少年》《冬奧一家人》等適時推出,廣受好評,彰顯出劇集創作對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敏銳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將體育題材劇集創作推上新高度。 一批反映社會家庭豐富多彩生活的優秀劇集接連推出,以豐富的維度映照社會人生,描摹社會萬象,對準觀眾需求,探討公共話題,回應社會關注,兼具溫情溫暖和緊張刺激,煥發向好向善的精神力量。 二、短劇、微短劇正在崛起 (一)短劇成為劇集主體 短制作周期較短、內容更凝聚、成本較可控、創意更靈活,加之平臺以“劇場”等方式助力,短劇優勢和能量持續放大,已成為近期劇集市場的重要現象和創意創新的熱點領域,40集以下的短劇已成劇集常態。2021年,獲準發行的電視劇83.08%為40集及以下,24.61%為30集及以下;上線的網絡劇中,81.50%為30集及以下;收視率超0.5%的78部黃金時段電視劇中25部為35集及以下。 (二)微短劇成為制作新賽道 單集10分鐘以內的“微短劇”已納入管理體系,成為繼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之外第四種網絡視聽節目類型,這個更精簡短小的內容類型在2021年迎來爆炸式增長,成為競爭高地。2021年全網上線重點網絡微短劇58部,普通網絡微短劇約1000部,劇情類短視頻超78萬部。微短劇形成以愛情、懸疑、古裝為主,并包含職場、鄉村、仙俠、科幻等在內的豐富類型,品質和口碑也逐漸提高。隨著資源向微短劇傾斜,專業制作團隊進場,微短劇質量雙漲,創造出巨大的流量和市場空間。目前,微短劇的變現方式仍以平臺分賬為主,用戶付費打賞、廣告推廣、直播帶貨等方式尚在探索。《拜托了!別寵我》以3000萬分賬額成為微短劇分賬的冠軍。基于移動屬性和社交屬性,微短劇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將成為重塑劇集市場格局的新力量。 三、劇集制作業正在深刻變革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劇集制作生產面臨成本增長、結構調整、需求升級等內在壓力及短視頻、直播等新業務帶來的外部壓力,劇集行業呈現穩中求進求變的發展態勢。 (一)新的創作模式逐漸形成 傳統影視制作機構憑借強大制作能力和穩定出品質量占據頭部位置,中小制作機構則面臨嚴峻生存壓力。2021—2023年共有41家機構取得《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機構,數量較2019—2021年的73家大幅縮減。 互聯網平臺通過投資、參股、合制、定制等方式加大對上游制作領域布局,并參與到產業中下游各端口,影響力、話語權不斷增強,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主要互聯網平臺成為劇集制作生產的重要角色。《覺醒年代》《人世間》《理想之城》《對手》《巡回檢查組》等作品,均有主要互聯網平臺的深度參與。 (二)臺網融合發展求共性存個性 電視平臺形成央視與省級頭部衛視同時發力的局面。央視相繼推出《大決戰》《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裝臺》《人世間》等優質大劇,展現出強勢姿態。全國衛視2021年共播出971部電視劇,黃金時段播劇328部,首播119部。上海、北京、浙江、江蘇、湖南等一線衛視加大對新鮮優質資源的掌控力度,與央視幾乎壟斷了黃金時段首播劇。 網絡平臺成為劇集播出重要渠道。2021年網絡播出劇集450部,較上年略有下降,其中網絡劇200部,電視劇192部,重點網絡微短劇58部。在超前點播叫停、會員增勢放緩、會員價格連漲的情況下,網絡平臺強化獨播。2021年共有302部獨播劇,占比66%,頭部劇獨播比例增大,播放量TOP20中獨播劇有13部,較2020年的35%增長到65%。 隨著電視劇、網絡劇共用“劇集”之名,電視平臺與網絡平臺的渠道屬性也在內容交融、市場競合中呈現“雙向奔赴”的態勢。電視平臺突出互動性、年輕態、接地氣,追求“網感”;網絡平臺則推動題材向主旋律、現實題材傾斜,內涵向文化含量、思想性、藝術性靠攏。電視平臺的內容更加主旋律、現實性和生活化;網絡平臺的內容則更具傳奇性、個性化、垂直化。隨著平臺使用差異的進一步放大,平臺差異導致的內容差異也會隨之增大。 四、健全精品創作的組織服務保障機制 (一)以高品質主題創作樹立行業標桿 2021年,廣電總局主動出題、主抓主控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兼具的高品質作品。在制度層面,完善對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電視劇相關管理;在操作層面,通過論證會、座談會、調研等方式,開展常態化督導,確保作品在政治方向、藝術水準等方面的高完成度和精品率。在這一工作機制推動下,《覺醒年代》《功勛》《理想照耀中國》等大批作品壓茬推出、接續熱播,成為行業標桿。 (二)以科學規劃推動形成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主動謀劃策劃,形成有機銜接重要時間節點的創作引導機制。2021年,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廣電總局綜合考慮主題立意、藝術創新、團隊實力等因素,將一百多部主題電視劇納入“十四五”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形成推出一批、儲備一批、創作一批、謀劃一批的創作生產格局。另一方面,編制《“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綱要》,對中長期電視劇事業產業發展進行頂層系統設計,為加快推進中國電視劇高質量發展和建設電視劇強國提供指引和方向。 (三)以抓重點環節助推創作生產 一方面,完善制度規范和標準,強化創作指導。廣電總局先后出臺《電視劇母版制作規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并就加強電視劇片酬管理和凈化電視劇行業生態提出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創作生產規范。另一方面,在題材備案立項階段嚴把選題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審美取向,抵制不良創作傾向,鼓勵40集以下的劇集創作。2021年,共有498部16485集電視劇通過備案公示,同比減少25.67%和29.91%,部均集數從35集減少到33集;共有199部重點網絡劇取得上線備案號,同比減少5.69%,近八成為24集以下短劇。此外,在播出環節,加強題材調控、內容把關,持續加強對“注水”問題、廣告過度植入、跟風創作等問題的整治,將管理重點落實落細。 2021年,劇集行業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長期向好的創作新格局不斷夯實,創新創造的力量澎湃涌動。與此同時,劇集創作生產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高質量、好口碑作品還不夠多,現實主義創作依然薄弱,歷史劇等題材富礦有待深挖廣掘,市場頑疾亟須根治。雄關漫道、山高路長。劇集行業必須遵循“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謳歌新時代,抒寫新征程,在守正創新中奔向繁榮發展的新高峰。 (作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