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所以,在生命過程中我們要懂得怎么養生、養老和養病,甚至養死。那無論是養生、還是養老,亦或是養病(治?。鋵嵍即嬖凇梆B身、養氣和養心”或“養身體、養氣血和養心性”這三個層級的方式和方法,其中,養心(修心養性)可謂是最高層次的。僅就養生而言,古人就說: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所以,有人就說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同樣的道理,養老和養病的最高境界也是養心。正如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01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現代人養生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運動養生,飲食養生,睡眠養生,經絡養生,導引養生,保精養生,吐納養生,房事養生,環境養生,四季養生,順時養生,排毒養生等數不勝數。人們似乎只注重這些形式而忘了本質,養生的本質其實是養身、養氣和養心,因為這身體、氣血和心性是構成生命的三要素,所以,養生的本質就是旨在養生命的這三個最基本要素。 而在這養身、養氣和養心“三養”中,養心是其最高境界或最高段位。佛家說,相由心生,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說,心+生謂之性,所以,心決定性,謂之心性;性命決定命,謂之性命;命決定運,謂之命運;運決定氣,謂之運氣;氣決定相,謂之氣相(自然界謂之氣象,人體顯示的是氣色或色相);相決定相貌,謂之相貌??梢?,心是生命的一切現象的投影源,而一個人相貌的源頭是在他的心性那里。而我們上面說的修身或養身,就是養相貌;養氣就是養運氣和生機之氣;養心則是到了養性和養命的層面,是對生命的最源頭——投影源進行調節養育。所以說,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還有,我們都經常說,心安則氣順,氣順則血暢,血暢則肉壯,肉壯則身強。反之,心結則氣結,氣結則肉結。可見。身體出現的結節首先是心有郁結了。欲打開身上的結節,則必須先解開心結。所以,身心健康的源頭就在心上,我們要想保持健康和追求養生長壽,那除了要注意保養身體外,其最重要或最高境界就是修心養心了。 同樣,一切問題都首先是內心出了問題。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饵S帝內經》里也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人的七情六欲太過了就會傷元氣、傷心腎。我們每一個心情、每一個念頭都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身體狀態,日積月累,再通過外在的器官表現出來,最終形成病癥。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讓心先安定下來。心安才能氣順,氣順則血暢,氣血順暢則百病消。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也因此,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睡療,睡療不如心療”。是故,萬病心中生,萬境心中起,養生之道在養心,養生的最高境界正是養心。 另外,我們都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那么,養生也是如此。即我們既要注意外在的風、濕、寒、暑、燥、熱,更要警惕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會打亂身體的陰陽,內毒更能破壞我們的氣血。要想內部的堡壘堅固,我們就要擁有一顆慈悲之心,你的慈悲心有多大,你的堡壘就有多堅固。所以,我們說“內心慈悲是長壽的秘方”,內心慈悲也是萬病之藥。因為,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寧靜。寧靜之心讓我們的身體遠離喜、怒、憂、思、悲、恐、驚。善心猶如春雨,默默地滋潤著身體,它能讓氣變得柔順,讓血變得通暢。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養成一顆慈悲善良之心。 02 養老最可貴之處是養心 現在的養老跟養生一樣,概念是漫天飛飛。什么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政府養老;自我養老、自助養老、互助養老;游學養老、房產養老(或公寓養老)、生態養老(康養);集中養老、分散養老,農村養老;還有醫療養老(醫養)、健康養老、文化養老、智慧養老等。這些提法和分類表述雖然都一定的道理,但都是比較片面的、且外在的養老形式而已,而沒有真正抓住其養老的內在本質。 養老的本質跟養生一樣,是要養身、養氣和養心,這身(物質)、氣(能量)、心(信息)是生命的三元嘛!所以,無論你怎么養老,總得養生命這個本源吧!且無論你是健康的,還是有慢病的,都必須是做該做的(勞逸結合利身心)、吃該吃的(細胞饑餓要求的)、想該想的(順其大勢而想的),只要做到心不浮、性不躁、氣不亂、血不虧、經絡不堵、脊柱不歪、形體不肥,那么,生命就是自然態,健康就是平和態,即便有病也會自和或自愈的。而且,在這養身、養氣和養心的三元養老中,養心是最關鍵最可貴的。 在古人的養生秘訣中,其“養心”就是老人自我養生養老養病的重要一環。由于老人的生理機能逐漸開始退化,但身體的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并不一定平行發生。即當一個人進入老年后,其身體(包括脊柱和臟腑)的機能是自然在衰減退化,所以,生病的幾率就很大,故老年慢病也就在所難免。但是其“心智”系統則是更加成熟和強大,所以,其心性意識能量和精神健康能力應盡情發揮,也有助于健康的維護和慢病的康復,這也可以說是“取長補短”。即只要養好心性,就可以彌補身體的衰弱和氣血之不足。 身體衰老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生命現象,所以,抗衰老也就成了人類一直在探索的課題,而現有的實踐研究顯示,對抗衰老或延緩衰老的最好或最佳的方式方法是修心或養心。這也就是說,老年人在自主三元養老時,除了要保養身體,節支氣血外,最重要的則是養心性。那如何養心呢? 1.開心地笑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如果能夠適時地調適心情,良好的心境便可以延緩身體衰老的進程。每天開心地微笑,還可使血管系統強健的加速運動,使肺活量增加,利于開發右腦;對女性乳腺疾病還有預防作用。 2.讓心“偷懶” 生活中有很多急性子的人,不管做什么都心急火燎,急著完成工作,排隊買菜也風風火火的。做任何事著急的人易動肝火。長期如此,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還會誘發急性致命的心腦血管疾病。 那么,人老了,就更要懂得生活中不能心急火燎的,經歷了大半生,沒有什么放不下的了,學會讓自己的心“偷懶”,就是懶得心急,學會控制好情緒,遇事靜下心來應對,這樣自己就可以健康康康地多活幾年的。 3.不要生氣 生氣是自己懲罰自己,氣出病來無人替。若有人來諷刺你、挖苦你、嘲笑你、歧視你,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在百歲老人的長壽原因中,60%取決于自己的心態。性格開朗少發愁,是公認的長壽之道。所以,老人盡量不要生氣或少生氣,學會自我調節,保持一份好心情,這才有利于延緩衰老或延年益壽的。 4.不憂不怨 沒成功時,人有無數憂愁和抱怨,為吃憂愁,為穿憂愁,為房憂愁,然后便會陷入沒完沒了的抱怨;成功時,人又會興奮過度,得意忘形;功成名就之后,人又會充滿恐懼,怕失去官位,怕失去財產,怕生病,怕衰老。 其實,人可以沒有多少錢財,沒有多高地位,沒有多大名聲,但他一定要有慈悲之心,人生真正的健康和幸福不取決于錢財和名聲,只取決于他的寬闊的心境或平和的心態,這也正是養老重在養心核心所在。 5.不要怕死 未來社會,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修心或養心。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心,即便服用靈丹瓊漿,也無法延年益壽,也保不了你不死。你看秦始皇發動了全國的力量也找不到靈丹妙藥,其實真正的靈丹妙藥就在他心里,他或許是怕死或不想死,可是,死亡是100%的概率。怕死就作死,作死就死得快,不作死就不會早死。古人就說,仁者壽,所以,要學會修心養心,行善積德,修得一顆仁德之心,就能延年益壽,就可以壽終正寢。 03 養病最重要的也是養心 生病不是只有治病,重要的還有“養病”,古人早就在講,病是三分治七分養,而且這病主要是通過“養”才能真正康復的,因為,養才能長,生命體都是自己長成的,所以,病是養好的,不是治好的。醫療和醫藥的“治”只是暫時的鎮壓和控制住疾病,是旨在幫助解除危險或度過難關而已,接下來就得靠自己去養病。那么,這養病自然與養生一樣也是要養身、養氣和養心了。當然,還有更高層次的做法,那就是直接去治理健康(也就是養生),就不在治療疾病上糾纏。通過治理健康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這也就是“扶正祛邪”之策了,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之上策也。這治理健康則是一個生產建設健康的過程,這個過程當然也包括修身、養氣和正心。我們曾說過,養生和治?。B病)重在養氣(尤其是陽氣),那么,最基本的就是養身或修身,而修心或養心則是治?。B?。┑淖罡呔辰缌恕?/p> 人是身心一體的動物,身體和心靈組成了人的整體。身體是心靈的物質載體,心靈是身體的信息指揮。如果指揮系統出現了問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就會表現出各種癥狀。而身體不過只是心靈的一個顯示器,如果我們把疾病歸為身體出了問題,治療的就只是癥狀,那永遠是解決不了癥狀背后真正的原因(心結問題)。病來病去,病來不去,病去還來,都只是暫時解決了問題,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得在心性上祛除其根。誠如古訓所言:“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后醫其身?!?/p> 臨床上那些重病絕癥的挽救之法,就在于養心化性。其要訣有三:一是尋其根,其根在心,心靜或心空則一切自化;二是化其性,其性乃本,王鳳儀先生提出的怨、恨、惱、怒、煩五毒所致的病,就是用“化性”辦法來解決,還有就是行善積德(性)或保持滿心歡喜,來提升陽氣而化除疾??;三是以藥石、灼灸、導引、按摩等助其化除,幫助血氣充盈和流通。另外,午時屬心,此時可散步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心強則身強,心正則身正,身心強大都一身正氣了,哪里還藏得住病呢! 命運是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變的事。從健康學的角度來看,命運賦予了每個人更加切實可把握的意義。如陽氣旺盛不僅不會受到病邪侵害,還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悅,心想事成。所以,升發陽氣也是養心正心和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墒?,一些人真的很可憐,總是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深陷于七情的泥潭,導致其陽氣耗損。一個人如果總是深陷七情或五毒之中,體內陽氣虧損或混亂不堪,疾病就會尾隨而來。如:所謂的癌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胃潰瘍、皮膚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哮喘等這些當今的疑難重癥或中病無不與七情或五毒有關,與陽氣虧空有關。 進一步說,如今那些所謂的慢病,其實都是心病,是心先生病了,后才是身生病。所以,要先治心病。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想要治心病甚至祛萬病,關鍵是要找到心藥,這心藥就是各種修心養心的方法(在此就不予展開了,將另外闡述)。退一步說,醫生治病也會要運用到一些心法的。一切醫療和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所以,我們與其相信醫藥,不如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愈能力,而修心養心就是旨在幫助開啟和提升人體的自愈能力。 所以,無論治病還是養病都應從修養心性開始,然后是調養或補養氣血能量,最后,才是調正脊柱或修復形體及細胞器官等。如此,才能真正的養好生命,治愈疾病。換言之,應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和三養自愈的邏輯順序。因為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策和行為,就可以選擇三養自治康復去療愈疾病,還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在此,健康學認為:正確的三養自治康復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 總之,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本來就具足的;人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所以,靠內在的心性修養來自我調節和恢復健康才是養生、養老、養病的最高之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