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保留在其弟子編纂完善的《論語》之中。漢代至今,對《論語》的研究可謂名家輩出、精彩紛呈,原典疏證和經典解讀的著作不斷呈現。二千多年的世事滄桑,朝代更迭,以及語言文字的流變,使得部分章節的解讀歧意紛紜,傳世文字中的一些含義已經面目全非,這對我們了解孔子原初之義增加了不少困難。但是,隨著考古的新發現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加上現在網絡的普及應用,相關書籍、講座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資料唾手可得,為人們理解其“微言大義”的本來面貌提供了全新的方便和可能。 十余年來,我通過從“回到文本自身”的視角研讀《論語》,借助傳統小學訓詁對語言文字音、形、義的考查;借助考古學的新發現,體悟春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借助當代邏輯學成果對春秋時代詩性的易式思維邏輯進行體悟比較,進而能從《論語》的文本中,發現文本自身向我們呈現的圣人之道,以此來幫助自己理解并把握圣人之道中庸易常,從而尋回了一些因長期學究式閱讀而丟失遺忘的“素之真”?!笆ト酥馈笔恰皶r圣之道”,是“學行合一為善避害之道”?!笆ト恕痹揪褪峭ㄟ^“言說”和“踐行”的方法來讓人們領悟并把握其惟精之道的。由于視角的不同,我從《論語》文本中得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收獲,從而發現了孔門之教是“仁之為人”的“化仁”之教,孔門之學是“仁之為人”的“仁化”之學,孔門之旨是生生不息的“仁之為人”之道。借此我從“仁化”和“化仁”的生生不息之中尋找到了未經修飾的、圣人原初思想的“素真”。《論語》絕不是教條式的語錄式的雜亂堆砌,而是孔子“仁之為人”的“仁化”大綱,是一部經其弟子及后傳弟子的補充編纂而成的“仁之為人”的教義。因此,《論語》是一部完整的讓人循序漸進通達至善境界的著作,可以使人從無知到有知而覺曉,從有知到識記而悟醒,從識記到成智而省察,直達從成智而化慧的自在;可以使人避免因無知而盲目,因無識而愚蠢,因無智而趨惡,因無慧而避善,使人知天命、知禮義、能辨善惡之言而行“仁之為人”的至善之道,讓仁愛文明薪火相傳而生生不息。秦火的浩劫并沒能讓《論語》滅失,張禹擇善而從的《論語》文本并沒有摻和更改原有文本的故意,鄭玄以虔誠敬畏之心勘正的文本,使得留傳至今的文本基本保留了原初的風貌。 素者,初也,本也,是指自然原初的,那種沒有光鮮、沒有燦爛的安詳?!读凶印ぬ烊稹分姓f:“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鬃邮且晃弧按跽吡⒎ǎ型跽咧?,而無王者之位”的首倡“仁之為人”并踐行“仁化”思想實踐的“素王”,是“仁之為人”由質而形的領引教化者。因此我將學習《論語》的心得,冠以“素說”之名。 我最初接觸《論語》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時,當年識字不多的外祖父教訓我們的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并說“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是一件不需要別人和長輩說的事”。在外祖父口中,已經將“說”當成“說話”的“說”了。不識字的母親在教導我們時,也常常不自覺地說出《論語》中的章句。 我是天性笨拙魯鈍之人,五歲時還不會說話,因而有了“遲語晚言”之人特有的那種心悟之性,使得我的性格中留下了不善于和人交流而獨自思忖的習慣,有了善于觀色察言而直達言、色背后那個根本的習性?!端卣f<論語>》僅僅是一次嘗試,我原想通過一年多的時間,放下手下工作和日常干擾,全身心地悠閑地閉門研讀,采用《每日一章》的細辨分讀的方法,對《論語》全篇進行逐章“素說”解析,期望能在前人解讀的基礎之上,能從生命、生活、仁道的視角上接近孔子,力求做到“擇善而從之”,以彰顯孔子“仁之為人”的“仁化”大道的自覺??稍诰唧w的研讀過程中,卻發現深入辨析的枯燥和艱難,結果超出一倍的時間,花了1000多天才得以初步完成。我的學行結合實踐之道,能否通往“圣人”當初的“仁德化育”之道,其中個人臆測之處,懇望前輩大家和師友們教正。 辛丑短至日謹記于堅白齋 |
|
來自: 素說 > 《素說《論語》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