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落U-2偵察機1960年5月1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駕駛一架U-2A“蛟龍夫人”(序號56-6693)偵察機,從白沙瓦空軍基地(Peshawar Air Station)起飛,執行代號為“GRAND SLAM”的偵察任務。 ![]() U-2A“蛟龍夫人”高空偵察機 “GRAND SLAM”任務,是美國自“高空偵察行動”開始以來,第一次深入蘇聯境內實施的偵察行動。按照計劃,加里·鮑爾斯將駕機從南到北飛越蘇聯領空,過程中對位于葉卡捷琳堡(Екатеринбу?рг)和普列謝茨克(Плесе?цк)附近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基地及周邊地區進行偵察,最后在挪威博德空軍基地(Bod? Air Station)降落。 ![]() 加里·鮑爾斯與凱利·約翰遜在U-2偵察機前 在加里·鮑爾斯駕機飛入蘇聯領空之后,蘇聯國土防空軍(Войска ПВО)部署在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及烏拉爾等地的部隊,立刻進入了一級戒備狀態,時任國土防空軍司令的葉夫根尼·薩維茨基(Yevgeny Savitsky),下達了對其進行攻擊的命令。 ![]() 葉夫根尼·薩維茨基 ![]() S-75“指引”地對空導彈 因為U-2A偵察機的飛行高度極高(實用升限可達24000米),所以國土防空軍試圖用截擊機對其進行攔截的辦法并未奏效。當加里·鮑爾斯對車里雅賓斯克(Челя?бинск)附近的核設施完成偵察,飛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Сверд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上空之時,被國土防空軍部署在這里的S-75“指引”(北約代號SA-2)地對空導彈擊傷。 “我希望能夠活下去!”![]() 展出的U-2A偵察機殘骸 受損的U-2A偵察機并沒有發生爆炸,而是機頭朝上、機尾朝下在空中“倒立”并一個勁的旋轉著。座艙內的加里·鮑爾斯沒有按照規定啟動機體自毀裝置,他在想方設法弄斷與機體連接的氧氣管后,跳傘逃生。 ![]() “GRAND SLAM”偵察任務的原定路線 在下落過程中,加里·鮑爾斯丟掉了自己隨身攜帶的裝備,包括那枚掛在脖子上、經過特殊改造(內置用來自殺的神經毒素注射針)的一美元硬幣。在落地之后,他立刻被蘇聯方面俘虜。事后,加里·鮑爾斯對于跳傘后沒有自殺這件事的回應是:“我希望能夠活下去!”但當時的他完全沒有料到,未啟動自毀裝置的這一舉動,相當于將U-2A偵察機送給了蘇聯。 被仔細研究的偵察機殘骸![]() 被俘之后的加里·鮑爾斯 受損的U-2A偵察機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墜毀,很快,蘇聯軍方便找到了墜機現場。由于加里·鮑爾斯在離開駕駛艙的時候,并沒有啟動自毀裝置,因此偵察機的殘骸基本上還算完整。軍方人員先是從位于機頭的照相艙中找到照相機(將照片沖洗了出來),隨后將散落在墜機現場周圍的殘骸全部找齊,甚至連只有幾平方厘米大小的碎片都沒有落下。 ![]() 展示U-2A解體情況的木質模型 找齊的殘骸,被送往國家航空系統科學研究所(GosNIIAS)位于莫斯科附近的機場,供研究所的專家進行仔細的研究。而其中比較特別的設備,例如照相機、發動機等,則被送到蘇聯各個研究機構和設計局進行研究。 ![]() 關于蘇聯“C/S-3”偵察機的畫作 國家航空系統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在仔細研究了U-2A偵察機殘骸后,認為這種單座單發、高實用升限、高航程的偵察機,將會對蘇聯在偵察方面提供很大幫助,并將相關報告提交給蘇聯國防部。后來,殘骸被送到了位于塔甘羅格(Таганрог)的別列夫設計局(OKB-49)。 通過逆向工程進行仿制![]() 普惠J75型渦噴發動機 1960年6月28日,蘇聯部長會議發布了“第702-288”號命令,要求位于喀山(Каза?нь)的努德爾曼精密工程設計局(OKB -16)通過逆向工程,仿制由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開發的J75-P-13型渦噴發動機。最后仿制出的產品,即為RD-16-75型渦噴發動機。 ![]() U-2A偵察機配備的航拍相機 1960年8月23日,在蘇聯國防部及國家航空系統科學研究所的建議下,蘇聯部長會議發布了“第918-383”號命令,即通過逆向工程,仿制美國的U-2偵察機。隨后,仿制工作被交由別列夫設計局負責,項目代號為“C-13”。 由于蘇聯方面獲得的是殘骸(區別于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獲得的四架完整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所以別列夫設計局需要在那些殘骸的基礎上,先“摸清”U-2A偵察機的設計、技術特點之后,再進行相關的研制工作。 ![]() “C-13”三視圖 圖紙上的“C-13”1961年4月初,別列夫設計局“摸清”了U-2A偵察機的各種情況,并制造出“C-13”機身模型。7月初,繪制好了圖紙。因為“C-13”是通過逆向工程進行仿制的,所以其布局、尺寸與U-2A偵察機幾乎完全一致,只有極細微的差別(下面括號內為U-2A的數據)。 ![]() “C-13”機身模型 “C-13”全長為15.7米(15.09米)、翼展為24.38米(24.38米)、空重為6600千克(5 31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1000千克(7260千克)。動力裝置,為努德爾曼精密工程設計局制造的一臺RD-16-15型渦噴發動機,可產生75KN的推力(50.7KN)。最大水平飛行速度預計為每小時850公里(850公里),最大航程為6400公里(3500公里),最大實用升限為24000米(21336米)。 風洞測試情況![]() “C-13”比例靜態模型 后來,別列夫設計局在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的風洞中,對“C-13”風洞模型進行了許多次的測試。據報告顯示,在測試中顯示出極好的空氣動力學特性。根據測試的結果,蘇聯方面準備將其用于空中偵察及天氣研究。另外,計劃為所有“C-13”配備“73-13”航空相機。 項目取消![]() “C-13”比例靜態模型,可見其與U-2A非常的相似 1962年初,別列夫設計局的第49、86號工廠,被命令制造5架編號為“S-13”的原型機,并計劃其中兩架在完成測試之后,就分配給蘇聯空軍所使用。但到了同年5月份,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取消“S-13”的研制工作。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蘇聯意識到衛星更適合用來進行長期偵察,而短期偵察,那些速度更快的偵察機,要比“C/S-13”,或者U-2偵察機更加適合。 總體評價![]() “C-13”三視圖 雖然“C/S-13”的原型機從未出現,但在“摸清”U-2A偵察機的過程中,還是讓蘇聯的航空工業獲得了一些經驗,例如新型材料、制造工藝、制造流程和部分新技術,這些都為后來蘇聯在新型飛機的研制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