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易臺 ![]() 演易臺 演易臺是周文王推演八卦的地方。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古稱羑里,紂王監禁周文王姬昌于此,文王在被拘期間,根據伏羲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幺。演易臺坐落于一片高處地面約丈余的土臺上,南北長105米,東西寬103米。如今遺址尚存。 鹿臺 ![]() 鹿臺 鹿臺是商紂王所建,在朝歌皇宮之中,遺址在今在鶴壁新區鉅橋鎮劉寨與申寨之間,約市區南七里許,兩面瀕臨淇水,面積100余畝。據傳,妲己蠱惑商紂王,讓紂王大費民力,修建高臺,請神仙下凡,于是商紂王興師動眾,集各地工匠,命姜子牙監修,歷時七年,聚全國財寶,修建了一座壯麗恢弘的高臺。高臺和宮殿勾心斗角,斗拱飛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商紂王和妲己以及眾多歌女整日在上面飲宴,不理朝政。后來武王伐紂,紂王在鹿臺上自焚。 但是據近代歷史學家考證,所謂的“鹿臺”,原為“廩臺”,因為“廩”和“鹿”相似,所以以訛傳訛,誤傳成“鹿臺”了。廩臺原為儲存物品的倉庫,據史書記載,周武王克商之后“散鹿臺之錢”,可見,廩臺應該是庫藏重要物品的地方。 三歸臺 ![]() 三歸臺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稱霸諸侯,國力空前強盛。為了表彰管仲的功勞,齊桓公賞賜給管仲齊國一年的賦稅。從此以后,管仲過起了極端奢華的生活,管仲在自己家中修建了一座高臺,取名叫“三歸臺”,經常在上面宴飲賓朋。至于為什么叫“三歸臺”,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晏子春秋》中說,“三歸”指的是齊桓公賞賜給管仲的三處住宅。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說,“三歸”指的是: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也。郭嵩燾在《釋三歸》中說,“三歸”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意思是民眾的三成收入要交公。此類的解釋還有很多。我比較傾向于馮夢龍的解釋。管仲好歹也是一代名相,是儒家的白金級代言人,只有“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的恢弘境界才能與之匹配。 叢臺 ![]() 叢臺 叢臺,又名“武靈叢臺”,因為是趙國所建,所以也叫“趙叢臺”,位于邯鄲市。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大增,武靈王經常舉行大型軍隊操練及閱兵,于是就在皇宮內苑修建了一系列的樓臺,這些樓臺有天橋相連,互相暢通,結構奇特,規模宏大、裝飾美妙。因為樓臺眾多,所以叫“叢臺”。兩千多年來的武靈叢臺,曾招來歷代政客顯貴、文人騷客登臺懷古,題詩賦詠,言志抒懷。每當描寫歷史滄桑,燕趙興衰的時候,人們都愛用“叢臺”來借喻。比如李白有詩:歌酣易水動,鼓震叢臺傾。岑參的“傷心叢臺下,一帶生蔓草。”司馬光的“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臺。”等 黃金臺 ![]() 黃金臺 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筑,具體地址目前有爭議,一說在河北易縣東南北易水南,一說在現在北京國貿北邊,地鐵金臺夕照站附近。當年燕昭王繼位后,求賢若渴,但是始終招攬不到人才,后來一個叫郭隗的人給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市骨”的故事,大意是,有一個國王讓人帶千兩黃金去購買千里馬,但是過了三年,那個人只帶了幾塊馬骨頭回來了。那人對國王說,我聽說有一匹千里馬,但當我找到的時候馬已經死了,于是我就把它的骨頭買回來了,雖然我買回來的馬骨頭毫無用處,但是人們聽說國君你連馬骨頭都愿意花千金購買,還愁沒有千里馬嗎?果然,沒幾天,就有人給國君送來了千里馬。郭隗接著說,如今,大王你渴望人才,為何不用重金聘請我呢,這樣國人就知道,連我這種才智平庸的人,國君都愿意重金聘請,大王你還愁沒有人才來嗎。 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意見,并在燕國境內修建了一座高臺,上面擺滿珍寶珠玉,用于在臺上招聘人才。因此稱“黃金臺”或“金臺”。后世的文人每當感覺自己懷才不遇,君主無識人之明的時候,都會懷念燕昭王修筑黃金臺的典故。唐朝陳子昂著名的“登幽州臺歌”講的就是該臺。表達了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感念當年燕昭王不拘一格攬人才的盛舉。李白也曾說: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銅雀臺 ![]() 銅雀臺 銅雀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這里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臺高10丈,有屋百余間。因為曹植的一篇《登臺賦》,又名《銅雀臺賦》,令銅雀臺名聲大噪,同時也從三臺中異軍突起,名聲和地位遠遠高于其他二臺。 銅雀臺位于三臺中間,南與金虎臺、北與冰井臺相去各六十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接,“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絕”。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 《鄴中記》載: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龍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床。又在銅雀臺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 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后,銅雀臺改名為金鳳臺。唐朝又恢復了舊名。該臺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這些華麗的詞句,至今讀起來,仍能感受到銅雀臺的雄偉壯麗,令人激動不已。 邢臺 ![]() 邢臺 3700年前,西北的井族部落沿著黃河一路東遷,來到了如今河北南部地區,他們見這里土地肥美,百泉竟流,就在這里定居下來,并以自己部落的姓氏命名這里叫“井方”。后來黃帝帶領這里的人們鑿井,開發井田,逐漸發展成人口眾多的“邑”,后人為了紀念黃帝在這里鑿井建邑,就將“井”和“邑”合起來,創造了一個新字“邢”。商朝末年,邢侯是三公之一,商紂王要求邢侯為他修建行宮,于是邢侯就在沙丘修建了一座“行臺”,商紂王在這里長夜飲宴,胡作非為。邢侯勸諫紂王,紂王大怒,殺死邢侯。后來這里一直被叫做“邢州”,宋朝末年,宋徽宗結合古名“邢”和邢侯所建的“行臺”之“臺”字,改這里為“邢臺”。 由于年代久遠,當年邢侯建的那座行臺已經不復存在,無據可考。 煙臺 ![]() 煙臺 和前面的諸臺比起來,煙臺并不是因為“臺”而出名,相反,這個“臺”是因為這個地方才出名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預防倭寇,明朝在今煙臺山設狼煙墩臺,即“烽火臺”,所以這里被稱為“煙臺”。1945年8月24日,八路軍解放煙臺,煙臺成為八路軍解放最早、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政策支持和當地群眾的努力,改革開放以后煙臺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