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典】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膠飴一升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 條文中的“差”還是個通假字,通“瘥”,是疾病痊愈的意思。這一條是說同一種脈象,并且還有同一種癥狀,但卻有兩種不同的證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劑。 病家表現出來的脈象是陽脈澀、陰脈弦,也就是浮取的時候脈是澀的,澀是不流暢的脈象,這說明氣血不足于體表,所以浮取脈澀;但是在體內存在氣機不通的情況,因此沉取的時候是弦的,體內氣機不通,不通則痛,所以這時應該出現腹部拘急疼痛之象,因此條文上說“法當腹中急痛”。 體表的不足,源于體內的虧虛,也就是太陰脾胃化生氣血的能力下降;脾胃功能不足,不能疏通運化,所以才有郁滯,才會有“陰脈弦”,因此治療上就溫補太陰、疏通經脈即可,所以首先考慮的就是選擇小建中湯,以飴糖為主,味甘又微溫,補益的作用很強,但又不會粘膩礙胃,再用大量的芍藥來疏通、補益津液,甘草、生姜、大棗全是健運脾胃、促進運化的,再加上桂枝溫通。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除此以外,還有少陽病也會如此,97條我們分享過“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才會由表到達半表半里,這也是體表氣血不足了,會有“陽脈澀”,半表半里郁滯更會有弦脈,這時的腹痛是因為“邪高痛下”——腹痛是正邪交爭在胸脅而引起來的,胸脅位置高而腹痛的位置低,這時的治療就疏通少陽即可,所以選擇小柴胡湯。 對于“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而言,小建中湯證更常見,所以先用小建中湯,效果不理想的話,再用小柴胡湯。 仲師在這里是為了重點表述同一種脈、癥,而有兩種不同的證型,所以只是選取了相同點,在臨床上,小建中湯證還會有容易疲勞、精神狀態差、手心腳心發熱等表現,小柴胡湯證會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表現。 小建中湯的常用劑量:桂枝9克 生白芍18克 飴糖30克(烊化) 炙甘草6克 生姜2片(切) 大棗12枚(掰),十碗水泡40分鐘,上火煎至三碗,去渣,再把飴糖放到藥汁里面,趁熱攪拌化開,分三次溫服。如果飴糖化不開的話,就再在火上加熱一下,幫助溶化,也就是“更上微火消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