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又帶兵遠征了,這個皇帝好像不是在打仗就在準備打仗的路上,雖然明朝在他的手里,國土面積增加了一倍,但是歷史留給他的評價卻是“窮兵黷武”四個字,就好像這次遠征,似乎都沒有個明確的目標,感覺就像是我就這么一路走過去,見到誰就打誰……隨著朱棣大部隊的一路向北,劇中開始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組,比如韃靼、瓦剌、斡難河、忽蘭忽失溫等等,大家只知道這些都是大明朝以外的地方或者部落,但是具體的地理位置估計都不怎么清楚,今天我就找來了一張明朝永樂年間的外邦疆域圖,我們來看一下朱棣當時打的都是些什么人。 ![]() 《永樂二十年大明外邦疆域圖 》 有了這個地圖大家對遠征的劇情就應該一目了然了吧,當時朱棣是在京師(現在的北京市)出發,出國門不遠就是韃靼了,地圖上看到韃靼的地理位置是現在的蒙古高原東部,這一區域當時是成吉思汗后嫡所控制的,并建立有一個叫北元的政權,阿魯臺是這一區域的實際領導人;而瓦剌在蒙古高原的西部,與東邊的韃靼是死對頭,當時的實際領導人就是劇中出現過的也先。 ![]() 忽蘭忽失溫 之戰 當時韃靼、瓦剌里的一些部落經常在邊境線上對們明朝的百老姓進行搶掠,永樂二十年朱棣起兵征討,在忽蘭忽失溫(現在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擊潰瓦剌部落軍3萬余人,打贏了這一仗的朱棣有點飄,一路踏過斡難河北岸(現蒙古國鄂嫩河),準備一舉蕩平蒙古高原,劇中所演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 斡難河之戰 朱棣做了22年的皇帝,遠征了五次,其實這些遠征都沒有我們劇里看的那么慘烈,除了在上述的忽蘭忽失溫打過一場像樣的仗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帶著幾十萬人在草原上瞎游蕩的。 《明史》:“彌望荒塵野草,虜只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久?!?/p> 《明史·金忠傳》:“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p> 《太宗實錄》:“丑虜阿魯臺聞風震懾,棄其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p> 《太宗實錄》:“各先遠避,保其種類,是以天兵如入無人之境。直至黑松林以北,但俘其老弱,并獲其馬牛羊以歸”。 《明史紀事本末》:“英國公張輔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無一人一騎之跡” ![]() 《大明風華》劇照 史書上的記載多是這樣,朱棣帶著大軍開進蒙古后,基本上是找不到敵人打,或者搶一些牛羊,或者俘虜一些平民,運氣好的話偶爾能碰上一些散兵游勇欺負一下而已,從來沒有過大的對抗戰。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一個皇帝帶著幾十萬人去蒙古高原公費旅游,一路曬曬日光浴,吃吃烤羊腳,露露營,玩累了就宣布”凱旋回朝“,日子是相當的愜意啊。 就連上面說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史書上記載的所謂“巨大”戰果也只不過是:“斃賊百余人”,這是正規的對抗戰啊,我軍50萬人沖過去跟敵軍3萬人對砍,就砍翻了對面一百來號人?這仗打得也太……禮貌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