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分封諸子,其中朱棣封為燕王坐鎮(zhèn)北平,朱元璋的目的不言而喻。可朱棣不太安分,最終還是搶了侄子的皇位。 盡管通過朱元璋的幾次北伐,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但他們還是具有很強的實力,經(jīng)常襲擾大明的邊境。做了皇帝的朱棣,責(zé)任當(dāng)然更大了,他也更不可能放棄對北方蒙古人的警惕。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余勢力,他是多次北伐,甚至五次親征,那么這幾次北伐都是什么結(jié)果呢? 朱棣剛剛發(fā)動了一次“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皇位。而就在蒙古,也發(fā)生了一件大事,蒙古大汗被布里牙特·烏格齊所殺,烏格齊想得到大明的支持,主張對明友好,但這引起了蒙古各部落不滿。之后蒙古太師阿魯臺殺了烏格齊,迎回了孛兒只斤·本雅失里。 本雅失里是元順帝的曾孫,是個強硬派,偏偏這個時候,朱棣派遣使者出使,本來朱棣想釋放善意,結(jié)果使者卻被殺了,這讓朱棣憤恨不已。 在這種情況下,丘福的北伐開始了。丘福乃是朱棣親信,在靖難之變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1409年七月,丘福為總兵官、征虜大將軍,率領(lǐng)十萬騎兵北征,這次北伐大膽軍隊當(dāng)中還有四位侯爺。結(jié)果丘福輕敵冒進(jìn),輕信了俘虜?shù)脑挘宦犞T將勸告,最后遭遇了埋伏,丘福與三位侯爺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yuǎn)皆戰(zhàn)死。 這讓朱棣情何以堪,所以第二年,他就調(diào)集了五十萬大軍親征,出師之際,才發(fā)現(xiàn)韃靼首領(lǐng)已經(jīng)分頭逃竄,可汗本雅失里向西逃往瓦剌部,太師阿魯臺則向東逃。朱棣先后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臺兩部,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殺,阿魯臺遣使朝貢。 韃靼剛剛消停,瓦剌又崛起了。當(dāng)然,朱棣還是有自信的,所以開始了第二次親征,明軍在三峽口擊敗了一股游兵,隨后又遇到了瓦剌軍3萬之眾,朱棣親率鐵騎殺入敵陣,瓦剌紛紛敗逃,此后多年不敢犯邊。 此后邊境消停了幾年,但蒙古各部落的內(nèi)斗卻沒有停,韃靼的阿魯臺占了上風(fēng),開始襲擾明朝邊疆,還侮辱或直接拘留了大明的使節(jié)。1421年,韃靼犯邊,殺了明軍指揮官王祥,對此,朱棣決定第三次北伐。可阿魯臺并不敢和明軍較量,直接逃走了,朱棣只能回來,但還捎帶著擊敗了兀良哈部。雖然這一次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韃靼,但成效不大。 1423年,阿魯臺犯邊,朱棣第四次親征,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而阿魯臺被瓦剌打敗了,不過明軍還是在黃河以北擊敗了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來降明,明軍班師回京。 第二年,還是這個阿魯臺,又一次卷土重來,襲擊了大同等重鎮(zhèn),年老的朱棣也開啟了最后一次北伐。這次又沒有捕捉到阿魯臺,而且啥都沒找著,遂再次向東征伐兀良哈 ,回師時病死。 數(shù)次北伐,五次親征,雖然大明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北部邊患,但是對于朱棣的行為還是要值得肯定,不影響明成祖本身的功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