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1972年9月2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田中角榮應邀來華訪問,在周總理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田中首相竟然輕描淡寫把日本傾侵略中國說成是給中國國民添了“迷惑——麻煩”,無疑這給雙方當時比較友好的氣氛制造了大麻煩。周總理當場就表現了極大不滿,日本方面為此也很緊張——他們似乎也并不是有意淡化日本侵略一事。原來是翻譯上,對迷惑一詞說法存在差異。也就是日方說得通的,中方認為說不通。雖然日本方面表示愿意按照中方意思予以糾正,但畢竟這還是一個事關政治的文化問題。27日晚,在周總理的陪同下,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二階堂進官房長官來到中南海,接受毛主席的會見。沒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巧妙破解了那個難題。 毛主席揮灑自如和日本客人進行了坦率友好的溝通,消除了客人緊張心理,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事,可謂一錘定音。 會見結束的時候,毛主席把自己讀過的一套《楚辭集注》送給了田中首相。 這份禮物非同尋常。 日本客人都知道毛主席博古通今,是大哲學家。 他們回到住處,估計趕緊研讀毛主席讀過的書。 也許太緊張,田中首相一下子流起鼻血來。 隨行的女醫生采取緊急措施,才止住。 田中首相捂著自己的鼻子,連續3次叮囑醫生要保密,千萬不能傳出去他這個時候流鼻血。 50年去過去了,這個插曲可以作為一個故事聊聊。 但毛主席送給田中首相的那套書,肯定是富有深意的。 這個事情,不妨這樣解讀。 田中首相在中方歡迎宴會上就日侵華戰爭謝罪使用“迷惑”一詞。 中日兩種語言都有“迷惑”一詞,可意思差異極大。日文中“迷惑”めいわく,(漢語拼音讀meiwaku),翻譯成中文就是“添了麻煩”。 田中首相說:“遺憾的是,過去幾十年間,日中關系經歷了不幸的過程。其間,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的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其中“添麻煩”就是用了日語“迷惑”一詞。 毛主席認真告訴對方:“年輕人堅持說'添了麻煩’這樣的話不夠分量。因為在中國,只有像出現不留意把水濺到婦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時才用這個詞。” 看來,關鍵要把迷惑這個詞的源頭找到,那樣才能正本清源。在毛主席送給客人的那套書里,其中在《楚辭·九辯》(作者為宋玉)中有“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那應該是“迷惑”最早出現的時候,也就是這一詞的源頭。 日方最后正式表述改成 可以想象,當田中首相看到毛主席提供的資料時心里該是多么激動! 他從內心該是多么敬佩我們的毛主席。 以至于流鼻血,也是在所難免,也是情有可原。 毛主席并沒有當面說那么多歷史典故,而是仿佛時隨意之間送禮物給對方。 這樣給對方留足了面子,同時也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去研究領悟。 結束中國之行,回到日本之后,田中首相把毛主席的書精心復制了了一套,通過外交渠道又回贈給毛主席。 這不是有點像反饋學習心得? 表示領悟到了其中的深意。 毛主席送《楚辭集注》給日本首相,這是一個做法,到了這個時候才算讓大家都想得通,也只有這個時候才叫行得通。 這就是毛主席獨特的道器變通。 《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相傳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 《楚辭集注》為宋代朱熹所著。 毛主席從青年時期就精心研究這些經典,到了晚年老人家運用已經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我們從日本客人畢恭畢敬的態度,可以看出什么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