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 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毛澤東主席贈送了一幅名為《春曉》的畫作,象征著中日兩國關系改善的"春天"即將到來。作為回禮,毛澤東主席送給田中角榮一套線裝本的《楚辭集注》作為禮品。送這本書有何深意? 這就要說到當時田中角榮訪華時發生的一件小插曲了。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抵達北京。當晚,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歡迎宴會。在講話中,周恩來總理表示了歡迎。田中角榮在答謝致辭中,不可避免的提到了日本侵華戰爭。他表示:“日中關系經歷了不幸的過程……日本給中國人民帶來了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之意。 此話一出,在場的中國人感到非常震驚,'添了麻煩’這種說法過于輕描淡寫了,周總理的表情也瞬間變得異常嚴肅。在日本,“添了麻煩”是日本人使用頻率頗高的道歉詞。可是,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重大災難這樣的惡劣行為,田中角榮用“添麻煩”這樣的道歉詞顯然是極其不合適的。 所以第二天會談中,周恩來提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四萬萬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周總理說:“對于這樣的事情,只用'添麻煩’三個字,中國人民是不能夠接受的!”田中角榮解釋道:“從日文角度講,'迷惑'翻譯成'添了麻煩’是沒有問題的,'添了麻煩’其中已經包含了謝罪的意思”。但在周總理的堅持下,還是商量出了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說法。 第三天,毛主席接見了田中角榮,談話結束后,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楚辭集注》送給了他。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為什么主席要選這本書呢? 我們都知道,主席非常敬佩屈原,還曾經寫過一首悼念詩,《楚辭集注》是毛澤東主席終生鐘愛的一套書,他不僅自己愛讀《楚辭》,還數次向黨內同志和一些著名民主人士推薦此書。僅僅是因為喜愛嗎?其實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層深意。“迷惑”一詞的最早出處,正是《楚辭·九辯》:“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厭按而學誦”。 眾所周知,日本沿用的是中國的漢字、詞匯,但是未必知道它們的出處和含義,也只是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或許這就是主席的言外之意。您覺得主席為什么要送出這本書呢? ![]() ![]() |
|
來自: 新用戶6516h3h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