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人體的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有形。】。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如同數字之有規律而可預測。】。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廣明:人體部位名。出《素問.陰陽離合論》。指屬陽的部位,以身之前后而言,則前為廣明;以身之上下而言,則上半身為廣明。】,后曰太沖【太沖:太沖,經穴名。屬足厥陰肝經。】,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經脈名稱之一。有陰氣減弱的意義。其位置在太陰和厥陰的中間,所以又有“少陰為樞”之稱,也就是說本經在兩個陰經之間起著樞紐的作用。】,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至陰:到達陰分之部位。脾屬太陰,太陰為三陰之始,故脾為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厲兌: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明,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太陽為開,生理學名詞。系經脈之生理特點。太陽主三陽之表,處于最外圍,故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脈象波動有力而不虛浮。】,命曰一陽【合稱一陽】。 帝曰:三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在里的經脈為陰經。】,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隱白:經穴名。屬足太陰脾經。井(木)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兩陰相合而無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脈象搏動有力而不過沉】,名曰一陰。陰陽雩重【運行不息。】,積傳為一周【遞相傳注于周身】,氣里形表【氣運于里,形立于表】而為相成也。 202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