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291字 全文閱讀時間:13分鐘 ![]() 最近在刷《Mindhunter》第一季,這部Netflix的高分美劇是根據前FBI探員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改編。 兩位FBI探員和一位心理學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的FBI成立了行為科學部;通過觸及真實的連環殺手,與身在獄中的他們面對面訪談,為我們了解殺人狂魔不為人知的內在心理打開了一扇窗。 他們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內心世界不得不讓犯罪心理學家開始去追溯一個人的家庭與童年的創傷,也解開了他們的疑惑:罪犯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 whether criminals are born or made)? ![]() 01 世界變得荒誕,罪案也變得無章可循 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最痛苦,也是變革最快的一個年代。迷幻藥和嬉皮文化風行,婦女大量進入美國的勞務市場,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環境污染嚴重,尼克松遭彈劾,石油危機爆發.那個時代發生了很多駭人聽聞的連環謀殺案。 比如兩年殺死6人的Son of Sam,90分鐘內射殺10余人的Charles Whitman,指使教徒謀殺導演Roman Polanski妻子等4人的Charles Manson,“女學生殺手” Ed Kemper、“衛校殺手”Richard Speck、“紀念品之王”Jerome Brudos...... ![]() 女大學生殺手Ed Kemper,是第一個在劇中接受訪問的連環殺手。他身高兩米,聰明但具有反社會人格。童年時殺死了許多小動物,通過把玩兩個姐妹的玩具娃娃(扯掉它們的頭)發泄對母親的憤怒;15歲在爭吵中殺死了同樣強勢的奶奶,因為不想讓爺爺知道自己的老婆已經死了,又把爺爺也一并殺死。之后,由于母親在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任職秘書,他拿著母親的校園通行證,開著車在附近轉悠,哄騙女大學生上車,對五名女學生實施了奸殺,然后分尸。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殺害女性后,悉數將她們的頭顱埋在自家院子里,臉通通沖著自己母親的房間。究其原因,原來是母親曾命令他“必須要抬頭看著她,這樣就會有人一直仰視她了。” Ed曾在殺死爺爺奶奶后,被法院的精神病醫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癥”(paranoid schizophrenia)以及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passive aggre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不過,當地加州青少年懲戒所的精神病學家和社工們則強烈反對這個診斷。他們提呈的報告稱,Ed“沒有妄想,沒有幻覺,沒有思維混亂,IQ高達136.” 在重新進行診斷后,Ed還是被投入精神病醫院監禁并接受治療。在獄中他是模范犯人,被培養成精神病醫生的助手,來監管對獄友的精神狀態的測試。他曾經為發展一份評估精神狀態的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正因為有此類經歷,Ed深入地了解了精神測試的方法和原理;并在被測時,借助這些知識拿到測試結果的正面評價。 02 謀殺往往跟性欲和暴力無關,它關于掌控權 Ed外表看上去友善而溫和,抱著想當警察的愿望,參加了兩次加州公路巡警的征試,但因為身高過高,沒能應征入伍;夢想破滅的他,常常徘徊在附近的酒吧,與警察聊天,他還喜歡看刑偵類的節目,對警隊的探案模式了如指掌,并和當地很多警察成為了朋友。 Douglas通過與Ed的對談,發現家庭不和,父愛缺失,母親強勢,是導致Ed悲慘童年的根本原因。而感受不到任何關愛則是造成Ed之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 Ed和父親的關系較親密。父母離婚后,Ed只能跟隨母親Clarnell生活。Clarnell雖然在大學的同事們看來是溫和樂觀的,但私底下其實是個神經質并有很強控制欲的酒鬼。Clarnell經常鄙夷羞辱謾罵他,Ed形容她是一個“病態狂怒的女人”,有著強烈的控制欲。因為覺得兒子神似離異的父親,對他充滿忿恨。Ed體形比同齡人高大許多(15歲時候身高已經1.93米),母親譏諷他是個怪物,還把Ed趕到地下室去睡覺;鎖上門,任其睡在骯臟的舊床墊上,不管不問。后來有人推測,Ed母親可能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Ed告訴Douglas,他被母親關在地下室的經歷造成了自身退縮冷漠的個性,地下室其實和牢籠沒有什么區別,甚至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依舊會被母親趕入這又黑又臟的地下室。久而久之,他的敵意與仇恨便在這黑暗中滋長蔓延;他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得到尊重以及可以支配的權力:“如果有人能知道如何化解我的憤怒,事情不會變成這樣,但是周圍的人只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 Douglas在原著中寫道,“Ed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說明罪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這么多年她一直埋怨我,對我又是叫又是吼,只有這樣她才解氣。現在她都已經死了,還在我耳邊喋喋不休,我就是無法讓她閉嘴。”Ed殺死母親后割下了她的喉管,塞進了廚房的廚余處理器,可是當他打開開關,機器卻卡住了,血淋淋的喉管濺了他一身。 這一系列的殺戮都可以說是一種練習,但他最終的目的是尋求解脫,擺脫母親對他的控制。 ![]() 03 來自父母的控制 “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和控制,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Erich Fromm 所有孩子都是父母的復制品,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通過教育而來,而是通過模仿而來。 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描述了一種心理動力沖突。嬰兒期渴望獲得特權,與一個受人尊敬的人物建立二元親密關系,排斥第三方;以及與父母的競爭和嫉妒,都是動機、態度和情緒的反應。“俄狄浦斯情結”容易引發閹割焦慮,這種焦慮導致幼兒害怕被羞辱和遺棄,并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具有致病性,導致青少年或成人的癥狀形成和治療。 心理控制對兒童發展不利是因為它阻礙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比如,用內疚感引發兒童的共鳴,使兒童的行為符合父母的要求。 戳 ?? 了解知乎網友對控制欲的討論
傳統意義的“孝順”為無法反抗父母的權威而壓抑個體人格披上了價值和信仰的外衣,從文化的層面阻止了由于成長壓抑帶來的人類動物性的沖動行為。孝的概念將這種壓抑賦予了合理化的精神機制,化解了這種壓抑所帶來的痛苦,并從這種壓抑行為和體驗中衍生出了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感。 ![]() 04 家庭中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客體關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關系中最常見的一種精神控制的行為模式。 個體(投射方)將自己的理想化的部分以投射幻想(自己所期待)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個人(認同方)的身上,并設法從心理上控制對方;然后竭力讓認同方按其所期望方式行事;它源于一個人的內部關系模式(如早年間與重要撫養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并將這種模式內化為自體一部分,成為現實人際關系的互動模式。 具有這種防御機制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他們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也可以說,ta只渴望投射你認同,但卻拒絕你投射ta認同。 這樣一來,這個關系就失衡了。這樣的人,ta看似在乎你,但其實ta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ta會誘惑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ta,而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存在,ta視而不見,ta既關心你的想法,也拒絕真正了解你。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覺得特別受壓制,因為你只是按照ta所渴望的方式對ta,ta才得到滿足:“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人際關系中投射性認同有四種,分別是權力型、迎合型、依賴型、情欲型。不同類型名詞表達出的就是投射的動機和目的,親子關系中父母一方的動機,可以歸類為權力型和迎合型。那些習慣懲罰孩子的父母,隱含的邏輯理念就是投射自己權威和權力,把孩子視作下級和服從者,借機實現自我權力欲望,至于孩子內心情感需要則是很難顧及到。至于溺愛孩子的父母恰恰相反,擔心孩子自尊受到傷害,極力迎合孩子需要,把自己變成家庭保姆,背后邏輯則是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總歸要感激我。在精神分析家看來,權力懲罰是直接控制,示弱迎合是間接控制,所有關系無不透露著控制的動機。 05 心理上完成弒父弒母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除了意識層面的自我(ego)還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自我,被稱之為“自性”,榮格用大寫的“自己”(SELF)表示這個“自性”。 榮格使用“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這一概念,所要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過程: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發展過程。于是,自性化意味著人格的完善與發展,意味著接受和包含與集體的關系,意味著實現自己的獨特性。我們需要通過分離、自性化來找到自我,否則我們的自我認同將會陷入混亂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需要經歷情感上與父母“剪斷臍帶”、心理上“弒父/母”的階段。父母對孩子的生育、滋養、給與、保護使其成為“父母”,并且在孩子內心當中樹立起他們的“權威”。因此,心理層面的“弒父/母”,象征的其實是殺死內在的家長制的權威,也可以看做對某個家長制權威團體的嚴重“背叛”。 一個人的生命如果被另一個人操控壓制,哪怕那個人是生你養你的人,ta的生命能量還是會以一種擠壓、變形的方式釋放。心理斷奶,意味著擺脫對父母的情感依戀,行為上獨立自主自控,不受父母的情感及行為影響,而違背自我意愿。 家長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孩子也才能習得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從而發揮所長,開啟自我實現的人生之路。 作為社會個體,建立關系使得我們能夠找尋自我,完善自我。通過和父母最初建立的親子關系形成“好”與“壞”,“對”與“錯”的概念;如果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實施權力性投射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執著于依賴性投射認同:“我弱小,我無助,我什么也做不好。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的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 父母與孩子的僵化關系是由及其關乎權力的父母導致的。在這樣的家庭,“聽話比尊重”重要很多。這最終會導致孩子形成非常頑固的依賴或逆反心理,不管現實狀況多么需要ta獨立,ta都不會對自己產生信任感。 Ref: Boothe, Brigitte. (2017). Oedipus Complex. 10.1007/978-3-319-28099-8_1405-2. Shek Daniel T.L. (2007).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ceived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Contro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Massidda, G. B. 'Shall we ever know the whole truth about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John E. Douglas & Mark Olshaker “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Wikipedia Loewald,H.W.(1979).The waning of the Oedipus comple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7, 751-775. Douban郭德綱.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72301/ 心理“弒父”與英雄之旅 | 生命的陽性原則.知乎 ![]() 日常互動:你時常產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挫敗感嗎?有哪個瞬間讓你決定“經濟一獨立,就要離開家”?和父母和解重要還是與自己和解重要?在親子關系中,你曾經對孩子或親密關系中的任何一方進行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精神控制嗎?你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嗎?如果是,怎么做到的? 評論區等你......... 如果想說的太多,請記錄下來。 發到 zhaojianmirror@aliyun.com 記錄也是一種澄清事物本質的方式。 照見合作社 日常陪伴 照見彼此 喜馬拉雅: @柴米油鹽詩酒花 新浪微博:@照見合作社 小紅書:@照見合作社 Moment | Mind | Method You have to take in the world,and pass it through you, as a transparent eyeball. —Ralph Waldo Emerson ![]() 封面配圖@Oscar Bastidas 文章配圖@Kate Prior Copyright@2020 照見合作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你“在看”我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