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包括苯二氮卓類藥物(BZDs 俗稱“安定”類藥物)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non-BZDs或Z-Drugs,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事實上,當苯二氮卓類最初被引入臨床實踐時,它們被認為是無成癮性的,直至今日地西泮(安定)仍舊是對于人類生命貢獻最大的三大藥物之一(另兩個藥物是青霉素和阿司匹林),足見其“江湖地位”之高。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在臨床上已經很明顯且已經形成了共識,這類藥物會產生戒斷癥狀和生理依賴。實際情況是,無論是在大劑量還是在正常劑量的服用狀態下,相當大比例的接受過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發展成了某種形式的生理依賴。
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半衰期短,一般不會產生日間困倦,但曾有報告,使用該類藥物的患者有過諸如睡眠駕駛、睡眠進食和夢游等異常行為。雖然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最初被醫生認為是相對安全的,幾乎沒有產生依賴的可能,但目前看來事實并不是這樣。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同樣有產生依賴的可能,只是可能略優于苯二氮卓類藥物。早在2003年的一項回顧分析研究就報導了36例病例對唑吡坦(商品名:司諾思)產生了依賴性,佐匹克隆則為22例。幾乎所有患者都報告了依賴的典型特征,即劑量隨時間增加、耐受性(療效喪失)和戒斷癥狀,而且幾乎所有病例都是在以前的藥物或酒精濫用者中報告的,或患者已確認有藥物濫用或依賴以外的精神障礙。考慮到回顧分析的處方數量較大,依賴和濫用的相對發生率似乎極低,但確實存在,同時藥物警戒數據也表明,唑吡坦(商品名:司諾思)產生依賴性和濫用的風險可能會稍高。
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藥物尤其適用于抑郁和焦慮伴失眠癥患者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等。隨著全球診斷衛生信息標準 ICD-11的發展,關于將某些精神活性物質如抗抑郁藥歸類為依賴性藥物的爭論再次被點燃。筆者認為,成癮的診斷應基于幾種物質依賴行為癥狀的出現,包括渴望、對藥物攝入的控制受損、耐受性發展和戒斷癥狀以及它們各自的神經生物學相關因素。事實上,抗抑郁藥物不會促進腹側紋狀體的多巴胺釋放,不會導致患者產生用藥的渴求,不會導致患者不受控制地對藥物產生需求,不會導致患者不顧有害后果地去使用藥物,因而即使該類藥物存在耐受性與撤藥反應,但整體上并不算成癮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