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興 其他百科詞條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孫中山的第一知交 代表作《黃興集》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后改名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 1898年,黃興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支持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1902年,黃興赴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黃興深感救國之道,必先有理論,而后有事實,有學術而后有政治。1903年,黃興從日本回國,在湖南、湖北醞釀新行動。隨后黃興于12月在湖南成立之華興會以及1904年在上海創立之光復會等組織。1905年7月,黃興結識孫中山,在日本擁護孫中山組成中國同盟會。隨后黃興與孫中山共同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被推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和清軍的戰斗。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兼任參謀總長,授大元帥軍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后,黃興積極宣傳反袁思想,與孫中山的討袁運動相呼應。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10] 縱觀黃興的一生,他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辛亥革命時期黃興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他的一生與整個辛亥革命相始終,他以策動和領導武裝起義著稱于世。 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集》刊行。[10] 基本信息
馮建勇教授編審專家 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 人物關系 ![]() 黃筱村 父親 ![]() 徐宗漢 妻子 ![]() 廖淡如 妻子 ![]() 黃乃 兒子 ![]() 黃偉民 孫子 ![]() 程潛 親家公 ![]() 劉覺民 戰友 相關合集 ![]() 日本東京弘文學院校友 共28個詞條7137閱讀 ![]() 陳獨秀 中國共產黨主要締造者 ![]() 陳天華 華興會創始人之一 ![]() 黃興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874年 出生 1874年10月25日,黃興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郊善化縣的一個地主家庭。 1893年-1896年 就讀城南書院,考取秀才 1893年,黃興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順利通過縣、府、院試,于1896年考中秀才。但黃興本人對功名并不熱心,在讀書之余他喜愛武術,這也為他日后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 1893年 與廖淡如結婚 1893年,黃興經父母說合,與廖淡如結婚。 1898年-1901年 受張之洞推薦,入兩湖書院深造 1898年,黃興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在此階段,黃興初步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學說,并且開始接觸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1901年,黃興從兩湖書院順利畢業。 1902年 赴日留學 1902年,黃興從兩湖書院畢業后,被選派至日本留學。他到達日本后,很快就被留學生界蓬勃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因此,黃興與蔡鍔等人創辦《游學譯編》雜志,宣傳民主革命和民族獨立。后又發起組織“湖南編譯社”,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科學文化。赴日留學,促使黃興的思想從改良到革命進一步變化。 1903年 組織拒俄義勇隊 1903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東北,黃興與同學二百余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同年,黃興于弘文學院畢業回國,返回母校兩湖書院發表演說。后黃興至長沙應聘明德學堂主講席,課余則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在長沙創辦了日語學校“東文講習所”,并翻印大量革命人士的書籍。 1903年-1904年 創立華興會,欲發動長沙起義 1903年,黃興創立華興會,口號是:“同心撲滿,當面算清”。次年二月,華興會正式成立,黃興被推舉為會長,并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革命口號。隨后,華興會大力招募會員,并在外地設立分會,同時聯絡其他同性質的組織,議定于在慈禧太后70歲生日大宴時在長沙起義。 1905年 結識孫中山,擔任同盟會庶務 1905年7月,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中山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后,黃興被選為庶務(相當于協理),成為同盟會僅次于孫中山的重要領袖。 1905年-1906年 策劃武裝起義,提出“國民主義” 同盟會成立后,黃興以主要精力從事武裝起義,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并組成“丈夫團”,為進行武裝斗爭準備力量。后黃興指出革命的目的不是單純推翻清朝,而是要建立民國,爭取民權,即“國民主義”。這也是孫中山所提的“民權主義”。 1906年 爭論中華民國國旗,與孫中山產生分歧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并華之嫌。雙方爭執不下,后章太炎等人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這也是兩人在辛亥革命前最大的一次分歧。 1906年-1907年 痛失好友劉道一 劉道一于1906年12月31日英勇就義,年僅22歲。作為湖南同鄉,黃興對他格外器重。待噩耗傳至日本,黃興痛哭,作《挽道一弟作》。 1907年 鎮南關起義失敗,退入越南境內 1907年12月,黃興派同盟會員黃明堂率領廣西游勇進攻鎮南關,發動鎮南關起義,黃興和孫中山從河內前往指揮。起義軍跟清軍激戰幾晝夜后,終以彈藥缺乏,援軍未到,不能堅守,只得自動放棄,退入越南境內。 1908年 發動欽廉上思起義,督戰云南河口戰役 1908年3月,黃興再次進入廣西,率領會黨部眾和越南華僑等200余人,組成“中華民國軍南軍”,發動欽廉上思起義。因勢單力孤,彈盡援絕,不得不退返越南。適逢云南河口起義爆發,黃興迅速前往河口前線督戰,然仍以失敗告終。 1909年-1911年 領導黃花崗起義,獲得崇高聲望 1909年秋,黃興到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廣州新軍起義。次年,黃興決定組織廣州起義。1911年,黃興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同年4月27日,起義爆發,這次起義雖然又失敗了,但在全國起了極大的革命激勵作用。黃興是此次起義的總指揮,他勇敢無畏、身先士卒,在國內和旅居國外的華僑中,贏得了崇高的聲望。 約1911年 與徐宗漢結為夫婦 革命過程中,徐宗漢照顧受傷的黃興,掩護他到香港治傷。約1911年,黃興與徐宗漢正式結為夫婦,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涯。 1911年 提出以武昌為中樞 1911年,鑒于南方起義一再失敗,眾多革命者主張將重心轉向長江流域。黃興設想“以武昌為中樞”。他還應允湖北革命黨人的邀請,準備赴武漢主持起義,但未及動身,武昌起義已爆發。 1911年 武昌起義提前爆發,擔任戰時總司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于28日趕到武漢。黎元洪委任黃興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和清軍的戰斗。黃興在武昌起義中督戰武漢,為保衛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11年 攻下南京,辭任臨時政府副元帥 1911年12月,黃興趕往南京指揮戰事,于12月2日一舉攻下南京。后決定臨時政府暫設南京,公舉黃興為大元帥,負責組織臨時政府。因黎元洪反對,因此各省代表改舉黃興為副元帥并代大元帥職權。黃興獲悉孫中山即將歸國,便辭任副元帥一職。 1912年 被剝奪軍權,出任南京留守 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后,重新組閣。袁世凱不愿放松對軍隊的控制,因此命其親信段祺瑞任陸軍總長,任黃興為無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臨時政府北遷,袁世凱任黃興為南京留守。 1913年 討袁失敗,流亡日本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黃興被推舉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江蘇接連失守。黃興見大勢已去,只得離開南京,流亡日本。“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 1914年 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前往美國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黃興同孫中山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后離開日本前往美國考察,宣傳反袁思想。黃興還發起抵制袁世凱向美國政府借款的運動,對于美國政府中止與袁世凱的代表接洽借款條件,產生了一定影響。黃興還在美國開展籌款工作。 1915年-1916年 助蔡鍔發動“護國運動” 1915年,黃興在美洲為蔡鍔率領的云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為了擴大討袁戰線,黃興于云南起義前夕,寫信給社會名流以及可爭取的地方將領,動員他們反對袁世凱稱帝。此后,黃興多方奔走,并不斷為此事與孫中山電商。 1916年 逝世 1916年7月,黃興回到上海。由于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積勞成疾。10月10日,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 1405次播放09:45 孫中山第一至交,卻是“常敗將軍”,愈挫愈勇的黃興為何吐血而亡 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5日,黃興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光緒十九年(1893年),黃興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黃興由長沙湘水校經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兩湖書院在當時是一所比較新式的學堂,課程除經史文學外,還有天文、地理、算學、測量、化學、博物學以及兵操等新學科。黃興在校期間,“篤志向學,而于地理一科及體操尤為精勤”。他還于“課程余閑,悉購西洋革命史及盧梭《民約論》諸書,朝夕盥誦”,初步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學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于武漢兩湖書院。 ![]() 早年時期的黃興 黃興民主革命思想的產生,與孫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孫中山是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迪,最終逐漸從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漳江書院進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學堂后,逐漸走向革命道路的。而黃興走的是一條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樣,他的思想也經歷從改良到革命的過程。黃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到了清朝,黃興的遠祖傳下遺訓: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數成員仍是飽學鴻儒。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黃興早年曾系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到1896年,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更是順利通過縣、府、院試,考中秀才。但黃興本人對功名并不熱心,當時,黃興去應考秀才前,他的親友要置酒預賀,黃興當即表示,讀書是要求真學問的,而應試僅僅是因為母命不可違。這一時期的黃興,雖然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也對科舉制度不滿,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喜好軍事,課余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射擊,為日后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1] 投筆從戎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中國東北,黃興與同學二百余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后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他在拒俄運動中看清了清廷的腐朽與反動,憤慨地指出:“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后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于萬一耳。”同年回國。黃興回國后,先到上海,與當時《蘇報》的主筆章士釗會晤,并結識了滬、寧等地一些人士。同年11月4日,黃興以過30歲生日為名,邀陳天華、張繼、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人秘密集會,商定創立華興會,眾人公舉黃興為會長。為避免清廷的注意,對外用“華興公司”的名義,業務是“興辦礦業”。隨后聯絡會黨,儀定于次年秋乘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成為會中僅次于孫的領袖,隨后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 ![]() 領導欽州、廉州、上思起義時的黃興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至河內,先后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 愈挫愈勇 ![]() 武昌起義中的黃興 黃花崗起義失敗后,黃興在香港養傷,曾一度灰心,想冒險去暗殺李準等清朝官吏,為死難烈士報仇,被譚人鳳等人勸阻。7月31日,譚人鳳、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鑒于南方起義一再失敗,主張將革命重心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中部地區發動起義。黃興支持他們的計劃,并設想“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后勁,寧、皖、陜、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這個預計,為后來革命實踐證明基本是正確的。他還應允湖北革命黨人的邀請,準備赴武漢主持起義大計,但未及動身,武昌已爆發起義。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于28日趕到武漢,作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余日。黃興由上海到漢口,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為黃興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就任戰時總司令,親赴前線指揮保衛漢陽、反攻漢口的戰斗。在陽夏之役中,與清軍激戰相持一月,備極艱辛,攻績卓著,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時間。[2]漢陽失陷后,黃興辭職赴滬,策劃北伐,籌組中央臨時政府。在武昌起義中黃興督戰武漢,為保衛革命勝利作了重大貢獻。 民國初建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1日,黃興由武昌返抵上海。次日,江浙聯軍即攻下南京。在上海的各省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暫設南京,公舉黃興為大元帥,負責組織臨時政府。因黎元洪反對,于是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并代大元帥職權。12月23日,黃興獲悉孫中山即將歸國,遂推辭赴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并向眾人解釋:“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以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并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 ”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黃興和陳其美等人前往迎接。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重新組閣。南方各省和許多團體紛紛致電袁世凱,要求留任黃興為陸軍總長。但袁世凱不愿放松對軍隊的控制,命其親信段祺瑞任此職,另任黃興為無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袁世凱隨后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辦理政府機關的結束事項和接收管理駐南京的軍隊。6月30日,參加同盟會上海支部夏季常會,發表政見,說民國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緒,“其原因在于政黨未能成立”,強調要貫徹三民主義,特別是民生主義。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袁世凱為了麻痹和籠絡革命黨人,于當月邀請孫中山和黃興到北京會談。黃興繼孫中山之后,于9月11日到北京,袁世凱給予隆重接待。黃興一時受袁世凱的蒙蔽,對袁深表信任,聲稱“袁公確是英雄,民國第一流人物”。12月,接受袁世凱委任之川漢鐵路督辦職務,不久又辭。 1912年8月,他在《鐵道雜志序》中寫道:“今者共和成立,欲蘇民困,厚國力,舍實業末由。”主張“先以鐵道為救亡之策,急起直追,以步先進諸國后塵,則實業庶幾興勃也乎!”由于政局的動蕩和變化,黃興發展實業和教育的主張大都未能實現。這使他對實業、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他曾說:“興以為吾國人今后當各存責任心,有責任心,則純以國家為前提,而私見自泯。且所謂責任者,其途甚寬,除政治方面外,尤以實業為發展國力之母。” 討袁失敗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黃興以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對討袁缺乏信心,主張法律解決。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討袁戰爭開始后,南京方面,由于一部分軍隊被袁氏用金錢收買,發生內變;作為基本隊伍的第八師又因撥出兩個團,僅剩2000人左右;其他部隊大都未經訓練,戰斗力薄弱。7月22日,徐州失守。25日,江西湖口被袁軍占領,李烈鈞敗退。上海討袁軍久攻制造局不下。而南京討袁軍的后方湖南軍械庫又被袁世凱的奸細縱火焚毀,餉械不支,聲援斷絕。黃興見大勢已去,只得于29日乘日本煤輪離開南京,流亡日本。隨后,安徽方面也因內部意見不一,而自行瓦解,柏文蔚出走。福建、湖南、四川又相繼宣布取消獨立。“二次革命”以失敗而告終。孫中山、黃興與國民黨許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國內參加討袁失敗的國民黨人也陸續來到東京。孫中山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宋教仁案發生后,即應興師討袁,但黨人多不聽從他的指揮,坐失良機,致使袁世凱得到了“大借款”,可以從容布置,因此對黃興頗多責難。對于“二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黃興認為:“乃正義為金錢權力一時所摧毀,非真正之失敗。試翻中外之歷史,推天演之公例,未有正義不伸者。最后之勝利,終歸之吾黨。”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1914年7月抵達美國。秋,黃興還發起抵制袁世凱向美國政府借款的運動,對于美國政府中止與袁世凱的代表接洽借款條件,產生了一定影響。他還在美國展開籌款工作,在給國內友人的信中寫道:“關于此間籌款等事,弟能力所及者,當盡力為之,冀為公等之助。華僑籌款已經發起,當囑其隨集隨匯。” 中年病逝 ![]() 黃興 1916年1月,黃興電促柏文蔚等在南洋籌款接濟云南護國軍;又密令劉揆一、居正等聯合北方同志,“圖謀直、魯革命,以響應南方”。護國戰爭進展順利,袁軍潰不成軍,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陜西等先后宣布獨立。此后,黃興多方奔走,并不斷為此事與孫中山電商。至5月底,日方允借500萬日元。袁世凱死后回國。 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孫中山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系。由于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積勞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為肝硬化常見之并發癥)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于長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3] 主要成就 組建會黨 · 組建華興會 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存在的時間雖不長,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華興會是中國內陸建立的第一個地域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推動了內陸其他革命團體的建立,為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中國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和黃興派人分頭邀請各省傾向革命的留學生,到東京舉行建立統一革命團體的籌備會。與會者包括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留日學生中其他團體的部分成員和日本人宮崎寅藏、內田良平、末永節,共計70余人。會上,確定新成立團體的名稱為“中國同盟會”,以孫中山提議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黃興在會上發表演說,慷慨陳述革命大義,并被推舉為同盟會章程的起草人之一。8月20日,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在東京舉行,到會者約百余人。黃興首先在會上宣讀章程草案30條,經大會討論修改后通過。章程規定以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本部機構遵循三權分立原則,在總理之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在選舉總理時,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 領導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夏,黃興赴越南河內,與孫中山商議策劃兩廣起義。黃興冒險去欽州,策動郭人漳起義。起義軍作戰失利,退入兩廣交界的十萬大山,黃興出走越南河內。同年12月2日,黃興派同盟會員黃明堂率領廣西游勇進攻鎮南關。鎮南關起義爆發后,黃興和孫中山從河內前往指揮。起義軍跟清軍激戰幾晝夜后,終以彈藥缺乏,援軍未到,不能堅守,只得自動放棄,退入越南境內。 光緒三十四年(1 908年)3月27日,黃興率退入十萬大山的會黨部眾和越南華僑等200余人,組成“中華國民軍南軍”,發動了著名的欽廉上思起義。轉戰于欽州、廉州、上思一帶40多天,大小數十戰,先后擊敗清軍1萬余,聲威大振。四月初,因勢單力孤,彈盡援絕,黃興等不得不退返越南。適值云南河口起義爆發,孫中山即電委黃興為云南國民軍總司令,節制河口起義諸軍。黃興不顧鞍馬勞頓,迅即前往河口前線督師。到河口后,因起義軍內部指揮不靈,調度不動,便決定重回河內,征集舊部組織基本隊伍,然后再赴前線。在返回河內途中,被法警截留,遣送出境。河口革命軍失去統帥,起義又歸于失敗。 宣統二年(1910年)1月,黃興應同盟會南方支部的邀請,赴香港主持策劃廣州新軍起義。2月12日,倪映典等率新軍千余人在廣州城郊起義。清軍出城鎮壓,倪映典中彈犧牲,起義失敗。孫中山、黃興并不因歷次起義失敗而灰心,決定“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后之一搏”。 宣統三年(1911年)4月23日,黃興致絕筆書于孫中山及南洋同志說:“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 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最后失敗,但在全國起了極大的革命激勵作用。 其他作品 黃興詩作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同挽劉道一,黃興《挽道一弟作》詩云:“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據文獻記載,劉道一天資聰慧,風流倜儻,精通日語、英語。作為湖南同鄉,黃興對他格外器重,期以“將來外交絕好人物”。待噩耗傳至日本,黃興與其胞兄劉揆一相抱痛哭,乃揮毫潑墨,詩以志哀。此篇直與孫中山的同題挽詩爭輝,堪為近代革命詩史上的雙璧。 “破碎神州幾劫灰,群雄角逐不勝哀。何當一假云中守,擬絕天驕牧馬來。”太息家國不幸,呼喚救國雄才。這首絕句作于宣統元年(1909年)初夏,三年后書于絹幅,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的遺孀王穎。“云中守”指西漢云中郡(今內蒙托克托東北)守、抗擊匈奴的名將魏尚。末句猶言“驅除韃虜”。 《回湘感懷》:“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風歌好不如歸。驚人事業隨流水,愛我園林想落暉。入夜魚龍都寂寂,故山猿鶴正依依。蒼茫獨立無端感,時有清風振我衣。”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6月辭職,10月25日從上海乘艦返回湖南,適逢三十九歲(虛歲)生日,大江夜航,感而有賦。其時辛亥革命已經完成,雖是袁氏當權,但共和體制畢竟已經建立,黃興遂有功成身退、歸隱家山之志。抵長沙后,受到家鄉數萬人歡迎。學生集體高歌:“晾秋時節黃花黃,大好英雄返故鄉。一手締造共和國,洞庭衡岳生榮光。”[4] 二次革命失敗,孫、黃再度流亡日本。民國三年(1914年),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而黃興因意見不合,離開日本轉往美國,途中作《太平洋舟中詩》:“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云。茫茫天地闊,何處著吾身?”人生的蒼涼感和對國運的憂患感躍然紙上。其前兩句系襲用《清稗類鈔》所錄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題壁詩,大抵是借他人卮酒,澆自家塊壘。原詩為:“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峽水,腳踏萬方云。” 其他作品 《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家族成員 父親 · 父親:黃筱村,字翰翔,又名炳昆,晚清秀才。 妻子 · 第一任妻子:廖淡如 · 第二任妻子:徐宗漢 子女 · 長子:黃一歐,與廖淡如生,國同盟會會員。 · 次子:黃一中,與廖淡如生,曾任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內務部統計司司長。 · 五子:黃一寰,與廖淡如生,后改名黃乃,為遺腹子,日本問題專家,拼音盲文體系創建人,被譽為“中國盲文之父”。 · 長女:黃振華,與廖淡如生,臺灣地區民意代表。 · 次女:黃文華,與廖淡如生,生于日本,馬來西亞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丈夫:黃文山。 · 三女:黃德華,與廖淡如生,丈夫薛君度,歷史學家,斯坦福大學政治系教授,以辛亥革命研究見長。 · 三子:黃一美,與徐宗漢生,其妻張瑛,張繼之長女。 · 四子:黃一球,與徐宗漢生,其妻程博德,程潛之女。 軼事典故 革命愛情 黃興一生有過兩次婚姻。19歲那年,經父母說合,與廖淡如(1873—1939)結婚。后于辛亥革命前期,與辛亥革命女杰徐宗漢結婚。徐宗漢,本名佩瑩,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1907年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1908年,黃興回廣州開展革命活動,親自領導了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并受傷,在戰斗中被流彈打斷了兩個指頭,徐宗漢親自為他包扎傷口,并為黃興改裝,掩護他到香港治傷。當醫生給黃興動手術時,黃興身邊無一親人,徐宗漢就假稱是黃興的夫人,在手術證件上簽字。黃興出院后,二人便正式結為夫婦,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涯。 爭論國旗 ![]() 238次播放02:09 雖然黃興與孫中山有矛盾,但是他絕不帶情緒到戰爭中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并華之嫌。雙方爭執不下,孫中山堅持己見,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章太炎、劉揆一則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的蔣中正,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時,依孫中山生前遺愿,把國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5] 黃興與孫文 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兩位最高元勛,常常以“孫黃”并稱。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多為兩人所謀劃組織。1905年,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并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被推為總理。 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往后,孫黃在1914年時,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于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最后黃興并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黃興回到中國,并且在江蘇響應孫中山,發動起義。1916年10月31日,黃興積勞成疾而逝世。孫中山聞訊后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1] 維護和諧 眾所周知,以黃興為首的兩湖志士一直是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的。是黃興,在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上首先提議“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也是黃興,在章太炎、陶成章等人迭次掀起倒孫風潮的危難時刻,“弛函勸顧大局”,拒絕受任同盟會總理;還是黃興,在武昌起義后,謝絕革命黨人的推舉,遲遲不肯赴南京就任,翹首以待孫中山,使孫回國后順利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又是黃興,在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黨時,不少人勸他另外組黨,并擁戴他為領袖,但他毅然決然地加以拒絕。黃興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捍衛孫中山領袖地位的。當然,在孫、黃之間也有過三次較大的爭論,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如果不是黃興克制自己,作出讓步,竭盡全力地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那么,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關于籌組中華革命黨之爭,實質上是在二次革命失敗后發展黨務的不同方法之爭。黃興不同意孫中山另組中華革命黨,更不同意黨員“服從黨魁一人”、“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區分等級的搞法。當時支持黃興這種想法的“不肯附和”者,所在多有,張繼、鄧澤如、李烈鈞、譚人鳳、柏文蔚、胡漢民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過反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盡管黃興苦口婆心地加以規勸,但并沒有使孫中山改變態度,他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孫中山勸他“靜養兩年”、“此后彼此可不談公事”的意見,被迫遠適歐美,繼續從事反袁斗爭。后來,陳其美“大肆攻擊”黃興,但他除進行必要的解釋之外,采取十分忍讓的態度,“聽其所為”。黃興的離日,曾在革命黨人內部引起過強烈的反響,日本朋友萱野長知、宮崎寅藏等人還專為發起“召還黃興運動”,表達了他們對這位革命者無比崇敬的感情。 后世紀念 墓址 ![]() 岳麓山黃興墓 故居 ![]() 黃興故居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 黃興畫像 首先,它打擊了敵人,加速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和瓦解。萍瀏醴起義爆發,曾引起清廷朝野上下的極大震驚,清政府集中湘、鄂、贛、蘇四省兵力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后,他們仍擔心中國南方和長江流域“伏匪”“蠢動”,“再起風潮”,“北京官員仍為之戰栗不已。”防城起義發生,兩廣總督張人駿上奏清廷說:革命軍“攻陷防城,戕官焚署,兇焰日張,剿辦愈難措手。”云南河口起義發生,云貴總督錫良驚呼:“匪之來,防不勝防,匪之過,剿無可剿,勢成束手,禍已噬臍。”這一次又一次起義使統治者如坐針氈,窮于應付。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的統治,還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解放了思想。在辛亥革命這座歷史豐碑上,深深鐫刻著一位偉人的名字,他就是辛亥革命元勛——黃興。[11] 名人評價 · 袁世凱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黃興:“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 蔡鍔挽聯:“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 章太炎挽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6] ·馮自由:“世稱孫、黃為開國二杰,克強誠當之無愧矣。” · 胡漢民:“黃興是個標準的'湖南騾子’。更隱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氣,其雄健不可一世,處世接物則虛衷縝密,轉為流輩所弗逮。先生使人,事無大小,輒日慢慢細細。傳聞耳熟是語,以為即先生生奔馳己之格言。”[7] · 李書城:“克強總是個最平實的人,做事有功不居,光明磊落,作戰身先士卒,愛護袍澤,做人推誠務實,容忍謙恭,受謗不言詮,受害不怨尤,不道人之短,不說己之長。” · 章士釗:“吾持以論交之武器,在'無爭’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強,則頓失憑依,手無寸鐵。何以言之?我以無爭往,而彼之無爭尤先于我,大于我……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 后人評價他的詩詞:“蒼涼不讓陸渭南,雄健不讓辛稼軒”;評價他的書法說:“筆力雄健遒勁,氣魄宏大。” 藝術形象
參考資料 [1] 饒懷民:黃興:從傳統儒生到革命領袖[引用日期2020-01-08] [2] 黃興之孫黃偉民:祖父是辛亥革命永遠的軍魂[引用日期2020-01-08] [3] 辛亥革命:歷史與現實的意義[引用日期2020-01-08] [4] 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新階段[引用日期2020-01-08] [5] 生死之交的破裂:黃興與孫中山因國旗設計鬧掰[引用日期2020-01-08] 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