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儒林后,若身處文藝圈子,常接觸讀書人、老師、專家、作家、導(dǎo)演、編劇、知識分子者,本書人物與情節(jié)一定會如影隨形般縈繞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確實比比皆是,幾百年的時空間隔可以在一瞬間消弭——他們復(fù)活了。
某教授洋洋狀,不過是王惠,某作家硁硁狀,不過是牛浦郎,某知識分子倨傲狀,不過是楊執(zhí)中、權(quán)勿用。某人可憐,也只是個周進,某人虛偽,不過是王德王仁,某人吝嗇,不過是嚴監(jiān)生,某人下作,不過是匡超人,某人附庸風(fēng)雅,不過是婁三婁四兄弟,某人自戀矯情,不過是杜慎卿,某人迂腐死板,不過是馬靜,某人好名好利,書中絕大多數(shù)人也。
于是,從一開始的隔岸觀火而親臨火場,日常酬酢真是無往而非儒林外史。隨之,對本書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全書諄諄所告誡警惕者,不過是“功名富貴”四個字,這四個字可以讓人變成鬼,可以讓鬼變成人,這四字是全書大主腦。儒林不是抨擊科舉,“抨擊”這個詞不對,科舉作為旨意的對象也錯。這本書真正針砭的,是功名富貴之心,是知識分子對文行出處的背離。
為了功名富貴,可以放棄文行出處。功名的豬油蒙了心,言行成了表演的游戲,圣人的訓(xùn)誡不過是笑話,天地的道理不過是虛妄,詐財騙錢者,沽名釣譽者,大行其道,可以無恥,可以下作,書中的道理知識,可以用來自我洗脫,編造出最冠冕的理由來消解卑劣與不堪。就像王德王仁嚷著代孔子說話也不過是這個道理,就像季葦蕭自命風(fēng)流才子、匡超人自比琵琶記之蔡伯喈皆行停妻再娶之事,就像王玉輝以“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鼓勵女兒絕食殉夫。
在這一階段,我通過對本書時時處處的印證,對世情有了更多理解,對中國式的文人面目也有了更多認識,原來數(shù)百年來沒什么大變化。高校里,社會中,汲汲發(fā)論文評職稱者,昂昂自命不凡者,欺辱弱小者,不過是范進、王惠、牛玉圃一流,甚至是開篇夏總甲那等人物。說實話,我在網(wǎng)上也隨時在進行這種“印證”,許多網(wǎng)友,不管有名無名,頭部尾部,言語之中對名(利)的追逐,也總令我想起儒林。我仿佛聽見匡超人在說:
“我的文名也夠了。自從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書、行書、名家的稿子,還有《四書講書》、《五經(jīng)講書》、《古文選本》——家里有個賬,共是九十五本。弟選的文章,每一回出,書店定要賣掉一萬部,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北直的客人,都爭著買,只愁買不到手。還有個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經(jīng)翻過三副板?!?/blockquote>3、攬鏡自照
這個階段,很簡單,就是以儒林自省。剛才說,我常在日常中以儒林觀照他人,內(nèi)心嘲笑,嘴角冷笑,包括以儒林去觀照網(wǎng)友的發(fā)言——說實話,這實在有失厚道,也是一種非常討厭的傲慢。說到底,我何嘗不是求名求利之輩?我裝作超然的、清高的,其實也是笑話。這個認知階段,大概是三十歲之后,并非說二十多歲時我不會自省,只是“省”的程度有限,誠意也可疑。
攬鏡自照的開始,是“自戀”——讀這本恢宏的群像小說,又是關(guān)于讀書人的群像,自然會試著從中尋找自己的坐標(biāo)與鏡像,我,像哪個人物?王冕高標(biāo)超潔,實在不敢,虞博士當(dāng)世圣人,不敢,莊征君亦是大儒,不敢,少卿豪俊風(fēng)流,不敢,就是惺惺造作之慎卿,也不敢攀附其富貴公子氣。比于嚴貢生兄弟?自辱了;比于周范二進?似沒有那么迂;比于匡超人、牛浦郎?實在嚴重,敬謝不敏了您。那么,比于蘧公孫?我暗暗竊喜。
蘧公孫,名來旬,字駪夫,好,年輕俊雅有才氣,而且,在書中算不上“反面人物”,有他的場合,橫秋泛濫的老氣似都消退些。這種可笑的自比很快歪打正著,重讀中赫然發(fā)現(xiàn),自己與蘧公孫一樣,好名之心蠢蠢欲動,伺機而發(fā)。公孫的好名,和儒林中大部分人很不同,他的好名心沒那么外露、沒那么恬不知恥、沒那么不擇手段(牛浦郎的好名簡直是犯罪),而且說話做事都有大家公子氣,有體統(tǒng)規(guī)矩在,于是就更加隱蔽,似乎不嚴重。
實則很嚴重。蘧公孫出場于第八回,和落難的南昌太守王惠相逢?;菀?qū)幫踝鱽y做了偽官,遭朝廷通緝,落魄狼狽,得公孫慷慨相助,王惠送他一個枕箱,里面有一部《高青邱集詩話》。高青邱,即高啟,元末明初的大詩人,因文字禍被腰斬,其文列禁。公孫卻想著“何不竟將他繕寫成帙,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來,做這一番大名?”于是行動,文名大起。
在第十回,他來湖州拜望表叔婁三、婁四公子,呈上的禮物中有自己刻的詩話,婁公子稱贊:“賢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鞭竟珜O自謙說“小子無知妄作”。學(xué)者陳美林在此點評:詩話乃《高青邱集詩話》,此刻怎地成為小子妄作?公孫求名之心于此可見一斑。
相比牛浦郎假充牛布衣招搖撞騙的劣行,蘧公孫的行為或許沒那么令人恨絕,但畢竟品行有虧。這位翩翩公子是“名”的奴隸,出名心切,只是他有大家子弟的底子,上有祖蘧佑、父景玉的熏陶,不至于墮落無止。之后,公孫又與湖州一班名士往來唱和(鶯脰湖會成為全書第一次文人聚合),不做舉業(yè),一心做才子名士。十三回遇到著名八股選家馬二先生,來往漸熟,直接說:
“請教先生,不知尊選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個名字,與先生同選,以附驥尾?”
自然,遭到馬二拒絕。
蘧公孫大概是有些才氣的,書也確然讀過幾本,只是稱不上才子。出場時他剛十七歲,心氣高,求名之心重,之后他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筆墨有限,但他到底還是做了時文選家,論名氣,定是遠不如馬二,大概和匡超人同一層次。名門之后的貴公子,終其一生,也只能如此了。
大才子,大名士,一場幻夢罷了。
我常反思,為何對公孫這個人物如此眷念呢,無非是愛慕其家門高風(fēng),愛慕其少年英姿,可是,吊詭的是,他的這種好名——惡劣無恥程度有限的好名,恰恰打著了我的弊病。我也好名,也像他一樣扭扭捏捏,弄得幽微隱秘,其實別人如看官,一切都明白。當(dāng)然,我決不抄襲剽竊,不會做出“詩話乃我妄作”的事,但那種急切與輕浮的心態(tài),如出一轍。由此,公孫是個引子,我開始重新審視儒林中的人物,駭然發(fā)現(xiàn):原來人人皆我。
攬鏡自照,每個人物身上都有我性格與言行的碎片,之前我深深鄙視不屑之人,也有我自己的影子,這真是令人冷汗淋漓。我有周進的壓抑,有范進的執(zhí)迷,有蘧公孫的好名,有楊執(zhí)中的做作,有王惠的詐,有馬二的酸,有牛布衣的執(zhí),有鮑廷璽的俗,有杜慎卿的自戀,也有武書的矯情,有余特兄弟的憤恨,也有婁三兄弟的偏激,甚至還有匡超人追求利益的無恥。我,亦在儒林之內(nèi),他們有的毛病我都有,甚至我還有新的毛病:不愿意承認,自欺欺人。
從最開始的隔岸觀火,到親臨火場,再到傷痕累累,攬鏡自照的階段,是我個人閱讀儒林最關(guān)鍵的階段,是一個飛躍的階段。每想至此,在與人交往時,惶惶惕惕,不敢說欺心的話。
4、與古為徒
這四個字是從李漁小說《三與樓》中借過來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與古人做朋友。這個階段,就是當(dāng)下。我再看儒林,已不再有強烈的喜歡、厭惡、鄙夷、憎恨的感情了,今看此書,我只看到一片冷清與蒼茫,欲哭無淚,欲笑失聲。泰伯祠,其實就是大觀園,也是西門家的后花園,也是梁山水滸,曾經(jīng)的繁盛鼎沸,最后都是白茫茫真干凈的廢墟。
周進、范進為了舉業(yè)拚命一生,瘋狂癡狂邪狂興狂,以前覺得可笑,后來覺得可悲,現(xiàn)在只有可嘆。嚴監(jiān)生可笑嗎?臨死不忘兩根燈捻兒,可笑,但又可憐。以前最鄙視匡超人、牛浦郎,而今再看,也是庸庸小子如沒頭蒼蠅般在世間的胡亂折騰,最后落在窗臺的縫隙里,干枯而死。我不想用“悲憫”這兩個字——秋水堂論金后,這兩個字于我而言總是有些言不達意。
我想,更適合形容我的心境的,是“笑看默嘆”。如今是輕松的閱讀,笑有聲,嘆無聲,笑也不再是嘲笑,只是笑,這處譏諷得妙,這處批評得好。我試著與儒林人物為徒,與他們成為朋友,自然,這是我一廂情愿。
我最想和馬二先生做朋友,處州馬靜純上先生。最開始不懂事,愛嘲笑馬二先生,老馬迂腐,老馬庸俗,老馬酸氣,可漸漸發(fā)現(xiàn),最可愛可敬者,就是馬二先生。此人有古心,對朋友仗義疏財,的是肝膽相照。蘧公孫因為王惠的枕箱,惹了大禍,為救他,馬先生拿出苦苦選文賺來的銀子為他開脫,事后,不求公孫報答。結(jié)識匡超人,慷慨送金,好言激勵,一片熱心。能結(jié)交到這樣的朋友,三生有幸。
而虞博士、莊征君、杜少卿呢?肯定看不上我的俗氣。杜慎卿呢?大概嫌我相貌粗陋。虞華軒呢?恨我沒學(xué)問。季葦蕭、金東崖之輩呢?大概又嫌我沒有地位根基。嚴貢生、匡超人、牛浦郎輩,又怨我身上沒有利益。鳳鳴岐呢?以為我小家子氣。但我努力和他們做朋友,時時想著他們,體味他們的生活,沒有什么勸誡和批評,只是去試著理解。
于是更能發(fā)現(xiàn)儒林人物不同的面相,沒有誰是可以一兩句話概括的,沒有誰是單薄的紙片人。幾個著名的爭議人物且不論,我想以一個女性人物為例,即蘧公孫的妻子、魯編修的女兒,魯小姐。
第十一回開始,集中寫魯小姐,說魯編修將她當(dāng)兒子養(yǎng),五六歲開蒙,四書五經(jīng)爛熟,十一二歲就講書做文章,八股范文“肚里記得三千余篇”,自己寫得老練精道。魯編修常嘆:“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濒斝〗慊ㄈ菰旅?,可心性堪比學(xué)堂老先生,堪稱女夫子,她對自居名士不愛舉業(yè)的丈夫蘧公孫大為不滿,后悔不已,“豈不誤我終身?”
離婚是不可能的,只好忍耐,魯小姐后來生了兒子,四歲時便每日拘著他在房里講四書、讀文章,“課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著那小兒子書背不熟,就要督責(zé)他念到天亮。魯小姐之功名心,比起儒林中男子來,也絲毫不遑多讓。她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感染,只恨性別所限,不然早為進士狀元。之前看魯小姐,只覺可笑可惜,如此佳人,不愛詩不愛賦,只以八股為正道,竟這樣呆腐??珊髞碓倏?,越發(fā)覺得魯小姐難得。
她有骨氣,認為蘧公孫不該仰仗祖父功名,“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希望他自立出頭;教導(dǎo)起兒子來,也極為嚴厲,可見此人意志剛強。更重要的是,她雖有些夫子氣,但言行合一,她爛熟四書五經(jīng),書中道理也成為她為人做事的準(zhǔn)則。十三回,公孫祖父病重,公孫回嘉興”侍疾”,希望魯小姐能來嘉興。魯夫人還不肯,魯小姐卻明于大義,不辭辛苦,趕來嘉興幫助丈夫,“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條,親戚無不稱羨”——我仿佛看到了臨時在寧國府理事的王熙鳳。
之后蘧家沒落,魯小姐勤勞持家,看她款待公孫的朋友馬二,看她鞭策丈夫教導(dǎo)兒子,足見她的不凡見識。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千金小姐,一個看似呆腐刻板的女夫子,有獨當(dāng)一面的真本事。比起儒林中百無一用的書生,尤其是言行不一、口稱孔孟行同狗彘的偽君子,魯小姐實在了不起。我如今認為,蘧公孫能娶到魯小姐,是他的福分。他好名之輕浮,比起魯小姐好名之刻板,似乎還更嚴重些。
順著魯小姐,說說儒林中的女性人物。儒林女性不多,但各有光彩。筆墨較多的有嚴監(jiān)生的小妾趙姨娘,魯小姐,鮑廷璽的妻子王太太(胡七喇子),逃婚的沈瓊枝,青樓中的聘娘。這幾個女性人物,有的可笑,有的端莊,有的勇敢,有的嬌氣。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們也是儒林人物,不僅是因為她們都與儒林文士有瓜葛,還因為她們身上也染上了儒林惡習(xí):功名富貴之念,于心頭作祟。
趙姨娘,為求正房夫人之名利地位,和嚴監(jiān)生一通虛偽表演;魯小姐,上文已提過了;王太太,求改嫁個官宦人家繼續(xù)做太太,可惜被媒人騙了,嫁給了戲班頭兒鮑廷璽;沈瓊枝,因不滿嫁入鹽商家做小妾,故而逃跑,來南京揚名;聘娘,也希圖陳木南做了官可以鳳冠霞帔做誥命夫人。小說中女性之世俗欲望,與男性保持了同奏,一樣是汲汲切切,痛苦憂愁。所以,到底不能說儒林主旨在抨擊科舉,儒林指向的是所有人(當(dāng)然主要是知識分子)追求功名富貴的黃粱大夢——聘娘最后夢醒,出家做了姑子。
有人問了,功名富貴之心怎么了?誰能沒有功名富貴之心?難道全都看破紅塵出家去么?好問題。功名富貴不怎么,人人都有此心,但此心熾熱,勢必影響言行,若無警惕反思,以人人求利為借口放縱自己——匡超人就是榜樣,能有何等下場。黃粱夢半睡半醒間,哪怕不放棄功名富貴,也要隨時保持警惕。
這四個階段,是我閱讀儒林的個人體驗。說了這么多,我還沒有鼓吹這本書的好處。其實儒林的好,每一本文學(xué)史教材都說得大同小異,到底怎么好,只有親自去讀了、琢磨了,才能真切領(lǐng)悟。這篇文章既是私人閱讀經(jīng)驗分享,我就談?wù)勗撊绾伍喿x這本小說。
坦白講,這本小說很不容易沉浸。首先是其結(jié)構(gòu)問題。魯迅說本書“惟全書無主干,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胡適也批評儒林結(jié)構(gòu)不精。而我認為,儒林的敘事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精妙,其寫作技巧與任何偉大小說比起來也無愧色。
全書寫了兩百七十多人,除了儒林人物,還有高人隱士、醫(yī)卜星象、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這些人物如走馬觀花一般,出場退場,楔子中王冕立榜樣,第一回周進開啟儒林世界,而后不斷轉(zhuǎn)移敘事視角,用兩三回筆墨講一個人物,然后讓渡到另一人。這種單線連珠式敘事法,源自水滸,但儒林敘事比水滸要更復(fù)雜——儒林人物退場后,總會再出場,前后交叉間錯,每個人物的行動信息在不斷更新,最后在三十七回祭祀泰伯祠,形成梁山大聚義式的高潮。
晚清韓邦慶寫《海上花列傳》,在后記中也說明書中敘事法全學(xué)自儒林。這等圓形的、流動的、看似沒有中心的敘事技巧,極其適合寫群像、寫長時間跨度、寫世情——當(dāng)然,儒林也有敘事中心,便是杜少卿入南京后,漸漸將所有情節(jié)線索總括起來。水滸用這種結(jié)構(gòu),不難讀,因為都是單個英雄傳奇,武十回云云,報仇冒險讀來刺激,而儒林寫文人,幾乎沒有奇情,大量筆墨寫文人的內(nèi)心與言行,所以讀來難免枯燥。
我認為,閱讀儒林,可以分階段來:
第一,要有硬著頭皮的精神,不拘什么版本,先試著讀,努力讀完,有個大概印象;
第二,找一本帶注釋的版本,因為書中涉及很多明清科舉文化的知識,如果古典文學(xué)底子有限,注釋會提供幫助;
第三,大概讀了兩三遍后,我建議大家去讀南京師范大學(xué)陳美林先生的點評本。豆瓣上對陳本的評價有些苛刻,說其時代色彩太重云云,我覺得還是要看到長處,陳批儒林最好的一點是:對書中人物與線索做了清晰而詳細的梳理,對南京風(fēng)物與歷史文化都有介紹,這對初級讀者是莫大的幫助。有一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的《儒林外史辭典》,也可以作為輔助;
第四,讀過陳批后,我建議大家趁熱打鐵,再讀一讀陳先生的《儒林外史人物論》,書中對小說里的主要人物做了非常詳盡的分析,也有基本信息的整理,雖然有些觀念有待斟酌,但非常適合“鞏固閱讀成果”。因為小說人物太多,情節(jié)復(fù)雜,必須要熟悉了,才能在心中慢慢咀嚼回味,享受無窮妙處。而細讀了人物論,閱讀的記憶便有了底子,為下一步比較精深的閱讀做了準(zhǔn)備;
第五,對文本足夠熟悉后,建議去看匯校匯評本,上海古籍已出過好幾個版本,就是臥閑草堂、張文虎、黃小田等清代文人的評點本。對文本越熟悉,讀評點越深入。匯評本讀完,作為普通愛好者完全夠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身上不斷印證這本書的偉大與精妙。而想進一步了解,那就要進入專業(yè)的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了。
第六,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首先我推薦先看魯迅先生在小說史略里關(guān)于儒林的部分,可謂是字字珠璣,極為精當(dāng);而后,可看李漢秋先生主編的《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對儒林研究的現(xiàn)狀與方向,有比較好的匯總;還可以看一些古典小說研究專家關(guān)于儒林的文章,比如楊義等;陳美林先生的《吳敬梓評傳》,厚厚三大冊的《吳敬梓研究》(收入了評傳那本),都可以看看,儒林與紅樓一樣,有著極強的自傳色彩,吳敬梓的家世與生平,對儒林的寫作有著關(guān)鍵影響,讀了這些資料,對小說會有更深的理解。
著重要推薦的,是商偉先生的《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zhuǎn)折:儒林外史研究》,這本書打開了儒林研究的新局面,從傳統(tǒng)的吳敬梓家世、小說風(fēng)格等研究思路開拓到文化歷史研究上來,書中不乏真知灼見,關(guān)于苦行禮和二元禮的分說很精彩。
最后,如果有余力的話,可以去了解下顏李學(xué)派,即清初思想家顏元、李塨一脈。他們奉行禮儀實踐,提倡“禮樂兵農(nóng)”的實學(xué),這對江南的吳敬梓有著直接影響(敬梓祖上還是李塨座師),陳美林、商偉先生都論證過。可以看看《顏元年譜》、《顏元評傳》,以及新出版的《鄉(xiāng)里的圣人》等。這屬于哲學(xué)史和思想史的范疇了,了解顏元學(xué)派,對小說的情節(jié)和深層旨意會有更深理解。比如,許多學(xué)者都認為從三十七回開始的郭孝子尋父、蕭云仙事功等幾章情節(jié),風(fēng)格與前后相差很大,當(dāng)是后人摻入的偽墨。而如果了解顏元學(xué)派的主張,知道吳敬梓受到的影響,便明白,這些筆墨,都是“禮樂兵農(nóng)”思想在寫作上的表達與實踐。吳敬梓沒有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或許寫得不夠真實精彩,但絕對是他親筆無疑,風(fēng)格相差,不成偽墨的證據(jù)。
最后,我想說,儒林雖偉大,但不可能對誰來說都有吸引力,我再呶呶也無用。只有對那些本懷有興趣種子的讀者,這篇文章大概才有些用處。我個人以為,有哪些朋友很適合讀儒林呢?
1、對古典文化感興趣者。這是說千道萬的基礎(chǔ),如果認為古典文化皆是糟粕,我再如何吹揚也是枉然,必然要有興趣的種子,才能循序漸進入無上妙境。想要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日常,請看儒林,想了解明清科舉文化,請看儒林,想了解清代江南風(fēng)俗人情,請看儒林——雖然小說假托的是明代背景。和紅樓不同,儒林的筆墨要更加平實,更加世俗。其實這些還是次要的,我覺得吳文木寫儒林的態(tài)度與方法,才是最啟迪人的。
我們都知道吳敬梓是諷刺寫作的大師,但到底什么才是諷刺呢?什么才是高水平的諷刺寫作呢?魯迅論儒林,“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臥閑草堂說,“舉世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莊語責(zé)之,而以謔語誅之?!敝灰毤氉x過儒林,就能感受到,文木先生并不流露主觀的好惡,他對所有人物一視同仁,冷靜、寬厚、慈悲、不帶任何主觀偏見,秉持公心,決不借抨擊誰發(fā)泄一己之私怨。對每個人物,都抱持一種“恕”的精神。
這種“恕”的精神,非常可貴。讀儒林,不是要讀者恨誰厭惡誰,而是要讀者去理解和反思。為何他們墮落至此?為何他們可以毫無內(nèi)疚?他們真的沒有內(nèi)疚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局面?我們當(dāng)下該如何應(yīng)對這種危機呢?
2、小說寫作者。論中國古典小說史,從“俗”的角度說,儒林代表著古典白話小說寫作的最高水準(zhǔn);紅樓是白話小說“雅”巔峰的代表。語言方面,紅樓的雅致,儒林的清淡,都可謂獨擅勝場。甚至不少學(xué)者認為儒林的白描寫作水準(zhǔn),是紅樓也難匹敵的。這個不作爭論。
僅我個人以為,這部小說的對話寫作技巧,兩百多年來獨步小說史,請大家去品味其中的對話,真的無與倫比。至于老生常談的景物風(fēng)光、人物形象之白描手法,更是爐火純青。魯迅先生的小說,偷學(xué)了許多儒林筆法,大家可以對照品味。
我覺得有志于小說寫作者,或許可以不那么沉溺于翻譯文學(xué)或五四后粗暴斷層的新文學(xué),而試著從更豐富、更雅正、更醇厚的古典文學(xué)中汲取營養(yǎng)。自然,不少寫作者是看不上這類作品的,他們認為當(dāng)代漢語就應(yīng)該徹底變革,“語言順暢其實是才華的拙劣”,好罷,這是審美上的巨大差異了。
3、迷惘掙扎的讀書人。這本書專寫知識分子,各種各樣的知識分子窮形盡相,大部分是可鄙的,但也有可貴的。每個讀書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對應(yīng)的投射,或者自省,或者借他人酒杯澆己塊壘。這本書描摹了一種文化末世的失范景象,他們的迷惘與痛苦,我相信會引發(fā)許多今人有心者的共鳴。讀書人在當(dāng)下遇到的困境,與兩百年前的困境,大有共振處。
小說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來,彈一曲高山流水》其實算結(jié)尾,最后一回的幽榜被許多學(xué)者認為是偽墨,這且不論了。五十五回中,看似平淡的四人小故事,可能是全書最難讀的一回。吳敬梓為何在全書末尾,講了擅書者、擅棋者、擅畫者、擅琴者四個市井奇人的故事呢?這便是文木先生給讀書人設(shè)想的一條安身立命之路。
這四人無心科舉,淡泊功名利祿,只是安貧樂道,不改其心。他們身居陋巷,與平頭百姓生活在一起,不是居高臨下的文章老爺;他們各有糊口之技,不是百無一用空喊懷才不遇的窮酸書生;他們各有立命之道,不做捧脬呵卵逢迎權(quán)貴的文痞文氓。這四奇人,其實一點都不奇,但從全書看,卻奇得發(fā)光,與楔子中的王冕,前后合卯。
這四個市井奇人,擅琴的,為何放在最后一個寫呢?
一曲高山流水,知音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