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工傷,對于心理工作者來說,我們的工傷是“耗竭感”。具體點說就是職業倦怠問題。 更具體的表現就是,在工作時以及之后的時間里,開始覺得精疲力竭,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倦,心理上的壓力和煩躁讓整個人都打不起精神來。 時常有人問我,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會被別人的情緒帶來傷害嗎? 其實一定會的的。心理咨詢工作最關鍵的是同感共情,也就是穿著來訪者的鞋子走路。這一定是不舒服的。我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來訪者咨詢完之后,過不久就拉肚子了。我一想我也沒吃什么不好的東西啊。然后再反思這一天發生的事情,才發現,我在咨詢的時候是有憤怒的,但是當時我沒有覺察到。而這個憤怒同樣也是來訪者的憤怒,情緒累積在自己身體上,然后有很多的形式表達。比如失眠,頭疼,拉肚子等等。 如果這些情緒累積在心情上,就會有時有莫名的焦慮,莫名的抑郁。就是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也沒發生什么,但一點點小事就會讓自己多愁善感,或是炸毛。 做心理工作時,時常因為沒有幫助到來訪者而感受到內疚,無助和無力的情緒。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沒有及時察覺到,咨詢師本身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冷漠,反應遲緩,過于理智化的應對。而引起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我曾聽說有一些我的前輩因為某一個來訪者的問題,而不再從事咨詢行業了,有些還可能出現酒精依賴等等心理問題。 所以職業倦怠如果不及時加以覺察,系統化支持和幫助,有可能對咨詢師本人的發展產不良影響。 同樣的其它職業也一樣。 醫生,護士,學生,程序員等等,每個人都有可能在工作幾年后產生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有的人跳槽走人,有的苦苦支撐。 什么是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Burnout)又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而根據心理學家的測量研究,將職業倦怠定義為三個方面: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Demerouti等心理學家研究并提出了工作需求--資源模型(Jobdemand-resources model) 發現高工作需求,比如繁重的工作量,角色沖突與模糊,會增加情感枯竭,而工作資源,比如控制感,獲得的支持,與低情感枯竭相關。 所以職業倦怠不僅僅和工作壓力有關,也與個人獲得的社會支持的多少有關,其次,家庭生活也對是否感覺到職業倦怠有影響。照顧家庭和工作的沖突。彼此間的負面影響也會使得我們工作效率降低,職業倦怠感增加。 預防和減輕職業倦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照料(self-care)。選擇一種合適的健康的可持續的放松方式。
對于我個人來說,我的自我照顧的方法是,學會拒絕也學會給自己放假。 以及組建一個線下的支持性的團體。我就有這樣的專業的團體,大家做同樣的咨詢工作,可以提供支持和理解。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除了心理學之外的興趣和愛好。 比如拼圖,養花,指導舍友做菜等等。 當然除了這些我個人覺得最關鍵的是,自我提升,突破瓶頸期。 之所以產生職業倦怠,除了一方面工作壓力大,還有可能是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已經沒有像以往那么有效了。出現了新的變化,處理不了的變化。這種時候,專業技能上的學習,前進時極其重要的。 畢竟,職業會貫穿我們人生的2/3的時間。大概有三四十年。除了之前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問題,也要能經營好自己的精力去度過這么漫長的時光。 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也可以換,或者多學一個技能做斜杠青年。 總之。倦怠會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而學會自我照顧,預防問題也是我們個人需要去做的。 當然無論什么時候也要記得有資源可以去求助。 我一直很喜歡咨詢師的一點,是咨詢師會有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的保護機制。咨詢師一般需要找兩個人幫助支持自己,一個是自己的咨詢師,不斷的覺察自己覺察不到的情緒,事件,不斷的了解自己。提升自己。 另一個是專業的督導師,給予自己專業,職業發展上的幫助。 其實我在暗暗設想,也許一個人有一個導師,一個伙伴,一個對手,找到這三種人才是自我照顧和自我成長的關鍵吧。 導師負責關鍵時候點亮自己的前路。 伙伴負責陪伴著自己度過人生的幽谷,走向生命的出處。 對手負責不斷的激勵自己不進反退。 如果還沒找到這三個人,就先自己好好照顧自己。 |
|
來自: 新用戶6189oNbX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