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老上海的藥店,不論國藥號,還是西藥房,常年營業旺盛。在此,我整理了一些主要的中西藥店,并輔以簡單介紹(共四集),而國藥號業又頗多興味,就此作個文字略譚。 (1) 佛慈大藥廠,民國21年1月,由前上海粹華藥廠鄭平叔,太虛法師及門人馮明政等創辦,工廠設于同濟路164號。圖一為釋太虛在開幕時演講,地點在長沙路報本堂。 佛慈大藥廠,總發行所初設于仁記路(滇池路),四川路口。上圖該建筑如今還在。 民國22年,佛慈藥廠總發行所遷至西藏路39號,上海時疫醫院隔壁。佛慈以改良國藥為主,銷往各省及東南亞各地,主要產品有:腎氣丸,海藻晶,當歸素,桔梗素等。其用新的方法提揀國藥制成新藥,同時也經營舊式飲片和丸散。其炮制方法根據已關閉的錢存濟國藥號的丸散配制書,但器具改用新式機器。 注:在此順帶提一下,這家錢存濟國藥號,原開設于浙江路,后盤于黃楚九改為黃九芝堂。 佛慈大藥廠的出品,海藻晶,減低血壓,預防中風。 上海的國藥號,在鼎盛時期計有四百余家(以加入上海國藥號業同業公會為準),到四十年代末藥號數量大幅下降,如徐重道,從頂峰的16家(包括聯號)到民國37年剩下計10家。所有國藥號中寧邦最多,占80%以上,粵邦次之,北平邦有四家,即達仁堂,樹仁堂,宏仁堂及北平藥局,前三家以藥家老鋪號召,實則均系始創業者樂氏的子孫分設各營,源出一家。其它還有鎮江邦,蘇州邦,南京邦,無錫邦和云南幫等,均僅數家至十家不等。寧邦包括寧波,紹興,慈溪,鎮海,三北等,其聲勢浩大,實際上為上海國藥號業的主干。上海的國藥號業有一個總的組織,便是上海市國藥號業同業公會,分甲乙丙丁四等,公會會址在寧波路520弄光華坊14號。公會之外另有二個小組織:和義堂,信義堂。和義堂系開設年數較久的國藥號所組織,僅十六家,著名的藥號有:童涵春堂,蔡同德,馮存仁,老姜衍澤等。信義堂組織有三百余家,著名的藥號有:徐重道,上壽堂等。兩種組織各有其歷史背景,行政制度各不相同,如:在出面調解各藥號工人薪資上,和義堂的各藥號就增薪較多。事實上,因和義堂各藥號都系老店,對后起的信義堂有些倚老賣老,甚至有點瞧不起。而信義堂各藥號大多系店主自任經理,在革新創議上可以當機立斷,這與和義堂的老氣橫秋來講較顯優勢。故兩組織之間不很融洽為業內所明聊的。國藥號業的資本以合伙為多,少數系一姓或獨資經營,全市無一家是公司組織。國藥號的組織,從營業方面可分門市,料房,刀上,貨房各部。門市方面又分飲片和丸散二部,較大藥號另設有參燕部。料房屬于造貨方面,即配料制造丸散。刀上專司切,貨房管理存貨,可視配貨情形分為粗貨房和細貨房,存貨較多的店還另設棧房。特大藥號還有總務處,會計處,收發處等部門,其余均十分簡單,一間賬房間,一間會客間。所以絕大多數的國藥號還是相當粗疏的。國藥號的裝折,完全是老式的,門面不是石庫門式便是兩面玻窗,中間大門進入,柜臺的裝置大多是和合柜臺,一面售飲片,一面賣丸散。較小的店號限于地位,不能裝兩面柜臺,便改裝成框宇式。國藥號的裝折與西藥房相比完全不同風格。國藥號配貨方面,因各店范圍的大小而不同,最完備的店家飲片一項約八百余種,丸散近五百種。每種飲片又因取材與炮制方法不同而區別多種,如所謂全雙,身子,頭尾,水炒等名目繁多。比方當歸一味便分有十余種之多。所謂丸是搓成圓形小粒的丸丹,如地黃丸,正氣丸,回春丹等。至散則是粉質的藥末層,如行軍散,七厘散等。此外還有各種膠,如驢皮膠,虎骨膠等。各種膏汁,如二冬膏,益母膏等。各種膏藥,如狗皮膏,寶珍膏等。丸散膏丹之外另有各種露酒,如金銀花露,白玫瑰酒等。各種鮮藥,如鮮蘆根,鮮荷葉等,但鮮藥非常年常備,唯端午節至中秋節幾個月有售。講到參燕銀耳,最小的藥店備不起全部參燕銀耳,僅備一些別直參,碎銀耳等。而最別致,獨一無二的配貨是一種名“肥兒八珍糕”的,如你有興趣不妨可去查詢一些。國藥號的貨物來源,除鮮業由近郊藥農,藥圃供給外,完全仰給藥行。以前南市咸瓜街一帶是藥行集中地,后散于河南路,法大馬路,四馬路等各處。藥行的貨物來自號家,號家多在產地設有辦莊專事辦貨。國藥號向藥行購進藥材,加以炮制成為飲片,丸散,但小店因資本與設備關系,有些丸散不能自制,便向做批發的國藥號批拆,經營丸散批發的國藥號為數不多,如徐重道,同德生等。(待續)注:如各位覺得文字過多,下次便減縮。 奚良濟國藥號,創辦于道光19年,位于河南路91號,其南側為金隆街(此路今已無存),北側近廣東路。民國36年在南市里馬路(中山南路)342號,老白渡路口,開設了首家分號。河南路原址,后來為雷允上南號所在。 奚良濟的馳名良藥有十全大補膏,林文忠公戒煙膏粉,虎骨木瓜酒等。 太和大藥房,福州路305號,山東路口。太和藥房創辦于民國4年,初址在石路,民國9年被五洲大藥房收購(店名不變),并遷至四馬路,作為五洲的支店之一。 太和大藥房,主要產品有:哈蘭士抗毒晶(原名哈蘭士六零六),力是母麥精魚肝油,太和胃氣散,妹妹霜等。 中西大藥房,光緒14年,由顧松泉創辦于四馬路山東路東首,坐南朝北(上圖)。光緒33年,遷至馬路斜對面,民國12年8月讓渡予黃楚九。 民國17年,遷至四馬路,山東路口的自建樓房。民國20年黃楚九死后,由經理周邦俊接手后,另組織股份有限公司。圖一為剛竣工之樓房。 此處大樓,后來為仁濟醫院的一部分。 在周邦俊的經營下,中西大藥房成為滬上著名的藥房之一,分號,聯號最多時達十三家。周邦俊,畢業于美國伊利湖醫學院,曾任滬杭甬鐵道局第一任總醫官,三樂實業公司(經營地產),明星香水廠,民誼藥廠等董事長,經理;并任皂燭業聯合會常務理事,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理事等。上海孤島時期,周邦俊任中日文協會委員,上海市保甲籌備會副主任委員,抗戰結束后,民國35年,周邦俊以通敵附逆罪被判三年,關在上海監獄(提籃橋)。上圖右二為周邦俊,右三為褚民誼(被槍決),于上海市府游泳池開幕時。 中西大藥房發行,明星香水廠出品,美麗牌牙膏,各位覺得這位明星熟悉吧? 民國28年1月,中西大藥房在戈登路(江寧路)支店開業,靜安寺路口,右側可見新華儲蓄銀行東側的采芝齋,這家采芝齋是冒牌的,不是蘇州老字號。 附一張:周邦俊的女公子周文璣,就讀于上海法學院,后成為一名女律師。 華德大藥房,西摩路(陜西北路)1號,福熙路(延安中路)西北轉角,民國24年,由姬覺彌創辦,姬覺彌系哈同愛麗園的大管家。 華德大藥房內部分設:配方部,日夜接方送藥;原藥部,經售各國原藥及工業原料;本藥部,發售自制良藥;化妝部,轉售各種化妝香品。上圖為圣安娜舞場,舉辦睡衣伴舞,姬覺彌奉送贈品廣告。 附一張:姬覺彌,哈同洋行的總理,以書法為消遣,執筆運用之千奇百怪。在此,先發一幀其蘇武持節筆之左書,其余以后在其它專輯中來分享。 中西藥店,下集再會 .... 來源:“唐超”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