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史料中,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并沒有禹這個人物。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認真地分析這些史料,從中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認識。在中國遠古時代五帝的故事是通過神話傳說的方式流傳下來的,他們是當時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統治著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那時由于國家疆域逐漸地擴大,各個民族之間不斷地融合,華夏民族的文化也隨之滲透到各民族之中。范文瀾先生在《簡編中國通史》一書中說:“禹以前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是原始社會。禹以后才出現了私有制,有了階級分化,再也不是大同社會了”。由于夏朝實行的世襲制,自禹到桀十七帝譜系分明,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帝王體系。 禹是夏朝的祖先,他生在四川石紐。我們知道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他繼承了父業,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江河湖海,使當時的洪災得到了徹底的根治。他的父親鯀是堯時的大臣,因為沒有治理好水災而被殺。大禹繼承父親的遺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作了大量的實地勘察,制定了疏導江河方案,開九州,通九道,疏九澤,量九山,北面從冀州開始,到壺口、梁山,再到岐山。在太原修建了防洪設施,又延伸到獄山、懷縣、衡樟,使九條江河都有自己的河道。把雍、沮兩河匯入雷夏澤中,疏通了濰水和淄水的河道。 把淮河、沂河也整治修好。疏導了彭蠡湖,使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匯流入大海。根治了云夢澤,修通了沱江、涔水,又接通了伊河、雒河、瀍河、澗河,讓河流匯合后流入黃河。把涇水、漆水、沮水合為一股,導入渭水。大禹還研究和考察了山脈的走向,讓河流沿著山川地勢順流而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江河水利工程網。 ![]() 大禹統一了九州,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進行了改革。按照當時的地理現狀,主要根據山川走勢和江河湖海的地理狀況劃分,把當時的中國劃分為九個行政區域。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梁州、揚州、荊州,又把全國按“五服”進行管理,以京畿為中心向外延伸,皇城以外五百里叫“甸服”,規定一百里繳納繱,二百里繳納铚,三百里繳納秸,四百里繳納粟,五百里繳納米。甸服以外五百里叫“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叫“綏服”,綏服以外五百里叫“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叫“荒服”,形成了一個由中央集權向外擴展的龐大的行政區域。這種自上而下,由中央向外擴展的統治地方的行政區域,根據地域的不同納稅。這是最早實施的分級管理稅制,也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等級制。據《史記》記載,大禹在東巡時,走到會稽這個地方突然去世。 三年之后,他的兒子夏啟即位。夏啟做國君時,召集各部落首領到均臺(河南禹縣),宣布自己正式登基。當時有個夷族部落對夏啟的做法十分不滿,夏啟只好放棄了陽濯,西遷到大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安邑縣)。當時有一個叫扈氏部落的人起兵攻打夏啟,被夏啟平息。啟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丟了王位,被驅除出境,最后逃到鄰近同姓部落斟鄩(河南鞏縣)這個地方憂郁而死。太康死后他的兒子中康即位,中康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荒淫誤國,國家出現了動亂。 這時中康的兒子少康,糾集了同姓部落滅掉了寒浞,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終于得到了王位,收復了失地,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少康中興”。少康滅掉了寒浞之后,把國都搬回到陽濯。少康的兒子帝抒北渡黃河,重新組建軍隊,使夏朝的勢力進一步向東方擴大。到了帝胤甲統治時,夏朝開始逐漸地衰落,退居到河南洛陽一帶。此時商朝在東方強大起來,商湯取而代之夏朝的統治地位。夏朝從夏啟到桀一共有十六代帝王,十三代,共四百七十二年。 ![]() 《禹貢》是我國古代地理和行政區域劃分的第一部專著。它以大禹治水來命名篇章的名稱,又以貢賦來劃分當時的地理范圍。它所記載的地理區域大致是堯舜時代的國土疆域,其內容記錄了當時真實的地理面貌,包括土壤的分布,貢賦的種類,以及各地的民俗民風,山河的地質構造,五服制度等等。可以說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地理學著作。《禹貢》是《尚書》中重要的一篇,成書年代應該在西周初期。 經過孔子整理之后編入《尚書》。從戰國到清末從來沒有人對它產生過懷疑,也沒有人否認它記述的不是夏朝的史實。到了民國以后有些學者提出來《禹貢》不是夏朝的實錄,更不是孔子及其弟子整理的,其辯證眾說紛紜。這些學者提出的質疑,不但沒有考據和有力的證明,而且缺乏對當時的歷史文獻的研究,所以這些觀點至今不被人們所接受。其實關于《禹貢》成書的年代,考證者、研究者甚多,比較著名的學者有顧頡剛、衛聚賢、辛樹熾、王成組、屈萬里和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他們研究的主要的觀點是對《禹貢》的成書年代進行考證,現羅列如下: 辛樹熾認為《禹貢》成書的年代,應該在西周全盛時代,最早起于文王而終于穆王。 屈萬里認為《禹貢》的成書年代,是春秋晚年晉國人所編的一部《體國經野》。 王成組認為《禹貢》是孔子編著的,大約成書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衛聚賢認為《禹貢》是戰國末年的著作。 顧頡剛認為《禹貢》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著作,比秦始皇統一中國要早60年。 日本內藤虎次郎則認為《禹貢》是戰國末年利用當時極發達的地理知識所編纂的。 ![]() 以上學者的論述顯然是大相徑庭,差距很大。最早的西周初,最晚的在戰國末,期間相差五、六百年。那么,《禹貢》到底成書在何時?它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它是怎樣記載當時山川地貌的,我們還要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進行分析研究。高師第先生在《禹貢著成時代考》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及《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春秋之時,孔子一面編撰《尚書》,一面以《尚書》作為教材來教他的弟子。所以《論語》中說;“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與有政。”《書大傳》也說:“孔子謂顏淵曰:堯典可以觀美,禹貢可以觀事。”孔子在世時,《尚書》流行,其內容二十八篇是已經成型的著作,這一點毋庸置疑。有人說《尚書.禹貢》不是孔子編寫的,是戰國時人偽造的,試想一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術方面如此自由,倘若有人偽造這樣的鴻篇巨著,怎么能被當時學者所接受,何況秦滅六國后焚書坑儒,燒了除秦國以外所有的藏書,唯獨《尚書》未毀,可見當時秦王朝沒有把《尚書》列為禁書,更何況《史記.夏本紀》記載了《禹貢》的全文,《漢書.藝文志》也有記載,這些都是正史,后人想偽造談何容易。因此偽造之說不能成立。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禹貢》的成書年代,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是要正本清源,必須在史料和文獻中找到可靠的依據。“九州“一詞的出現,在先秦以前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已經見過。《尚書.禹貢》的主要內容是將其夏禹時的疆域劃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古代研究《禹貢》的學者認為,九州的設置應該是大禹治水之后的事情,《禹貢》中有關九州劃分的記錄,地理區域的分布,納貢的產地是后來的史書所沒有的。因此,《禹貢》成書的年代,應該早于所有記述它的文字。那么,“九州”一詞的出現最早在何時呢?我們先看一下史料中的記載: 《詩經.商頌 》曰:“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九有”指九州。《詩經 .頌長發》曰:“帝命式于九圍。”“九圍”指的是九州。《春秋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枚”指的是九州貢金制《國語.魯語》曰:“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九土”指的是九州。《周書》曰:“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九隅無遺。”“九隅”指的是九州。 以上記載,可見“九圍”、“九有”、“九土”、“九隅”都是指九州之意。有人說這種說法不妥,缺乏考古依據,從我們接觸到的最早文字記載,只有這些內容和九州有關,所以只能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九有、九圍、九土、九隅是九州的前身,就是說先有九有等名稱,然后才有九州之說。那么不僅有人要問,九有等名稱又從何而來呢?這些名稱記載的是當時什么地方,其含義又是什么呢?如果這樣的無休止地追問下去,勢必給我們的研究工作造成錯誤偏差。其實,“九州”一詞在先秦文獻中早已經出現過,我們不妨僅舉幾例說明: 《國語.鄭語》曰:“桓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史伯對曰:其民踏食不忍,不可因也。”《春秋左傳》襄公四年載:“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起九道。”《周禮.春官》曰:“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墨子.尚賢》曰:“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莊子.天下篇》曰:“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淹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這些史書上的記載,比較早一點的應該是在西周初年,其余的記載略晚一些。“九州”一詞在先秦的青銅器上也出現過,齊侯镈鍾銘文上刻有:“成唐有敢在帝所,博受天命,咸有九州,處禹之堵。”這個銘文上的九州,顯然和《禹貢》上說的九州相吻合。可以說在春秋中葉早已使用九州這個概念了。綜上所述,《禹貢》的成書年代應該在西周初年,或者更早一些。清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一書中對此進行了考證,他認為《禹貢》的成書年代在西周初年,而成書于春秋、秦統的說法略見不足。 《禹貢》把當時的中國劃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相傳大禹在治理完洪水之后,對當時的國土進行了劃分。《禹貢》序云:“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可見九州的劃分是根據當時各地方的風土人情、物產民俗、地理脈絡劃分的。其中詳細地記載了各州的分界,風物特產,山川走勢,江河流經的方向,這種長期形成的九州地理上的優越位置,是劃分各州之間的可靠依據。 ![]() 《禹貢》九州劃分始于冀州,其文曰:“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杯厎績,至于衡漳。厥土曰白壤,厥父曰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竭石,入于河。”意思是冀州的南部因治理已經恢復了原狀,其土色白而細軟,貢賦屬于一等,耕地屬于五等。衡水和衛水匯合后流入黃河,居住在東方海島上的夷族人,他們用皮衣來作為貢賦,經過竭石這個地方然后到達黃河。 冀州的東面是兗州。《禹貢》上載:“洛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系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父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意思是洛水黃河一帶歸為兗州。九河已經疏通,雷夏大澤也已經修好,澭水和沮水這兩條河也匯入雷夏澤中,那里的土壤可以種桑養蠶,山丘平緩可以修建民宅,土質肥沃,草場茂盛,樹木成林,土地可分為是六等,貢賦是九等,種樹十三年,貢賦有漆器、絲竹等。行船于濟水,漯水直接進入黃河。 兗州的東面是青州。《禹貢》載:“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具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船、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橜絲,浮于汶,達于濟。”意思是渤海、泰山一帶是青州,沿海的海夷、菜夷之地已經過初略的整治,濰水、淄水的河道已經疏通,那里的土地肥沃,海域廣闊,耕地屬于三等,貢賦是四等,貢品有鹽、海產品等。那里的產品較為龐雜,有谷、絲、麻、鉛、松、怪石等,當地居民農耕和放牧,會制作弓箭、絲、綿之類的產品。從那里可以到達汶水和濟水。 青州的西南面徐州。《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義,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峰陽孤桐,泗濱浮磐,惟夷璸珠暨角,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于荷。”意思是黃海、淮河一帶是徐州。那里的淮河、沂水得到了整治。蒙山、羽山一帶恢復種植莊稼,巨野澤已經蓄水,土質是紅色的,草木叢生,耕田屬于二等,貢賦屬于中等,那里還有五色土。羽山之谷產夏翟,嶧山產桐木,泗水產磐石,淮夷產蚌珠,還有絲織品等,從泗水和淮水坐船可以直達黃河。 徐州的南面是揚州。《禹貢》載:“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篠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上下,厥賦上下錯。厥貢惟金三品、瑤、棍、簜、齒、革、羽、毛惟木,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意思是淮水一帶是揚州,彭蠡湖(鄱陽湖)已經蓄水,湖中的島嶼已經形成了鴻雁棲息的地方。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從東西入海,太湖已經整治好,四周的竹林、草場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這里的土地濕潤,耕地屬于九等,貢賦七等。貢品有金、銀、銅、瑤、琨、竹制品、象牙、犀牛皮、鳥羽等。貢品沿海路到達淮河、泗水。 揚州的西面是荊州。《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醺。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意思是荊山至衡山南麓之間的荊州,江水和漢水合流同歸于海,江水分為九道順地勢而行,沱水、潛水各行其道,云、夢等地得到了治理,土質松軟,耕地屬于八等,賦貢屬于三等。貢物有鳥羽、牛尾、象牙、犀牛皮、金、銀、銅和各種珍貴樹木及竹制品。由此地經漢水、沱水、潛水、江水,越過洛水達到南河。 荊州的北面是豫州。《禹貢》載:“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縈波既豬,導菏澤,彼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纑。厥田錯中上,厥賦錯上中---,錫貢磐錯。浮于洛,達于河。”意思是荊山北至黃河一帶是豫州。伊、洛、瀍澗匯入黃河,縈水導入大澤流到菏澤,其土質黑而堅硬,耕田屬于四等,貢賦屬于二等,貢物有漆器、麻織品、葛、絲、磐石之類,行船可以從洛水到達黃河。 豫州的西面是梁州。《禹貢》載:“華陽、黑水為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鐵、銀、鏤、砮、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恆是末,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意思是華山南面的黑水一帶是梁州,岷山、嶓冢山,這里可以種植農作物。沱水和潛水已經整治好,蔡山、蒙山已經恢復了旅祭之禮。在夷這個地方可以耕地,土質黑,耕地屬于七等,賦貢屬于八等。貢物有玉、鐵、銀、鏤、砮石、磐石、熊、羆、狐、貍等,大船可以從西傾山順水而來,經潛水到達沔水,然后進入渭水,并由此橫渡黃河。 梁州的北面是雍州。《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納,漆沮既從,澧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濕厎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還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意思是黑水河、西河之間為雍州,弱水已經向西流,涇水已經入渭水,漆水、沮水及澧水也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終南山、惇物山、鳥鼠山可以通商之旅,平原濕地及草野得到根治,三危山可以居住,三苗族也稱頌大禹治水的功績。這里起土質松黃,地勢高,土地屬于一等,貢賦屬于六等。貢物有球、琳、瑯、玕等玉器,船可行到積石,順河水而下經過北河、西河直到渭河的交匯處。綜上所述,九州的劃分是根據當時的行政區域和土地的基本概況來劃分的,這個劃分是在大禹治水之后而開始的,所有的山川、河流、湖泊都納入了到這個范圍,在出土的古代地圖上標明的界限十分清楚、十分準確。不僅如此,《禹貢》還對當時的人文地貌,各地的物產和風俗習慣作了詳盡的記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不可多得的地理百科全書。 我們知道大禹治水的傳說,到今天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我們耳熟能背的情節大概是他在外十三年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用疏導江河的辦法,把洪水分流到湖海,使水害從此很少發生。大禹在夏代初期就打規模的動員和組織人力物力疏通河道治理洪水,這些龐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何況又沒有大型機械設備和生產技術,完成這樣大的水利工程設施,根本無從談起,所以大禹治水是被夸大和虛化了的傳說。那么,大禹究竟有沒有開展大規模治理洪水呢?筆者認為他所治理的洪水有其地域性的限制,當時只是對洪水泛濫的地方進行整治。也就是說在局部范圍內進行整治,所涉及到的地方只有兗州、豫州、徐州境內的一些河流和湖泊,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治洪。大禹平治理那么多的江河湖海是后來的人加上去的,他治理洪水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疏導的措施,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勢,按照地貌高低,對河道加深、加寬、加固,然后把較大的經常泛濫的江河分流較小的江河,這樣等洪峰來時江河的水位就會降低。 我們知道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人們居住和經濟比較發展的地方大部分在長江、黃河流域。黃河從青藏高原發源,曲折的流下來,經過甘肅、內蒙、陜西、山西及河南西部,再流經山東,然后入海。它所經過的地方是黃土高原,不可能成其大的水患。黃河流到河套的時候地勢平緩,水流不急,也沒有大小河流匯入。流到河南東部忽然落到平原,水勢突然兇猛,毫無拘束,轉而北上,才成為水患。歷史上水患發生最多的地方就在這里,也就是今天河南輝縣這個地方。黃河在這里轉彎,并有許多支流匯入黃河,使河水流量加大、加深,水災也就時常發生,大禹治水的地方應該在這個區域內。 ![]() 據說當年的大禹在開鑿龍門山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然走到了一個大山洞里,這個山洞很深,使他寸步難行,大禹只好叫人點燃火把進去。進了山洞之后,他們發現有一個東西在閃閃的發光,走進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蟒蛇。蟒蛇的嘴里還銜了一顆夜明珠,并主動地給他帶路,不知走了多久,他們見到了一個人面蛇身的人,端坐在大殿上,大禹走上前問他:“你就是天神伏羲氏吧!”那個人回答說:“我就是伏羲氏”。于是兩人開始談了起來,伏羲被大禹治理洪水的偉大工程感動了,拿出了一個玉簡(尺子)交給了大禹,讓他用這把尺子去測量山河地勢。后來大禹果然用它測量出江河的走勢,流經地方的路線和山川的方位。龍門山據說是一座大山,它和呂梁山脈相連,在今天陜西和山西兩省的交界處,這座山剛好擋住了黃河的去路。黃河流經到這里過不去了,只好掉頭向上,造成了河水泛濫。 大禹從積石山疏導黃河水到這里,把龍門山開鑿為兩段,使它分跨在黃河東西兩岸。這龍門山像是兩扇大門,河水從懸崖峭壁上飛流直下,當地的人給這個地方起名叫“龍門”。傳說江海的魚游到了季節來這里聚會,舉行跳躍龍門的比賽,跳過龍門的魚,就會變成龍,飛到天上去了,跳不過去的,只能再游回到江海。在龍門附近還有一個叫鯉魚澗的地方,很多鯉魚游到這里躍躍欲試,想跳過澗道變成龍,這就是后來在民間流傳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龍門的開鑿是真是假,暫且不論,我們從龍門的所在地理位置看,想要開鑿這樣的高山大峽根本不可能。更何況在古代工程技術落后的條件下,怎么可能完成呢?因此,我們只能說是個美麗的傳說。這個傳說經過了多少代人的加工粉飾,最后把光環戴在大禹的頭上。那么,人們為什么把龍門山開鑿的功績歸功于大禹呢?種種疑團很難說清楚。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大禹治水肯定在這里進行過開鑿和挖掘,也在這個地方治理過黃河。但是開鑿這樣大的懸崖峭壁,把它一分為二是不大可能的,這里的地質結構很可能是若干年前地殼變動形成的,也有可能黃河水流到這里,經過千萬年對懸崖峭壁的沖刷,造成了斷壁,黃河水飛流直下,形成了今天這樣的龍門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