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衛平 圖\金 陵 古人頭上戴的冠——至今在考古發掘中并沒有見到實物,但在其他的出土文物上常常會有表現,比如出土的壁畫、漆畫和漢代的畫像磚就是能看到。 如果說,楚人發明皮手套是從實用角度出發,那么冠的出現則表示一個倉稟實而知禮節的楚國貴族階層開始使用帽子的升級版——冠,來表現身份和情趣,引領社會時尚了。 冠有啥用?《淮南子·人間訓》里說,冠“寒不能暖,風不能鄣,暴不能隱蔽”。而出土文物上的楚人物戴冠的圖像證實,古人戴冠的作用除了束發外,主要在于表現禮儀。 就楚國而言,冠是貴族的頭衣,在不同場合應有不同的服飾,不同的冠就代表著不同的等級。從文獻和考古發掘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楚文王就非常喜歡戴獬冠,屈原非常喜歡戴高冠。 1973年,長沙子彈庫出土了一幅御龍帛畫,畫中有一男子頭戴一頂“8”字形的高冠,不少學者認為這頂“8”字形的高冠,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楚高冠。 據說,當年郭沫若看到這幅帛畫后,還賦詩一首: 仿佛三閭在世,企翅孤鶴相從。 陸離長劍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聳。 郭沫若看到帛畫中的人物,不由得就想起了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可謂意境深邃。 當然,那時各諸侯國都時興戴冠,只是楚國的高冠更有特色罷了。這也在《左傳·成公九年》中得到了證實。 文獻中說,晉侯在軍府看到被鄭國人俘虜的楚人鐘儀所戴的冠,是與諸夏所不同的“南冠”。這充分說明了,楚國的冠式是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 其實,高冠不僅僅只是見于長沙御龍帛畫,在荊門的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奩畫和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的漆鴛鴦盒上,都可以見到這種高冠。 當時,屈原非常前衛地趕著時髦,頭戴高冠,并在《楚辭·九章·涉江》中說自己是“冠切云之崔鬼”。屈原用“崔鬼”來描寫自己頭戴高冠的樣子,也從一個側面給予了印證。 雖然,至今我們仍沒有看到過楚冠的實物,但從1982年在荊州馬山1號楚墓中看到了楚人的束發之物——巾幘。 這件巾幘剛出土時,曾被一些考古專家認為是“帽”。 這件中國年代最為久遠、保存最為完好的巾幘,展開時呈現不規則的圓臺形,折疊時呈前高后低,頂部外凸,上有圓孔。 幘后正中有一條長4.4厘米、寬0.6厘米的縫,中間縫著一小塊紅棕色的絹,將縫分成兩個小孔。 幘后里側裝有組帶兩束,應是幘系。 面料紅棕色絹,里料深黃色絹;大菱形紋錦鑲邊。 緣用A型大菱形紋錦。幘高18.5厘米,前邊長25厘米,后邊長40厘米。 雖然,巾幘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使用比較普遍,上至楚王下至庶民都一樣使用,但是巾幘在其他地方則是分等級的。 對此,《釋名·釋首飾》中就非常明確地說:“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見,冠比巾的等級高。 直到歷史進入漢文帝時期后,巾幘的使用才不再分高低貴賤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楚人又走在了前頭,引領了時代的潮流。 “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上。”正如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王生鐵先生所言,楚文物的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充分說明了楚文化的先進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靈魂,要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夢想,楚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顯得彌足珍貴! 【郢都故事|荊州文物之最】 撰 稿:張衛平 選 題:祁 慧 攝 影:金 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