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對脾胃的認識看,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身體的“樞紐”和“中轉站”,也是強健“后天”的首要關卡。 如果腐熟水谷功能亢進,人就經常處于易饑餓狀態,表現為吃得多;然而,由于脾主運化水谷無力,那么胃中水谷不能及時轉化為精微物質,故而出現脘腹脹滿,這也就是中醫里面常講的“胃強脾弱”。 所以,這種情況下,表面上看還能吃,實際上,脾胃消化功能已經虛弱了。尤其到了夏天的后半程,高溫加陰雨,濕邪為主導。脾怕濕,易虛弱,再加上飲食不當(冷飲、厚味等),很容易又胖又虛。因脾運化無力,有的人還可能清陽不升,會出現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 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健脾和胃。然而,中醫講究辨證,不能一概而論,需根據個體差異,做到因人而異,該補脾胃的補,該祛濕的祛濕,該行氣的行氣,該活血的活血,該消導的消導。 ![]() 四君子湯是中醫補脾益胃的一個基礎方,見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后世很多方都是在這個方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可謂不離其宗。所謂四君子,就是人參、茯苓、白術、甘草,一共四味。此方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不熱不燥,適度施力,秉承“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四君子湯中人參為君,人參歸經入五臟,又以補脾肺之氣為長,故而不僅補先天,更能益后天元氣。白術苦溫,為臣,它能幫助脾胃運化,益氣健脾的同時,還可以燥濕;茯苓是滲濕補脾的要藥,歷來就被醫家青睞,使用頻率很高,和白術相配,相得益彰;甘草一方面助人參益氣,另一方面充當“和事佬”,調和益胃。 四君子+陳皮=異功散。 異功散最早收錄于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補中益氣,理氣健脾。四君子湯加一味行氣的陳皮,可使補而不呆,能夠加強行氣補氣的作用,幫助脾胃功能恢復的作用更強。 四君子+二陳=六君子湯。 二陳湯中的“二陳”就是陳皮與半夏,兩者是越陳越好。關于陳皮,中醫素有“陳者,良”的說法。且陳皮陳得越久香氣越濃,其行氣祛痰的功效越好。 陳皮是藥食同源的佳品。對于普通人來說,也可以用陳皮代茶飲,來助消化。一般用6克陳皮泡水就夠了。 如果吃多了,引起食積。還可以試試國醫大師路志正推薦的藥食小方:炒山楂15克,炒神曲10克,炒麥芽10克,新會陳皮6克,蘇葉8克,水煎服。(小兒用量酌情減半) 言歸正傳,六君子湯比四君子湯多出來的兩味,主要來幫助緩解痰多。脾為生痰之源,除了四君子益氣健脾外,還要用陳皮、半夏祛痰化痰,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加上陳皮、半夏的六君子了。 除了異功散、六君子,后世還有很多補脾益氣方劑也多從四君子湯衍化而來。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丸、八君子湯等。 ![]() 本草中有四君子。其實,人體當中也有很多強健脾胃的穴位,其功效作用類同于本草四君子。 太白穴: 太白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后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處。 ![]()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脾屬土,所以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也屬土。 按揉或者艾灸太白穴可以補脾,對脾虛癥例如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脹、大便稀等臟腑病有很好的作用,亦可以補后天之本,增強體質。 三陰交穴: 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三條經絡相交之處。由于刺激這里又可以調理婦科問題,所以又名“女三里”。 有什么方法能同時調補肝,脾,腎三臟呢?刺激三陰交穴再簡單不過了。它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濕。 ![]()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腎藏先天之精,需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斷補充和濡養;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又要依賴腎中元氣的激發和推動, 所以,三陰交脾腎同補,有點類似于本草中的山藥、人參等歸經較多的補藥。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號稱人體保健第一大穴。 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民間才有“肚腹三里留”這種說法。艾灸、敲打均可。 天樞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澳佳ā本褪俏迮K六腑之氣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 從解剖位置上講,天樞的位置剛好對應腸道,所以點揉天樞可以增加腸道的良性蠕動,調理便秘、消化不良、惡心、腹痛等。 比如說拉肚子,我們都知道“好漢架不住三泡稀”,頻繁拉肚子不僅難受,更重要的是傷氣、傷神,內耗精力。這時,我們指壓按揉天樞穴就很好,力量稍微大一點,按在穴位上并輕輕地旋轉。 當然,有條件的,還可以選擇艾灸天樞穴,不僅緩解腹部的疼痛緊張,還能幫助化濕。天樞附近的穴位,也大多是調理脾胃功能的穴位,比如神闕穴、中脘穴、大橫穴等。我們可以在艾灸的時候,把這些穴位一并艾灸到?;蛘吒糁瑏砭囊埠芎?,十分適合素體陽虛,腹痛綿綿,疼痛按之緩解的脾胃虛寒證人群。 |
|